“我对每个人都很好,除了我自己”:如何停止自我厌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7 14:20 1

摘要:你喜欢今天的自己吗?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曾说: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你喜欢今天的自己吗? 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曾说: 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但是,我们在后台收到的不少留言,却并不是这样: “工作累成狗,工资到手没,身边没人陪,30岁还一事无成,我真的很不喜欢自己。” “跟父母说我好累,他们总说是我吃不了苦,说我矫情,你看,连爸妈都觉得我失败。” “好多人说要学会爱自己,可我就是做不到,我找不到自己哪里值得被爱……” 我们的大部分人,总是会觉得自己很不好,讨厌、甚至憎恶自己。 这种“自我厌恶”让我们完全没办法爱自己:

不管一天里有多少美好,回想起的,总是出问题的时刻。

比如今天明明吃了美味的午餐,得到了同事的认可,回顾时却只想到自己不小心打翻水杯,打湿了桌面;

工作上,总注意到自己糟糕的部分。

比如我的小编好友,只要文章一卡壳,就会找我哭, “我就不是做这个的料,真的是干啥都不行,肯定会被辞退的……”

人际交往中,也总会在内心指责自己, “我可能只擅长把所有事搞砸吧”、“就我这性格,哪有人受得了”……

当陷入“自我厌恶”中,我们会经受怎样的情绪风暴?我们又为什么会自我厌恶?我们能如何疗愈,重新学会爱自己? 上周我们邀请到了壹心理咨询师——何子慧老师,带来了一场如何疗愈自我,爱自己的直播,反响也非常热烈。 不妨来看看何子慧老师对于爱自己这件事,有着怎样独特的解读。

为什么我们好像

就是无法爱自己?

“自我厌恶”并不是一种先天就有的心理状态。简单说,就是 没有人天生讨厌自己 。 无法爱自己这件事,是我们在后天中习得的。 曾有这么一位来访者,小林。 初见的咨询,就将自己定义为“985废物”。 从小学开始,她的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稳稳占据在年级前三。 但她从未因此自豪、开心过。相反,常常有这么一个念头鞭笞着她, “必须保持前三,不然爸妈、老师都不会爱你。” 一旦有一科成绩稍差一两分,就会被自我不断攻击——你不配当个好学生,再这样肯定考不上好大学。 伴随着这样的想法,她还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多病期”:过敏、胃痛、头痛,各种不适轮番上阵,折磨着她。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成年以后: “业绩做得好,我就觉得自己靠的是运气,其实自己压根没能力; 业绩一下滑,我就觉得自己不行,干啥都不行,有时候看到别人业绩很好,甚至会觉得自己不配活着……” 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她是不被爱的,也不值得被爱。 那么,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形成自我厌恶呢? a. 家庭环境中缺乏满足感 如果处在一个总是被父母苛责言行的家庭环境中,这个孩子很容易陷入自我厌恶。 特别是批评缺乏恰当的表达,过于激烈地苛责孩子,而孩子又还没有能力将对言行的批评与对自我的指责区分开来时,便会产生 “我不好”,“我什么都不好” 的感知与思维方式。 以至于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任何不顺利的情况,都会自动认为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是自己不好。 有的时候,可能父母并没有对孩子过分苛刻,孩子却仍在成年后陷入了自我厌恶。这是为什么呢? 可能是由于: ①父母忽略孩子或很少对孩子进行正面的肯定,这让孩子认为, “我的存在并不能让父母满意,我不够好。” ②父母当时正在经历“困难时刻”,他们正疲于应对来自生存的各方面压力,这可能使得整个家处于焦虑中,有些孩子能感觉到目前的 “生活状态并不好”, 从而怀疑 “自己会不会是父母的负担。” b. 与理想自我差距太大 理想自我是我们为之拼搏的动力,但当我们发现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差距太大,可能穷尽一生都达不到那个理想自我时。 我们很可能会对当下的自己产生厌恶。 如果长时间持续,我们也就会陷入“自我厌恶”的漩涡中。 c. 用自我厌恶来保护自己 当面对实现不了的目标,不幸福的亲密关系或挫折、打击时,自我厌恶反而能给我们带来希望, “等我变得足够好了,一切也会好起来的”。 换句话说,我们用自我厌恶的方式,逃避着人生中的失望和遗憾,保护自己的脆弱: “我现在遭遇的,只是因为我还不够好,等我好了,就不会再经历了。” 再者,比起接受可能被别人讨厌的不确定性,我们更倾向于把这种被讨厌的感觉变成 “我讨厌我自己” 的确定,还可能会生出一种 “我自己都讨厌我自己,别人不喜欢我也正常” 的想法。 我们无法接纳自身的局限,也愤怒自己无法成为一个足够好(完美)的人。 所以我们放任那个 “你还不够好” 的声音来攻击我们,并厌恶着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如何摆脱自我厌恶 学会爱自己? 如果你因为讨厌自己而感到痛苦,希望摆脱现状。 也听腻了那些自己根本做不到的“建议”: “别再自己说贬低自己的话呀” “你试试对自己好点,多爱自己一点” “试着用肯定自己的话代替批评的话呀……” 不妨试试以下三个方法,或许更能帮助到你。 ①换个视角看待自己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包括现行的社会规则都更多地推崇我们去看到自己的不足,比如—— “我还有哪里可以做得更好的”、“这次有哪些不足要弥补改正的”…… 试着换个视角,当自己感觉不错的时候,写下你喜欢自己或者不讨厌自己的地方,比如—— “今天的约会,我很守时”、“堆好积木后我很有成就感”…… 通过一点点发现并试着记录这些事项,我们能获得更多积极看待自己的机会和力量。 ②与能促进我们成长的关系保持联系 沙利文说, “是人使人们生病,也是人使这些人的病好起来。” 用在这里,也可以简单理解成: 从前的一段不好的关系,可能让我们陷入自我厌恶,现在的好的关系,也可能让我们在其中得到滋养、得到疗愈。 比如, 助益性关系 。譬如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以及咨访关系,都有机会形成助益性关系。 在这个关系里,对方可以平等、温和地对待你,会发自内心的尊重、接纳、赞许你。 试着去找有这样人格特质的人建立关系,并与之保持联系。 在这样的关系里,你的自我认可也能得到滋养、促进。 如果你实在找不到这样的人,也可以尝试开始一段咨访关系。 因为咨询师是被训练的,有专业基础的,他能保持一个价值中立的态度。 他的存在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帮助你的个人成长,通过这段助益性关系帮助你重新整理自己,让你的内在更加清晰稳定。 这也是咨询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③在关系中保持自己的边界 在关系中,哪怕是助益性关系,都不可能永远、随时和谐。 当在不那么和谐的状态时,两个人可能会陷入混乱中间,情绪也会搅和在一起。 我们要试着去察觉,去分清,哪个情绪是我的,哪个情绪是对方的。 我们只需要对属于自己的情绪负责,不需要将所有的错放在自己身上。 试着做到,能坚定地支持对方的同时不指责、损害自己。 当然,要改变“自我厌恶”并非一朝一夕。可能你也还因此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不同程度的痛苦,不安,感觉自己很难度过。 这个时候不用失望、不用沮丧,再多给自己一些时间。 或在必要时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方法二中有提到的咨询师。 在一个值得信赖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走出那些难受的时刻,看见并接纳真实的自己。 寻求帮助不是什么羞耻事,反而是学习理解和接纳自我厌恶的最好方法。 愿我们都能走出自我厌恶的泥潭,接纳自己,爱自己。 世界和我爱着你。

来源:左右图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