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①象征: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7.除修辞之外的表现手法
①象征:用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托物言志,属于象征中的一种。
②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鲜明,还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③欲抑先扬、欲扬先抑:前后形成对比反差,增强表达效果。
④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
⑤联想、想象: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⑥正面描写:一般对人物而言,语言、肖像、动作行为、心理、表情神态、细节描写。
⑦侧面描写:不直接写某人某物,通过旁者的表现反应来突出其特点。
18.环境描写的分类和作用
★分类: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故事的社会背景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的布局、陈设。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渲染××环境气氛;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题,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的原因。
19.文章开篇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①可以用比兴手法,由此及彼。
②可以引用,引出下文。
③用排比,先声夺人。
④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
⑤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⑥开门见山,简洁明了。
⑦倒叙开头,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20.文章末尾的常见写作手法有:
①抒情议论,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②情节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③ 戛然而止,发人深省
④照应开头,结构完整严谨。
⑤环境描写,照应上文,余味悠长。
21. 文章引用、用典的作用
①丰富文章内容,或者增强说理意味;
②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③言简意丰,更好突出主旨或观点。
22.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方法:
①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②通过对人家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③还要分析侧面描写的内容。
③从作者的议论抒情中寻找信息
★答题思路:
①看分值,一般六分题至少答三点;
②要全面,可从性格、学识、家境、外貌等方面考虑。
23.人物描写手法
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行为、心理、肖像、神态表情。
②侧面描写:通过旁者的表现、反应来突出某人的特点。
②衬托:突出人物特点
正衬:以好衬好、以坏衬坏之类
反衬对比:以好衬坏、以坏衬好之类
24.语段的作用(答题思路)
★内容上:
交代了(叙述了)……
突出表现了……特征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的: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制造悬念、点题等;
在文章中间的: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后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照应;
在文章结尾的: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卒章显志、点题等。
★表达效果上:渲染气氛、烘托心情,丰富内容、增强说理性,语言优美,增强意境美等。
25.某段是否可以删掉?
答题思路:
①表明观点:能或不能,一般回答“不能”。
②说出这部分的作用,见上第24题。
26.某词能否去掉,或者换另一词?
答题思路:
①表明观点,一般答情况不可以去(换);
②解释原词,结合语境分析该词写出了什么突出了什么效果;
③简单比较两词的差异,说出去掉或换掉后的不足(不够生动形象或幽默有趣等),进一步表面观点。
27.(景物)描写手法的类型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白描、色彩的渲染、描写有序(上下左右高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8.抒情手法(方式)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抒情
29.文章的结构术语
开门见山、悬念、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引出下文、总领全文、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30.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
答题方法:
①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一般在附近;
②将答案还原到文中,看是否合理通顺。
31.总结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组材、结构布局、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角度考虑,要点要全,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①选材组材:材料典型、真实、以小见大,组材详略得当、剪裁合理,等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等等。
③语言特色:通俗易懂、形象准确,清新自然、恬淡明净,善用修辞,妙用动词等风。
④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对比鲜明等。
32.小说情节的特点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悬念、伏笔、铺垫、细节、突转、巧合、误会、意外式的结尾。
33.小说情节的作用
①从人物形象上说,突出了人物形象(性格、命运、身份地位、学识才华、精神等);
②从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③从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④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34.小说的主题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现状、民族心理等。
★小说的主题,有单一性主题和多样性主题。
1.单一性: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官逼民反
2.多样性:如《边城》
观点一:一幅世外桃源般的自然山水画
观点二:一帧趣味盎然的湘西人情风俗画
观点三:一个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悲剧
★挖掘主题的方法
①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
人物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主题的价值。
②从小说的情节入手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③从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入手
抓住小说中的典型的环境描写,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主题。
④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意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⑤从揭示主旨的重要句子入手
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概括主题答题模式
通过塑造××人物……的形象(或描写、叙述了……),表达了(赞扬了、批判了、揭示了)……
35.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 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你”: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36.请记得:
★答题要有条理,要按分值分点答题。
来源:特立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