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首“悼亡诗词”的巅峰之作,谁的更能触动你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23:30 1

摘要: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惜别》主旨是羁旅悲秋怀人。吴世昌《词林新话》认为,此词“亦悼亡姬燕之作”。其具体创作时间未能确考。

01

《唐多令·惜别》

[北宋]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唐多令·惜别》是南宋词人吴文英的词作。此词反映了作者飘泊生涯中的失意情怀。

【创作背景】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惜别》主旨是羁旅悲秋怀人。吴世昌《词林新话》认为,此词“亦悼亡姬燕之作”。其具体创作时间未能确考。

【名家点评】

宋·张炎《词源》卷下:此词疏快,却不质实。如是者集中尚有,惜不多耳。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九:无风花落,不雨蕉鸣,是妙对。“纵”字衬。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感伤之本,岂在蕉雨?妙妙。“垂柳”句原不熟烂。

清·王又华《古今词论》:(毛稚黄词论):“吴梦窗《唐多令》‘第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此句谱当七字,上三下四句法,则‘也’字当为衬字。观后‘燕辞归,客尚淹留。’又刘过词‘二十年、重过南楼。’文天祥词‘叶声寒,飞透窗纱。’可见《词统》注‘纵’字衬误。”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滑稽之隽,与龙辅《闺怨》诗:“得郎一人来,便可成仙去。”同是《子夜》变体。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张皋文《词选》独不收梦窗,以梦窗与耆卿、山谷、改之同列,不知梦窗者也。至董毅《续词选》只取梦窗《唐多令》《忆旧游》两篇,此二篇绝非梦窗高诣。《唐多令》几于油腔滑调,在梦窗集中,最属下乘,《续选》独取,岂故收其下者以实皋文之言耶?谬矣。又《别调集》卷二:语浅情长,不第以疏快见长也。

清·周尔墉《绝妙好词笺》卷四:词固佳,但非梦窗平生杰构。玉田心赏,特以近自家手笔故也。玉田赏之,是矣,然而是极研炼出之者,看似俊快,其实深美。

清·陈洵《海绡说词》:玉田不知梦窗,乃欲拈出此阕牵彼就我,无识者,群聚而和之,遂使四明绝调,沈没几六百年,可叹。

【作者简介】

吴文英(约1200—约1260),宋代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他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无锡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词风密丽。在南宋词坛,属于作品数量较多的词人,其《梦窗词》有三百四十余首。

走进南宋词人吴文英的《唐多令·惜别》,感受那秋夜中的思归情怀。愁字贯穿全词,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离愁别绪的画面。芭蕉声中,明月下,我们跟随词人的脚步,体会那份深深的漂泊感与怀人意。这首词是如何巧妙融合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呢?让我们一起探索,发现不一样的诗意之美。

02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意赏析】

锦瑟呀,没来由地竟有五十根弦;每一根弦、每一个柱,都勾起我对逝去美好年华的追忆。

庄周在清晨的梦中,恍惚间变成了蝴蝶,醒来后却分不清:是自己梦中化作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自己?

望帝把满腔的春心与哀怨,都托付给了杜 鹃鸟,化作它泣血的啼鸣,回荡在春日里。

茫茫沧海之上,明月高悬,珍珠似是蚌壳因悲伤而流下的泪滴;蓝田的暖阳下,美玉蒸腾起淡淡的烟霭,缥缈朦胧,触不可及。

这般情怀,难道要等到成为追忆时才觉珍贵?其实在当时,就已弥漫着一片迷茫与怅惘了。

诗歌背景‌:

创作于李商隐晚年,主题解读历来有悼亡、自伤身世、政治隐喻等多种说法。‌‌

二:‌诗文意象赏析:

1️⃣庄周梦蝶:暗喻人生虚幻与理想追求的矛盾。‌‌

2️⃣望帝啼鹃:寄托难以言说的遗恨与执着。‌‌

3️⃣珠泪玉烟:营造朦胧怅惘的意境空间。‌

4️⃣‌艺术特色‌:全诗用典密集但浑然天成,开创七律新境界,被誉为"中国最难解的诗歌"。‌‌

03

《书灵筵手巾》

五代·李煜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

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悼亡诗,诗人沉湎于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中,每见旧物,思绪便如潮水般翻涌,哀感之情难以自抑。他细细诉说着失去爱妻后的锥心之痛,字字句句皆是对过往温情的无尽追忆。在笔触之下,他对亡妻遗物的珍视之情被细腻摹写,每一件遗物都承载着不可言喻的深情与哀伤,内里蕴含着巨大的悲恸,令人动容。

04

《西江月·梅花》

宋代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05

《国风・邶风・绿衣》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翻译: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

《国风・邶风・绿衣》讲述了一位男子因睹物思人,深切怀念亡妻的故事,字里行间满是悼亡的哀婉与不舍:

主人公偶然看到一件绿色的衣裳 —— 外层是绿色,里衬是黄色,上衣与下裳的颜色搭配,都是妻子生前亲手缝制的。这熟悉的衣物瞬间勾起了他对亡妻的思念,忧愁如潮水般涌来,久久无法平息,不知何时才能停止,更不知何时才能忘却。

他抚摸着衣裳上的丝线,想起这是妻子曾亲手梳理纺织的;又看到那些细葛布、粗葛布制成的衣物,曾在凉风中为自己带来暖意。他愈发思念这位 “古人”(指亡妻):她不仅勤劳持家,更以温柔贤淑的品性影响着自己,让他行事少犯过错,她的体贴与理解,总能恰到好处地契合他的心意。

全诗以 “绿衣” 为核心意象,通过对衣物颜色、材质、制作过程的细致描摹,将无形的思念寄托于有形的物件之上,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男子对亡妻的深情追忆 —— 从初见衣物时的忧愁难禁,到回忆起妻子的勤劳与贤德,最终落脚于对这份温情再也无法重现的怅惘,成为中国古代悼亡诗中 “睹物思人” 的经典雏形。

来源:静墨守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