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2025 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的众多拍品中,一尊明宣德鎏金铜四臂大黑天立像格外引人注目,其估价高达 1000 万至 1500 万港元。这一价格并非凭空而来,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市场因素。
在 2025 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的众多拍品中,一尊明宣德鎏金铜四臂大黑天立像格外引人注目,其估价高达 1000 万至 1500 万港元。这一价格并非凭空而来,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市场因素。
明朝初期,尤其是永乐、宣德年间,统治者对藏传佛教极为尊崇,与藏地的宗教交流频繁。宣德帝在位期间,虽与藏地僧团往来不断,但在互通献礼中,佛教造像并不常见。据著名佛教学者乌尔里希(Ulrich von Schroeder)的图录记载,藏地永乐年款造像数量较多,而宣德年款造像仅见三尊 。这表明宣德帝虽持续敬造密宗宝像,却多在汉地供奉,未献供藏地佛寺。此尊四臂大黑天立像,极有可能是当时宫廷为汉地佛龛或京城寺庙所制,见证了明初特殊的宗教交流与宫廷宗教政策,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从艺术风格上看,这尊立像融合了多种元素。四臂大黑天在藏传佛教中是忿怒相护法,身色青蓝,形象怖畏,与胜乐金刚密续紧密相关。此像将这一传统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其面部表情威严,怒目圆睁,展现出强大的威慑力。在造型上,立像的四臂姿态独特,各持法器,动作流畅自然,体现出高超的雕塑技艺。其身姿挺拔,肌肉线条的刻画精准地表现出力量感,衣物的褶皱处理细腻,仿佛随风飘动,增加了造像的生动性。同时,造像融合了元代尼泊尔的艺术遗风,又融入了明代的审美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是艺术融合与创新的典范。
制作工艺上,这尊鎏金铜四臂大黑天立像堪称一绝。它采用优质铜材精心铸造,铜质细腻,质地精良,为造像的稳固与质感奠定了基础。表面的鎏金工艺更是精湛,将黄金捶打成极薄的金箔,通过复杂而特殊的工艺,使金箔紧密附着于佛像表面。在高温烧制等环节中,工匠需精准控制火候,确保鎏金的色泽均匀、光亮持久。鎏金后的造像金光闪耀,色泽晶莹温润,不仅增添了佛像的庄严神圣之感,还具有抗氧化、防腐蚀的作用,历经数百年仍能光彩照人。每一处细节,从发丝到衣纹,从配饰到法器,都展现出明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工艺的极致追求。
这尊立像高达 74 公分,是有纪录以来最大尊的明初四臂大黑天像 。在现存的四臂大黑天造像中,如此体量的极为罕见。一般而言,大型造像在制作过程中难度更大,对材料、工艺以及工匠的技术要求都更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失败,因此留存下来的大型精品更为稀少。其稀缺性使得它在众多同类造像中脱颖而出,成为收藏家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稀缺性无疑是支撑其高昂价格的重要因素。
此尊立像传承有序。它最早为比利时视光专家爱德华多・林格罗(1907 - 1979 年)收藏。林格罗热衷收藏佛教金铜造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伦敦及巴黎艺术市场,他笃信自己乃喇嘛转世,平日居家亦着密宗僧袍,还研习藏语。其收藏眼光独到,部分旧藏现已成为重要博物馆的核心藏品,如一尊元代释迦牟尼佛苦行坐像,现藏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一尊鎏金铜嵌宝香象菩萨立像,藏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特区)。
爱德华多逝世后,此尊四臂大黑天像入藏菩提曼拏罗基金会。菩提曼拏罗基金会多年来致力于通过学术研究及展览传播密宗佛教文化知识,所藏包罗藏传佛教仪轨之万象。2024 年 11 月,基金会的鎏金铜宝帐大黑天立像及鎏金铜喜金刚立像成功易手后,决定将这尊四臂大黑天释出寻觅新主,所得善款将用于建立基金会典藏常设展览 。清晰且具有传奇色彩的传承经历,为这尊造像增添了更多文化与收藏价值。
在当下的艺术品市场,佛教造像一直是热门收藏领域。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对佛教文化艺术的兴趣日益浓厚,佛教造像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明宣德时期的宫廷造像,以其精湛工艺、独特风格和历史价值,更是备受藏家追捧。这尊鎏金铜四臂大黑天立像,作为宣德时期佛教造像的杰出代表,满足了藏家对高品质艺术品的追求,也契合了当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回归潮流。众多藏家渴望将其纳入收藏,进一步推动了其市场价格的攀升。
明宣德鎏金铜四臂大黑天立像叫价千万,是历史、艺术、工艺、稀缺性、传承以及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在 2025 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有望续写其传奇,拍出令人瞩目的价格,为收藏界再添一段佳话。
征集拍卖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等;(钱币、邮票勿加,暂不征集)
声明:分享好文章,传递正能量。本着传播收藏文化为宗旨,图文、背景音乐选自网络,文化传播需要您的力量!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及时纠正删除。
鉴定 | 征集 | 投资 | 拍卖
来源:艺术品拍卖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