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稻花香,岁稔丰。近日,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的 40余亩巨型稻进入丰收季。8月27日,记者走进田间,一片植株高大的水稻映入眼帘。“近2米高的水稻您见过吗?”江阳区渔乡大溢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溢正在田里录制短视频,与巨型稻比着“身高”。
记者(左)和王溢(右)在田间与巨型稻比“身高”。 袁洁 摄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洁 洪瑜
稻花香,岁稔丰。近日,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的 40余亩巨型稻进入丰收季。8月27日,记者走进田间,一片植株高大的水稻映入眼帘。“近2米高的水稻您见过吗?”江阳区渔乡大溢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溢正在田里录制短视频,与巨型稻比着“身高”。
眼下这片巨型稻田正处于收割期。“预计今年亩产可达1500斤,比普通杂交稻增产近30%。”王溢托起一束巨型稻稻穗介绍,该品种产量高,产出的大米颜色略深、米质优良、口感软糯清香,营养丰富。
除了突出的品种优势,巨型稻还展现出生态种养价值。
有着多年水产养殖经验的王溢,今年4月试种巨型稻,正是看中其适宜“稻虾共作”的特点。“巨型稻植株高大,抗淹性强,利于稻下水生物生长。”王溢介绍,在此基础上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罗氏沼虾,虾能除虫除草,排泄物还田作肥,实现了水稻全流程绿色种植。
目前,江阳区多地正积极探索“巨型稻+水产”复合种养模式,以提升农田综合效益。
在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种植大户袁双江已 有 三 年 巨 型 稻 种 植 经验。“我们目前已实现两季稻、一季虾、一季稻花鱼的高效轮作。”袁双江表示,其种植的巨型稻亩产稳定在 1500 斤左右,而条件优异的田块亩产可突破 2000斤。
当前,正是罗氏沼虾的上市期,巨型稻延伸出可观的经济效益。袁双江透露,今年共种植了300余亩巨型稻,每亩投放虾苗超万尾,每亩年产罗氏沼虾约400斤,收购价每斤35元,零售可达每斤60元,产品主要销往当地水产批发市场。
巨型稻的秸秆也有经济价值。“巨型稻成熟时,秸秆可作青贮饲料,是家畜优良饲料来源。”王溢介绍,和新鲜饲料相比,青贮饲料耐储存,且营养成分强于干饲料,还可以使稻秆通过牲畜粪便实现过腹还田,促进农业良性循环。
虽然巨型稻具有诸多优势,但推广仍面临挑战。“小范围试种难度不大,但大范围种植仍有风险。”江北镇农技人员毛小林解释说,当地属于丘陵地区,蓄水引水难度大,而养虾对水质要求较高,还需要灌溉方便、水资源相对充足。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巨型稻植株高近2米,茎秆格外粗壮,现有的插秧机和收割机难以适配。“从插秧到收割的主要环节,目前仍需依赖传统人工作业。”毛小林说,这不仅增加了人力成本,也提高了田间管理的难度。
尽管存在挑战,但巨型稻套种模式较高的经济效益仍吸引越来越多的经营者。
“园区配套的排灌站等基础设施,解决了种养过程中的水源等问题。”袁双江告诉记者,明年预计扩大巨型稻种植面积至1000亩。泸州农耕天下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万鹏程的水稻基地位于江北镇胡海村,他也表示:“目前我们正在改田,计划明年试种60余亩巨型稻。”
记者手记>>>
“禾下乘凉梦”照进稻田里
在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记者第一次近距离真切体会到什么是“禾下乘凉梦”。眼前,是一片接近2米高的巨型稻。稻穗饱满、稻香四溢,它们矗立于田野,仿佛将袁隆平院士“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的愿景,具象于这片土地之上。
大学主修体育的王溢,如今皮肤黝黑、言语朴实,俨然一位干农活的“老把式”。正因为巨型稻植株高、茎秆粗,与现有农机无法适配,插秧、收割都只能依靠人工。水源也是一大难题,丘陵地势蓄水不易,目前仍然是靠抽取井水蓄水,而深水养虾要求极高,每一步都意味着更大的投入和更精细的管理。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王溢向村里资深的养殖大户学习,拍短视频、做直播带货、开农家乐、试种巨型稻。
巨型稻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单产数字,还在于它实行“稻虾共生、一田多收”的生态农业新模式。让农业从“卖原粮”转向“卖产品、卖体验、卖环境”。这正是当下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力量——农业不再只是温饱的保障,更是产业融合的载体、生态文明的窗口。
巨型稻以它的高度特点和种植模式,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另一种可能:它可以是生态的、复合的。
当天下午离开江北镇时,夕阳为巨型稻镀上金边。巨型稻的背后有一个年轻的梦、一群人的坚持、一种向着“禾下乘凉”理想不断靠近的农业未来。他们正在触碰“禾下乘凉”的浪漫场景,让高产稻穗迎风扬起,让生态农业真实生长。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