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肃亲王府到市井流离,金默玉这一路走得有点不甚明白。清朝末年,乱象丛生,她算是那拨最后仍在宫里活着的“格格”,却始终不愿被规矩捆得死死。格格这个身份,好像没什么特别用处,王府里那些人约束多得离谱,吃饭不能抬头,看人不能乱笑,甚至走路都有规定步幅。金默玉心里多少
从肃亲王府到市井流离,金默玉这一路走得有点不甚明白。清朝末年,乱象丛生,她算是那拨最后仍在宫里活着的“格格”,却始终不愿被规矩捆得死死。格格这个身份,好像没什么特别用处,王府里那些人约束多得离谱,吃饭不能抬头,看人不能乱笑,甚至走路都有规定步幅。金默玉心里多少不服,这一切太累了不是?但也没遇到什么能改变的办法,她只是总觉得该有别的活法,宫里的日子实际上很局促,哪怕穿着漂亮旗袍,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
从小看见母亲对下人厉声疾色,她心里就有点拧巴,觉得彼此怎么都是人,凭什么身份区分那么重?后来慢慢跟随哥哥姐姐们学些读书认字的本事,金默玉对家里的规矩更是爱搭不理。外头风声飘摇,朝代就要变了,没人在意后院里这个性格古怪的姑娘。她很少发表什么高谈阔论,就是“我原本觉得大家都一样”,这话说出来也没几个人信,但她就是这么想的。真要说平等,恐怕她是当时皇室一众人里最不把“身份”放在心上的吧!
19岁,金默玉突然说要出国。全家都愣了,这都什么世道还想去留洋?新闻行业,那时候都流行写点轶事杂文,她倒是想得很明白,觉得外面的世界一定有意思多了。然而天不遂人愿,日军打进来,她不得不中断留学。家里原本就风雨飘摇,一片混乱,她还没处置好自己的东西,外界局势又变。最后只剩下一个哥哥给她塞了点银元,其余亲人一个个变成“旧时王谢堂前燕”。
金默玉变卖旗袍,开了个小餐馆,本想着能撑几天算几天。生意时好时坏,起初餐馆生意兴隆,门口站着几位熟客,厨房忙得不可开交,可政策一变餐馆就关门。她无所谓,不打算依赖谁,也不愿再受束缚,对金钱兴趣不大,反而更在意怎么让自己有口饭吃。曾经的王府格格转眼成了市井掌柜,这转变之间滑出不少波折。有人说她太倔,其实只有她自己知道,倔,也是没得选。
等到局势稍微稳定,她找了份正规工作。都是普通岗位,没什么高贵的地方。倒是在画画班上认识了马千里,一个同样淡泊的人,两人谈笑风生,日子安稳下来。外面风雨依旧,内心好像分外定。突然1972年一夜风雨,她被扣上莫名罪名。那年警察来的时候,她还没来得及反应,十五年牢狱,谁能料到?家里人也乱成一锅粥,等她出狱时已是白发苍苍。有人说监狱是人生的终结,其实对于金默玉,那是另一种“开始”。
牢里时间不好过,闲时就看看窗外,偶尔写写日记。她觉得不如帮帮身边人,教点读书识字,也没人反对。监狱里大多数人都绝望,她反倒还时常鼓励几句。也曾犹豫是不是就此放弃,但日复一日,心慢慢淡定下来。释放那天她站在门口,衣服有些皱巴,时间过去太久,一切都生疏了。家里人不是都在,就是联系不到。没人等她回来,但她也不指望有谁为她保驾护航。
施有为后来进了她的生活,两个人安静走过余生。他对她照顾得细致,每顿饭亲自做。外头有人说她拒绝去日本养老,说她摆脱了格格身份成了老百姓。其实不然,她还是格格,但只是没人叫,所以也懒得多提。日子很平淡,两个人在一起倒也没有太多争执。施有为常说,“她现在什么都不计较”,但实际上的情况也并不简单,平和的表面下,也有过互相拧巴的事情。
有一阵子,金默玉突然很想做点事,她联系日本的朋友,成立日语学校。学校的事情她管得并不多,也经常飞来飞去,两地跑得挺辛苦。她不太在意自己到底赚了多少钱,实际大半心思都在学生身上。那些年头,学生数量一度激增,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七十年代后她的学校成了不少海归求学者的落脚点。金默玉对这个很得意,觉得自己终于没白忙活半生,可直到那一刻,她还是没觉得自己跟当年王府格格有多少联系。
她再一次创办专修学院,好像又回到了原点。她不拿自己当教主,也没兴趣去做榜样。学校发展时遇到过不少阻碍,甚至一度有人说她太倔强。其实她自己也会犹豫,想是不是干脆放弃,别再操这些心。后来还是坚持了下来,她经常跟老师们讨论教学内容,但偶尔也会烦闷得不理人,大家都习惯了这一点。坦率地讲,比起皇室的荣光,她更愿意看到笑呵呵的年轻人。
这一路走来的经历,多少复杂,外人看着金默玉很豁达。有数据说她在狱中帮助过200多人学会基础知识,也有人认为她只不过是时势下的受害者。而在日语学校,她带出来的学生遍布东京、大阪,很多在中国高层工作。有人说她“挥金如土”,其实她有时候也会算计一下,必要时还是舍不得那些老物件。她的性格,有时候好像铁石,偶尔又变得软如绵絮,让人琢磨不透。
她自称乐观,但也曾说过“有时想什么都没意思”。其实乐观和悲观本就是两面,谁又能分得很清?市面上早有她的传记,但很多细节都不全。比如她入狱的原因,每次接受采访时避而不谈。朋友们都有自己的版本,无非是官场风波,谁对谁错难说得清。到了晚年,她再没回头看过去。办学还是继续,生活仍然自在,有时候想想,真正的自由或许不是悠然自得,就是心底不去计较得失罢了?
倒也有人觉得她太理想化。不考虑实际的人,怎么可能真的做到这些?其实仔细说,她也不是完全理想。偶尔烦躁,也有过埋怨身边人冷漠——但这些细碎之处,就是现实生活的痕迹。曾有同事劝她“多想点实际问题”,她摇头说,“能用自己的办法帮到人就足够。”这话没什么大道理,金默玉很少安排宏伟计划,更多是眼前怎么过。她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风顺,很多时候只能硬着头皮撑过去。
2018年中国社科院公布了一份近代女性历史档案,金默玉被列入“末代格格社会影响力前十”。她的经历也收录在人民网年度专栏,网友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说她无畏勇敢,也有人觉得她半生漂泊太过倔强。事实上,倔强没什么错,现实中大家都各自为营,没人希望天降大任。这些普通的片段,反而让她更接近一个“现实版历史人物”。多数网友喜欢她淡泊名利的状态,也有人怀疑她是不是为名做秀。
其实金默玉本人对那些评论并不上心。学校最近一次扩招,她完全交给年轻老师处置。社交平台关于她的消息并不多,只有零星几个视频记录过她晚年生活。她的故事里没有什么传奇破局,更多是一点点生活里的细节琐事。正是这些细碎无序的生活,堆砌成了一个普通人的大半生。格格身份早已模糊,市井身影才更加鲜活。
她的经历,到底是幸运还是悲惨?没人说得清。就像她自己不常提往昔。做了那么多事,或许追根到底还是想让自己稍微有点儿用处。世人眼里的坚韧,其实背后也有好多软弱。金默玉并不是完美的符号,她的悲喜交错,值得几句家常随意聊聊。
能活成这样,算是真正遇见自己。
来源:云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