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十大弟子,都是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5 09:30 2

摘要: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核心人物佛陀的十大弟子在佛教传播与教义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不仅是佛陀教法的直接继承者,也是佛教艺术与思想东传的重要载体。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核心人物佛陀的十大弟子在佛教传播与教义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不仅是佛陀教法的直接继承者,也是佛教艺术与思想东传的重要载体。

水陆画十大弟子

清代 绢本设色

01

十大弟子起源的说法考辨

佛陀十大弟子的概念并非佛教早期经典中明确提出的固定组合,而是在佛教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据《增一阿含经》《四分律》等早期佛典记载,佛陀的弟子中确实有几位因特长或贡献突出而被后世推崇,但“十大弟子”的具体名单在不同文献中存在差异。

《佛传故事之出游四门》藏经洞出土

例如,汉译《佛本行集经》中提到的弟子包括舍利弗、目犍连等,而《法华经》则强调他们的象征意义,如“智慧第一”“神通第一”等称号。

从学术角度看,十大弟子的定型可能与佛教部派分裂后的教义整理有关。

第一次佛典结集(公元前5世纪)由大迦叶主持,阿难诵出经藏,优波离诵出律藏,这一过程强化了核心弟子的地位。

明代弘治素三彩佛陀涅槃像

大都会博物馆藏

中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随着佛教本土化的发展,十大弟子的形象被进一步系统化,并被纳入寺院造像体系,成为固定组合。

例如,唐代《法苑珠林》明确列出舍利弗、目犍连等十人,并赋予他们各自的“第一”称号,这一分类被后世广泛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十大弟子的身份存在跨文化的融合痕迹。

大英博物馆藏原易县三彩罗汉像

例如,罗睺罗作为佛陀亲子被纳入弟子行列,反映了佛教对血缘伦理的调和;优波离出身低种姓却成为“持律第一”,则凸显了佛教对印度种姓制度的批判。这些细节表明,十大弟子的形象塑造既基于历史人物,也融入了宗教理想与社会价值观。

京都千本释迦堂十大弟子

02

十大弟子都有谁?

这十大弟子呢,是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许多弟子和比丘常随佛陀说法度化众生,他们遇到修行上的问题,也常常向佛陀提问,其实也是代表大众恭请佛陀开示佛法。

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这些问答在经典集结时就被记录在了多部佛经当中。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易县三彩罗汉像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中有十位在修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是那时的大比丘、大阿罗汉,被后世合称为“十大弟子”,在佛经中的出镜率很高。

这“十大弟子”既是后世佛弟子们的“学长”,更是榜样之一,他们的造像也普遍出现在佛教寺院,接受十方信众的供奉。因为他们都证得了阿罗汉果,因而大多是以方袍圆领的僧侣模样呈现。

十大弟子各有特长,又称释迦十圣,是佛弟子中最为卓越的十位大阿罗汉。他们各有所长,随个人志向专精于某一法门,虽都具备诸多功德,但各有突出之处,因此被尊称为“第一”。

摩诃迦叶——头陀第一

摩诃迦叶,意为“饮光”,以修苦行著称,是佛陀最早的弟子之一。他出生于王舍城的婆罗门家族,出家后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迦叶尊者以“头陀第一”著称,一生坚持苦行,是禅宗的初祖,还主持了第一次佛典结集。

六世纪北齐石雕摩诃迦叶 南响堂山石窟出土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利弗,意为“智慧”,是佛陀的首席弟子之一。他以智慧著称,精通佛法,能深刻理解佛陀的教义。舍利弗出生于婆罗门家庭,自幼聪慧,皈依佛陀后,迅速成为弟子中的佼佼者,是《心经》的主要传承者。

清 舍利弗立像 法国私家典藏

京都千本释迦堂舍利弗立像

目犍连——神通第一

目犍连,又称大目犍连,以神通著称。他与舍利弗是好友,一同皈依佛陀。目犍连具有六种神通,能透视世间万物,是《佛说盂兰盆经》的主要人物,通过神通力帮助众生,但也强调“无我”的修行。

京都千本释迦堂目犍连像

须菩提——解空第一

须菩提,意为“善吉”或“空生”,以善解空义著称。他出生于婆罗门家庭,皈依佛陀后,成为“解空第一”的弟子,以通达空性闻名,是《金刚经》的主要传承者。

大灵岩寺千佛殿须菩提像

富楼那——说法第一

富楼那,全名富楼那弥罗尼子,意为“满慈子”,以说法著称。他善于分别义理,辩才无碍,是佛陀弟子中说法能力最强者,广泛传播佛法,帮助无数众生解脱。

马来西亚风格 古晋佛教居士林佛教新村 富楼那石雕立像

迦旃延——论议第一

迦旃延,以善于论议著称。他出生于南印度,最初是外道修行者,后皈依佛陀。迦旃延擅长分析法义,善于辩论,是“十大弟子”中论议能力最强者。

日本镰仓时代 庆派风格 迦旃延木雕立像 京都大报恩寺藏

阿那律——天眼第一

阿那律,意为“无贫”,是佛陀的表弟。他因在佛座前打瞌睡被佛陀呵责,后发誓不眠,最终失明。但他通过修行获得了天眼通,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事物,因此被称为“天眼第一”。

日本镰仓时代 阿那律木雕立像 京都大报恩寺藏

优波离——持律第一

优波离,以持戒律著称。他出生于首陀罗种姓,是佛陀弟子中持戒最严者。优波离在第一次佛典结集中诵出律藏,是律藏的传持者。

日本镰仓时代 优波离木雕立像 京都大报恩寺藏

罗睺罗——密行第一

罗睺罗,是佛陀的儿子,以密行著称。他自幼出家,修行精进,严守戒律,是佛陀弟子中修行最为秘密者。

云冈石窟19窟 罗睺罗因缘

阿难陀——多闻第一

阿难陀,意为“欢喜”或“庆喜”,是佛陀的堂弟,也称阿难。他出家后成为佛陀的侍者,跟随佛陀25年,闻法最多,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阿难在佛陀涅槃后主持了第一次佛典结集。

明 阿难立像
慈山寺佛教艺术博物馆

03

十大弟子的源流与传入中国

佛教东传初期,十大弟子的形象主要通过经典翻译与僧团实践传入中国。

东汉时期,《四十二章经》的译介为弟子故事提供了文本基础,但彼时中国佛教更注重佛与菩萨崇拜,弟子形象尚未独立。

唐代怀素书《四十二章经》局部

南北朝时期,随着《阿含经》《法华经》的广泛传播,十大弟子的地位逐渐提升。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洛阳寺院中已有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塑像,表明其崇拜已具雏形。

石窟艺术是十大弟子形象本土化的重要载体。北凉时期开凿的天梯山石窟(今甘肃武威)被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的起点,其造像风格融合了印度犍陀罗艺术与中原审美。

天梯山石窟13窟 大佛窟

主尊释迦牟尼两侧分别是二弟子(迦叶和阿难)、二菩萨(文殊和普贤)、二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

北魏灭北凉后,凉州僧人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参与云冈石窟的建造。云冈第18窟的“十大弟子列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弟子群像,人物姿态庄重,衣纹简洁,体现了早期佛教艺术的质朴风格。

云冈18窟弟子列像

唐代以降,十大弟子的形象进一步中国化。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龛(唐高宗时期)两侧浮雕弟子像,虽未明确标注姓名,但其动态表情各异,反映了对个体性格的刻画。

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龛

莫高窟45窟 西壁龛内南侧 阿难、菩萨、天王像

莫高窟45窟 西壁龛内南侧 迦叶、菩萨、天王像

04

十大弟子的艺术遗存与特色

十大弟子的艺术形象在石窟与壁画中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征。以下结合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遗存实例,深入探讨其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

早期造像的质朴与象征性

在北魏云冈石窟中,十大弟子的形象以群体浮雕为主。第18窟西壁的弟子列像中,舍利弗与目犍连分列佛陀左右,舍利弗手持经卷,目犍连足踏莲花,衣纹以简洁的阴刻线表现,身形修长,面部轮廓带有犍陀罗艺术的希腊化特征。

云冈18窟弟子列像

这种风格既保留了印度佛教的象征传统,又通过线条的简化适应了中原审美。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魏)的《目连救母》壁画,是十大弟子故事化表现的早期案例。

《目连救母》局部

画面以连环画形式描绘目犍连穿越地狱的场景:左侧目犍连手持锡杖,身形矫健,右侧饿鬼道众生骨瘦如柴,通过对比凸显救赎主题。壁画采用赭石、石绿与铅白为主色,人物服饰的飘带以“莼菜条”线描勾勒,动态感极强。这种将弟子事迹与民间孝道结合的创作,反映了佛教艺术的本土化转向。

《目连救母》局部

盛唐的写实与个性化表达

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弟子群像(唐高宗时期)代表了唐代造像的巅峰。

阿难像面如满月,双手合十立于佛侧,袈裟衣褶自然垂落,腰间束带细节清晰可辨;迦叶则眉头紧锁,右手持钵,左手抚胸,袈裟厚重褶皱深峻,突出苦行僧的沧桑感。二者的面部肌肉与骨骼结构刻画精准,甚至迦叶脖颈的筋脉与手背的血管都清晰可见,展现了唐代雕塑对人体解剖的深刻理解。

卢舍那大佛窟-伽叶(局部)

宋元时期的地域化创新

宋代以后,十大弟子的形象在南北地域分化明显。四川大足石窟的迦叶造像(南宋)极具代表性:其面部骨骼嶙峋,眼窝深陷,锁骨与肋骨凸出,右手拄杖,左手持破钵,衣袍褴褛如风中残叶。

大足石窟北山第10号 释迦牟尼龛

左右侧,分别立着迦叶和阿难两位弟子

来源:麦姐看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