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罐无糖饮料,免疫治疗有效率降4倍以上!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有害免疫治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21:16 1

摘要:炎炎夏日,没什么比一杯冰可乐更能让人心情舒畅的了。当然,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选择无糖版的可乐。不过对癌症患者,尤其是接受免疫治疗的癌症患者来说,这些无糖饮料可能反倒会影响癌症的治疗效果。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炎炎夏日,没什么比一杯冰可乐更能让人心情舒畅的了。当然,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选择无糖版的可乐。不过对癌症患者,尤其是接受免疫治疗的癌症患者来说,这些无糖饮料可能反倒会影响癌症的治疗效果。

近期一项研究发现,一种无糖饮料中常用的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可能对免疫治疗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研究中,相比三氯蔗糖摄入量较低的患者,三氯蔗糖摄入量较高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客观缓解率降低了5倍多,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也降低了4倍多[1]。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三氯蔗糖会影响肠道菌的代谢,特别是会消耗大量精氨酸,进而影响到了免疫治疗的效果。

某品牌无糖饮料(上)和另一品牌普通饮料(下)均添加了三氯蔗糖

三氯蔗糖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人工甜味剂,甜味是蔗糖的400~800倍。而且在各类人工甜味剂中,三氯蔗糖的甜味呈现速度、持续时间等都与蔗糖十分接近,口感最好,因此也被称为“蔗糖素”。

而在健康方面,三氯蔗糖在人体内不会被吸收,也不参与代谢,热量为0,糖尿病人也可安全食用。在口腔内,三氯蔗糖也不会被造成龋齿的细菌所利用,不会造成龋齿。美国FDA也将三氯蔗糖列为GRAS(一般认为安全)级食品添加剂。

不过有些研究发现,包括三氯蔗糖在内的人工甜味剂本身虽然没有热量,但却会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葡萄糖代谢和糖耐量[2]。免疫治疗的疗效同样肠道菌群有密切关系,是否也会受到这些人工甜味剂的干扰?

本次研究纳入了接受免疫治疗的157位癌症患者,包括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1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91例、可切除高危黑色素瘤患者25例。研究人员通过调查问卷评估了他们的三氯蔗糖摄入量,并以0.16mg/kg/天(约相当于一个85kg的人每天喝一罐无糖饮料)为界分为高摄入组和低收入组。

研究发现,高摄入组和低摄入组的免疫治疗效果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

01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

低摄入组患者客观缓解率4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8个月

高摄入组患者客观缓解率1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7个月

02 晚期黑色素瘤患者中:

低摄入组患者客观缓解率5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3个月

高摄入组患者客观缓解率1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3个月

03 可切除黑色素瘤患者中:

低摄入组患者主要病理缓解率(MPR)60%,中位无复发生存期25个月

高摄入组患者主要病理缓解率16%,中位无复发生存期19个月

三氯蔗糖高摄入的患者疗效更差

为了进一步验证三氯蔗糖对免疫治疗的影响,研究人员又在小鼠中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饮用水中添加三氯蔗糖的小鼠中,免疫治疗的效果同样大幅下降,肿瘤中浸润的CD8+T细胞数量减少,小鼠存活率降低。相反,饮用水中添加蔗糖则不会有这些负面效果。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三氯蔗糖的摄入后,小鼠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毛螺菌的丰度增加,导致精氨酸酶的水平增高,加速了肠道中精氨酸的降解和消耗。而精氨酸正是免疫细胞发挥功能所必需的一种重要氨基酸。在摄入三氯蔗糖的小鼠中补充精氨酸,也确实恢复了免疫治疗的效果。

目前,研究人员计划进行更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三氯蔗糖对免疫治疗造成的影响,以及补充精氨酸或瓜氨酸(精氨酸的前体)能否逆转三氯蔗糖的不利影响。

而对接受免疫治疗的癌症患者来说,在购买饮料前最好能注意一下配料表,看看其中是否含有三氯蔗糖(蔗糖素)。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含糖饮料也会用人工甜味剂代替部分的糖,也要注意其中是否添加了三氯蔗糖。

参考文献:

[1]. Morder K M, Nguyen M, Wilfahrt D N, et al. Sucralose consumption ablates cancer immunotherapy response through microbiome disruption[J]. Cancer Discovery, 2025.

[2]. Suez J, Korem T, Zeevi D, et al.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duce glucose intolerance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ta[J]. Nature, 2014, 514(7521): 181-186.

本文来源:咚咚癌友圈

责任编辑:Sheep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