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国领袖,毛主席几乎很少到机场迎接,外国首脑访问或者本国领导人回国,就连72年尼克松访华,涉及中美建交的大事,他都没有出面迎接,而是在中南海等待会见。
参考资料:
1:《福建党史月刊》2014年11月第21期
2:《周总理访问苏联遇挑衅 苏元帅猖狂攻击毛主席》CCTV国际新闻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接机仪式”!
毛主席亲自到场,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也悉数作陪等候,规格之高,前所未有!
作为一国领袖,毛主席几乎很少到机场迎接,外国首脑访问或者本国领导人回国,就连72年尼克松访华,涉及中美建交的大事,他都没有出面迎接,而是在中南海等待会见。
而毛主席人生为数不多的几次,亲自在机场迎接领导人归国,都是发生在1964年,一次是在年初,一次是在年尾,而且两次迎接的都是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周总理
年初的一次,是1964年3月15日,迎接周总理访问亚欧非十四国归来,而年尾的一次,就是这一次,11月14日,迎接周总理访问苏联归来.
而毛主席,之所以如此兴师动众,是因为要给周总理“撑腰”!
那么,周总理访苏究竟受了什么“委屈”吗?毛主席亲自出马呢?
1964年10月16日,世界上发生了两桩历史性的大事件,一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二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台,周总理后来戏称,这是中国用原子弹送瘟神。
然而,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此前一直针锋对麦芒的中苏关系,似乎迎来了一丝转机,我党有意借此契机,改善双方关系,扭转恶化趋势。
最终,经过毛主席提议和党中央讨论,决定由周总理率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祝贺十月革命胜利47周年。
事实上,早在出发之前,周总理就已经预感到,此行不会太顺利。毕竟两国关系僵持许久,苏联又习惯于高高在上的姿态,周总理凭借他对苏联领导人的了解。
甚至做好了随时回国的准备,他要求机组成员提高警惕,特别是要确保飞机安全,然而,事实果然不出所料!
11月5日,周总理率代表团抵达莫斯科,苏联方面十分重视,新上台的勃列日涅夫以及柯西金、米高扬“三巨头”,全部到机场迎接。
可这一切,都只是些“表面功夫”,形式上的重视,礼节上的周到,并不代表政治上的平等和让步。
从机场到宾馆的路上,米高扬对周总理说道:“我想,周恩来同志,你是有经验的人,是不是带来了恢复我们之间关系到10年、15年前那样的方案?”
这番话的言外之意是,如果中苏关系想有所改善,必须恢复到从前“苏强我弱”的局面,需要中国做出让步和妥协。
对此,周总理回答道:”我没有带来方案,只是想了解两件事,一是赫鲁晓夫为什么下台?二是各国共产党会议还开不开?”
短短几句对话,却让周总理敏锐地察觉到,中苏关系改善的前景并不乐观!
第二天,周总理在拜会苏联新任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时,提出希望在明天的十月革命节大会上发表讲话,但却被对方以“议程已经安排好”为由驳回,不同意中方在大会上讲话
如果说,接二连三的“冷遇”,仅仅只是苏联一贯以来的高姿态,那真正令周总理忍无可忍,是后来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
11月7日,苏联举行十月革命节招待会,周总理与苏方领导相互祝酒,这时,苏联国防部长、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却从邻桌直接走向周总理,以一种挑衅的语气说道:
“我们人民要幸福,你们人民要幸福,不要任何毛、任何赫鲁晓夫来妨碍我们”还说什么“我们已经把赫鲁晓夫赶下台,现在该你们了”!
此话一出,在场所有人面面相觑,周总理更是怒不可遏,可碍于有西方记者在场,他没有当场发作,但对于苏方元帅公然干涉中国内政,侮辱我国领袖的言辞,周总理当面予以驳斥,随后,他率领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愤然离场,以示抗议。
尽管后来,苏联其他几位元帅纷纷表示“马利诺夫斯基讲的话不代表我们”,米高扬和柯西金也急忙找补解释,就连勃列日涅夫也亲自出面“灭火”,表示他的话不代表苏联的立场,希望不会因此事影响预定要进行的工作。
然而,苏方的歉意仅仅只停留在表面,新领导班子并没有任何改善两国关系的打算,甚至认为此事的前提,一定是中国向苏联让步。
苏联的态度,让周总理彻底失望了。经过审时度势,他认为继续留在苏联,不仅无益,甚至还有可能遭遇不测,因此决定提前回国
为避免苏方阻挠,归国日期并没提前通报苏方,周总理将机组成员召集到密室,下达任务时不说话,而是写纸条,就这样安排好了回国事宜。
11月13日深夜,中国党政代表团专机冒着大雪起飞,踏上了回国之路。
事实上,周总理在苏联所经历的一切,毛主席在北京已经全部了如指掌,得知总理在异国他乡访问不顺。
甚至还驳斥诋毁自己的苏联元帅,毛主席特意亲自到机场,来迎接和支持他的老战友、老搭档,自从飞机起飞后,他一直随时关注了解动态,但飞机一刻没有落地,他就不会放心。
下午16点10分,周总理以及中国代表团所乘坐的飞机降落在北京东郊机场,毛主席才终于高兴地说“:我放心了”。
他和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及数千群众到机场迎接。
11月的北京,天气已经相当寒冷,周总理在下机前,原本已经穿好了大衣,可当他看到主席没穿,就那样单薄地站在寒风中等候,他当即脱去大衣,快步走下舷梯、走向主席,俩人亲切交谈后,绕场一周,向欢迎的群众挥手致意,现场一片欢腾。
来源:叨客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