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肝的“祸根”终于被公布!6件事马上拉入“黑名单”,伤肝不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22:40 1

摘要:肝脏,被誉为“沉默的器官”,它不闹不喊,却默默承担着人体解毒、代谢、合成蛋白等重要使命。直到病入膏肓,它才会“出声”示警。你知道吗?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正在一步步把肝脏推向深渊,却毫无察觉。

肝脏,被誉为“沉默的器官”,它不闹不喊,却默默承担着人体解毒、代谢、合成蛋白等重要使命。直到病入膏肓,它才会“出声”示警。你知道吗?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正在一步步把肝脏推向深渊,却毫无察觉。

到底是哪6件事,正在悄悄“谋杀”我们的肝?它们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为什么明明没有喝酒,也会得脂肪肝甚至肝癌?

答案就在这篇文章中。根据我国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中国至少有1.2亿人患有脂肪肝,超过4000万人感染乙肝病毒,而肝癌更是排在我国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前五位。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原本健康的肝脏被悄悄“击垮”的故事。

核心结论先奉上:以下6件事,已经被权威医学研究证实为现代人最常见、最致命的“伤肝祸根”,必须立刻停止。

第一,高糖饮食。很多人以为只有油腻食物伤肝,其实糖才是“甜蜜的毒药”。美国《临床营养杂志》研究指出,高果糖摄入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密切相关

尤其是奶茶、甜点、碳酸饮料这些“快乐源泉”,实际上是肝脏的“灾难制造机”。果糖在肝脏内代谢,易转化为脂肪堆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甚至发展成肝纤维化。

第二,长期熬夜。肝脏最活跃的时间是在凌晨1点到3点,这段时间它需要好好“修复”和“排毒”。而长期熬夜打破了生物钟,导致肝脏得不到修复机会。

一项发表于《中华肝脏病杂志》的研究显示,长期夜班人群患脂肪肝的风险高出正常作息人群38%。晚睡不只会让你变丑变胖,更会让肝功能一点点崩塌。

第三,滥用药物和保健品。很多人一有点头疼脑热就猛吃药,或者长期服用所谓的“排毒养肝”保健品。殊不知,肝是解毒的“主力军”,所有的药物几乎都要经过肝脏代谢。

过量用药或多种药物联合服用,会严重增加肝脏的负担,甚至引起药物性肝炎。国家药监局曾发布通告,警示多款“天然保健品”因含有未知成分导致肝损害。

第四,喝酒误区。很多人说“我只是小酌怡情”,但问题是,肝脏不是酒精的“免死金牌”。哪怕是少量饮酒,长期下来也会造成慢性肝损伤。

特别是女性、体重偏瘦者、肝功能本身不好的人群,哪怕每周喝两三次,也会引起脂肪变性,甚至诱发酒精性肝硬化。

第五,情绪压抑与长期焦虑。中医讲“怒伤肝”,现代医学也有类似观点。长期处于压力大、焦虑、抑郁的状态下,会导致交感神经亢进、肝血流减少,进而影响肝细胞代谢。

《心理医学杂志》一项中国多中心研究表明,焦虑抑郁人群发生肝功能异常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2.1倍。情绪问题不仅影响心理健康,也会直接“伤肝”。

第六,久坐不动,肥胖成灾。脂肪肝已不再是“胖子专属”,但肥胖仍是其“头号风险因子”。尤其是“苹果型身材”——腰腹部肥胖,脂肪更容易沉积在肝脏内。

一项涵盖全国31省的《中国成人体重管理蓝皮书》显示,超重和肥胖人群脂肪肝检出率高达62.5%。而脂肪肝一旦发展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就可能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以上六大伤肝“黑名单”,很多人天天都在踩雷。更可怕的是,肝脏没有痛感神经,等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比如黄疸、乏力、食欲差、右上腹隐痛,或者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这些都可能提示肝脏已经“撑不住了”。

那么,哪些人是“高危人群”?需要特别注意肝脏健康?以下几类人群必须引起重视:

· 有乙肝家族史者;

· 长期熬夜、三餐不规律人群;

· BMI(体重指数)超过25的超重或肥胖者;

· 经常饮酒或服用多种药物者;

· 长期精神压力大或情绪低落者

· 4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

对于这些人群,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肝功能检查,包括转氨酶、胆红素、B超等基础项目。必要时进行肝脏弹性成像、甲胎蛋白(AFP)等肿瘤标志物检测。

如何科学护肝?并不是吃几颗“护肝片”就能万事大吉。真正有效的护肝方式,应该从生活方式入手:

· 清淡饮食、控制糖分摄入,减少精制碳水和高果糖食物。

· 保证充足睡眠,尽量在23点前入睡。

· 合理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行。

· 不滥用药物,特别是避免“叠加用药”。

· 管理压力,学会释放情绪,比如冥想、瑜伽、心理咨询。

· 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鼓励全民健康管理。不少社区医院也已纳入肝病筛查项目,居民可通过医保进行定期检查,切实减轻慢性肝病和肝癌的医疗负担。

如果你已经有轻度脂肪肝,不要恐慌,大多数早期脂肪肝是可逆的。关键在于:改变,从今天开始。

别让肝脏默默为你的“生活习惯”买单。你的一念之差,可能就是它的一生之痛。

你是否踩中了这6大“伤肝祸根”?不妨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也欢迎转发给家人朋友,一起守护“沉默英雄”——肝脏。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收藏和分享,让更多人了解护肝知识。

参考文献:

[1]王贵强,魏来. 中国肝炎防控形势与挑战[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31(3):161-165.

[2]陈红,李秀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与管理策略[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5):387-392.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加强保健品监管防范肝损伤风险的公告[EB/OL]. (2024-07-20) [2025-09-01].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十八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