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航到附近的天津菜馆”“播放我喜欢的音乐”……在中汽研软件测评(天津)有限公司,工程师鞠伟男正用AI合成的各国真人语音包,测试一款新车语音交互系统。以往这类测试只能靠人工,整个系统测下来,至少需要半年周期。如今,借助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定制的算力服务,两三
转自:天津日报
成衣再华美,也套不上“千行百业”的特殊身形。数实融合是大势所趋,但融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论。
“导航到附近的天津菜馆”“播放我喜欢的音乐”……在中汽研软件测评(天津)有限公司,工程师鞠伟男正用AI合成的各国真人语音包,测试一款新车语音交互系统。以往这类测试只能靠人工,整个系统测下来,至少需要半年周期。如今,借助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定制的算力服务,两三个月即可完成,大幅加速了新车上市进程。
算力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底座”,要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离不开从技术到应用的生态构建。过去,部分算力中心与企业需求错配,导致算力闲置。天津智算中心聚焦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定制开发了20多个垂直领域大模型,构建起算力赋能—场景孵化—产业落地的闭环,实现从“算力出租”到“智算服务”的增值。可以说,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升级,并非堆砌算力,唯有深耕应用场景、匹配产业需求,把算力、算法、数据“裁成合身尺寸”,才能从表面的相加迈向深层的相融,让算力真正“活”起来,激发产业升级新动能。
数实融合,不是简单适配,而是深度把脉产业升级的痛点,让数据要素精准嵌入生产链条,本质上是一个从“隐形资产”中掘金的过程。车间机床的震动数据里藏着设备升级的信号,从温室大棚的土壤温湿度数据中能读出作物生长的最优解……看似琐碎的数据,有针对性地挖掘,也能成为驱动发展的动力源。对于文化型企业来说,常常面临融资难的困局。前不久,我市一家企业凭借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非遗数据资产引来金融“活水”,拿到一笔上百万元的银行贷款。
数字产业匹配实体经济之需的过程,需要技术的升级、生产要素的融合,更离不开生产方式、管理制度等生产关系层面的完善。就智算产业而言,算力高地不是“孤岛”,数据只有跨地域流动起来,调用算力像用水用电一样方便,才能精准滴灌到实体经济。深夜,当城市的灯火渐次暗去,武清高村数智创新园的数据机房里,依然流淌着炽热的数据流,园区融入了京津冀蒙算力供给走廊,形成“即时响应、弹性调配”的跨区域协同新模式。哪里有需要,算力资源就流向哪里,这种打破地域藩篱的算力共享,让流动的数据、弹性的算力,成为滋养实体经济茁壮成长的“数字养分”。
从传统产业到新兴领域,乘“数”而上的浪潮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转型模板。因地制宜、因产施策,当每份数据都能在产业土壤中找到生根发芽的节点,数字与实体的融合便能催生更多可能。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