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城市文脉 以文化滋养文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3 05:22 2

摘要:李娜: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并将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重要要求。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城市文化,对提升城市文明具有深远意义。

转自:天津日报

对话人:

丛 屹 天津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李 娜 本报评论员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城市文化滋养城市文明,城市发展有特色、有温度,也更有活力。

李娜: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并将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重要要求。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城市文化,对提升城市文明具有深远意义。

丛屹:文化是一个城市内在的、最持久的魅力所在。优秀的城市文化承载着历史积淀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市民的道德情操,为崇德向善提供精神土壤和价值坐标。同时,独特的城市文化也是市民的精神家园。当历史记忆融入人们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带给市民的不仅是归属感和自豪感,更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对内可以通过文化认同激活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外借助城市文化的传播也将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

李娜:天津因河海而生,不仅孕育出“畿辅门户”的通达气度,更有河海文化、红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津派文化形态。以文化滋养文明,在活态保护中守好城市文脉是前提。您如何理解活态保护?

丛屹:在发展中赓续历史文脉,是活态保护的内在要求。历史街区、非遗的保护,不只是让人来观摩,而是要使其与城市文旅休闲、居住等功能相融合,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历史建筑引入咖啡馆、设计室等业态,成了现代生活的空间载体,传统剪纸艺术与服饰结合也能令人耳目一新。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文化的真正载体是人,实现活态传承保护的关键是广大市民的共同参与。当城市历史文化以可感可及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当社区、群体、个人在历史文化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活”就有了基础和动力源泉。

李娜:以文化滋养文明,守住城市文化的根,要运用现代设计、科技、商业模式等创新手段,激发其当代价值。如今,相声也能坐着巴士听,以文物为原型的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推动文化创意转化的方式很多,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丛屹:文化的创意转化要服务当下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也就是说,不仅要把它的内核和价值符号挖掘、梳理、提炼出来,还要深入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和心理诉求,将两者进行创造性对接。当然,找准了方向,还要创新方式和手段,用好数智赋能,讲好当代故事。这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需要构建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搭建起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生态圈,需要设计、策划、技术、营销等各类人才补充进来,形成创意转化的闭环。

李娜:文脉即人脉,以文化滋养城市文明,其内核是滋养城市中的人,是以文化凝聚人、提升人、服务人。说到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滋养城市文明,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的治理能力,已是必然要求。

丛屹:以文化滋养人、滋养城市文明,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管理思维,而是有效回应需求的治理思维。尤其在信息化条件下,新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精准分析需求、创新供给提供了更多可能。就像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利用服务模式的创新,打破了时空限制,正在提升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达性。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趋向信息化和数字化,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相应地也带来挑战。文化需求呈现分众化,应有效识别并加以精准推送;文化产品网络化,需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监管体系……这些是文化领域的治理命题,也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内在要求。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