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安徽红色名片 助推文化强省建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18:32 1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在安徽的百年奋斗历史赋予江淮大地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禀赋。凸显地方红色文化标识,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形成省内一体化的红色文化生态,是讲好新时代红色故事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区域样板的必然之举。

阐释红色精神,彰显时代内涵

红色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基因血脉,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新时代以来,安徽深入挖掘省内红色文化资源,在文物的保护、整理与开发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红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文物层面的保护与展示,更要聚焦精神层面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创新。安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革命根据地,又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成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锋,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与历史经验。要在系统梳理安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坐标。如在大别山精神的“勇当前锋”、渡江战役精神的“坚忍不拔”与小岗村精神的“敢为人先”基础上,推动党史学、档案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挖掘红色精神在历史变革中的思想理路与实践轨迹,从而对其精神内核进行理论建构和系统阐释。红色精神对于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如“渡江战役精神”可以与安徽的科技创新战略紧密对接,引领科教改革与重大工程攻坚。同时应加强研究工作者的队伍建设,为学术著作、科普读物的出版提供平台,建立革命文物数据库,推动红色精神研究在理论层面形成体系,在学界达成共识,为后续红色文化的数字化、大众化打好思想根基。

融合安徽特色,打造品牌标识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旅融合的基础是“以文塑旅”,这要求我们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中,深入挖掘安徽红色文化的历史坐标与独特地位,形成鲜明的文化地标。安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活跃地区,又诞生了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其思想启蒙与革命实践得益于皖南深厚的文化积淀,这说明红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滋养。在文化品牌的个性塑造上,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结合”,将地区优势文化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实现价值内涵的共筑共生与相互阐释。大别山精神中的“拼搏奋斗”与长江文化“江河不息,奋斗不止”的理念一脉相承,渡江战役精神中的“不惧强敌”“敢为人先”与徽州文化中的“百折不挠”“工匠精神”相得益彰,“六尺巷精神”则将中华传统的“谦和礼让”引入当代社会治理,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资源。在这样的价值联结中,突出美食、建筑等地域文化标签,则可使品牌更具有地区辨识度。按照“一地一品牌”的思路,可在现有党史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红色资源的区域差异,打造系列地区IP项目,为“红色研学”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丰富内容表达,创新传播形式

红色文化传承的一大难点在于让红色事迹突破时空界限与当代人发生情感共鸣,如何让红色文化获得当代人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情感认同,文艺创作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2021年《觉醒年代》的热播展现了革命历史题材的创新潜能。影视剧让陈独秀等革命先驱走出书本,激发了年轻群体的参与热情和认同感,带动了全国各地的“红色打卡”,如安庆的独秀园,合肥的延乔路均成为观众热门打卡点。宣传革命烈士不畏牺牲的精神,要在修复文物、树立雕塑等静态布展基础上,进行多媒介、多维度的人物挖掘与塑造,例如在展现烈士的家国情怀的同时突出“青春”属性,以增强年轻群体的同理心与代入感。借助当地文艺团体的力量,结合烈士家书、日记、诗文录等文献进行合理创作,突出烈士的人性温度与信仰坚守。开发如话剧、戏曲、微电影等各类文艺形式,对地方性的红色故事进行跨媒介改编,并利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多元传播。推广金寨汤家汇“红色小镇”的样板经验,在红色景点打造实景演出,开发沉浸式体验,形成品牌影响力,提升文旅联动效应,从而越过单一宣传教育思维,实现主体的情感互动,让红色精神的传播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优化育人体系,构筑文化生态

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需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协同机制,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打造“大思政课”。可以吸纳大中小学教师形成思政师资团队,开展经常性的经验交流、教学观摩及教师培训等,促进红色教案共享共用,提升教师运用红色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与红色教育的学段衔接,建立大中小学校与各类纪念馆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红色教育的一体化。鼓励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的共同建设与申报,推动数字资源与虚拟展览在校落地,倡导馆校共同设计与开发综合性课程,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展情景式教学,如将思政课堂搬进渡江战役纪念馆,在革命烈士陵园演绎红色情景剧等,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体验感。将红色文化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如鼓励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在参观红色文物展后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中文、新闻专业学生根据文物资料进行剧本创作、微电影拍摄,将学习感悟融入学习任务,以实践成果深化育人成效。强化学生主体性与担当感,激发主人翁意识,肩负起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责任,构建新时代立体化育人场景,构筑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红色文化生态,为新一代红色基因的传承者铸魂育人。(作者单位:合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来源:安徽经济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