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朝鲜战争刚打起来,中共党内为出不出兵争得面红耳赤,有人怕刚成立的新中国扛不住美军,可前国民党将领傅作义,却直接给毛主席发电报说必须马上出兵——这背后藏着他啥考量,又为啥敢说这话?
谁能想到朝鲜战争刚打起来,中共党内为出不出兵争得面红耳赤,有人怕刚成立的新中国扛不住美军,可前国民党将领傅作义,却直接给毛主席发电报说必须马上出兵——这背后藏着他啥考量,又为啥敢说这话?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突然爆发,没几天美军就掺和进来,第七舰队直接开去台湾海峡,说是“保护台湾”,其实就是拦着新中国解放台湾。到9月15号,美军在仁川登陆,一下子把朝鲜人民军的后路断了,局势急转直下,没过多久美军就往鸭绿江边逼,飞机还时不时越境炸中国东北的村子,老百姓死了不少。
这时候中央开始开会讨论出不出兵。不少同志心里确实犯嘀咕:新中国刚成立一年,到处都是烂摊子,大城市里的工厂没几个能正常运转,农村还在土改,粮食都不够吃,手里的武器大多是抗战和解放战争缴来的杂牌货,跟美军的飞机大炮、原子弹比,差得不是一点半点。有人说“先把国内建设搞起来,等实力够了再说”,还有人担心“要是跟美军打起来,苏联不帮忙咋办?到时候咱们单独扛,怕是要吃亏”。毛主席也在琢磨,毕竟这一出兵,就是跟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开战,万一打不好,新中国的根基都可能受影响,所以会议开了好几次,都没定下来。
这时候傅作义在干啥?他当时是水利部部长,正忙着修黄河大堤呢。但他毕竟打了大半辈子仗,从北洋军到国民党,跟日军、跟解放军都交过手,对军事形势特别敏感。美军仁川登陆后,他天天看报纸、听广播,知道美军推进得有多快,也清楚东北对新中国有多重要——东北有当时国内最集中的工业基地,鞍钢、抚顺煤矿都在那儿,要是美军真的压到鸭绿江边,甚至跨过江来,东北的工厂肯定保不住,到时候新中国连造武器、搞建设的基础都没了。
他越想越急,觉得不能再等了。1950年10月初,他直接给毛主席发了一封电报,里面没绕弯子,直截了当说:“美军已逼近鸭绿江,此乃唇亡齿寒之势,若不出兵朝鲜,东北危矣,新中国安全亦危矣。我虽为起义将领,愿以余生担保,出兵不仅必要,且需立即行动,迟则生变。”他还在电报里提了自己的看法,说美军虽然装备好,但战线拉得太长,补给跟不上,而且他们不适应朝鲜的冬天,咱们的部队能打游击战、运动战,只要指挥得当,未必打不过。
可能有人会问,傅作义以前是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1949年才北平和平解放,他为啥这么上心?其实从北平解放后,他的态度就很明确。当时他放弃抵抗,就是不想让北平的老百姓遭战火,后来毛主席让他当水利部部长,他觉得这是国家信任他,真把他当自己人了。他后来跟身边人说过:“我打了一辈子仗,就想看到国家太平,现在新中国刚起来,绝不能让外人欺负上门。”所以他不管自己以前的身份,觉得只要是对国家好的事,就该说出来。
那时候中央还在跟苏联谈支援的事,斯大林一开始说会派空军帮忙,后来又变卦,说“空军暂时没法出动”,这让党内的顾虑更重了。傅作义听说后,又托人给毛主席带话,说“就算苏联不派空军,咱们也得出兵。部队的冬装、粮食,咱们可以想办法凑,战士们的士气没问题,只要告诉他们是保家卫国,没人会怕美军”。他还主动提,要是需要,他愿意去前线帮忙,哪怕只是给部队讲讲怎么打阵地战、怎么应对美军的炮火。
10月上旬,中央又开了一次关键会议,毛主席把傅作义的电报和建议跟大家说了。不少同志听了之后,也觉得傅作义说得有道理——要是不出兵,美军占了朝鲜,就等于在咱们家门口安了个炮楼,以后麻烦只会更多。再加上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说“打!就算打不过,也要打,打了才有机会”,最后毛主席拍板:出兵朝鲜!10月8号,中央正式下令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9号,志愿军悄悄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的战争。
傅作义听说出兵的消息后,特别高兴,还主动去水利部的机关里给干部们讲话,说“咱们的部队上去了,这就对了!保朝鲜就是保中国,咱们在后方搞水利,也是在支援前线,得加把劲”。后来志愿军在前线缺冬装,他还带头捐了自己的棉衣、棉被,发动水利部的职工捐款捐物,忙前忙后没闲着。
现在回头看,当时党内的争议不是没道理,毕竟新中国太弱了,跟美军开战确实风险极大。可傅作义一个前国民党将领,能抛开过去的身份,从国家安危的角度直言建言,这份勇气和担当,确实少见。要是当时没人敢提“立即出兵”,要是毛主席没下那个决心,今天的东北、今天的中国,会不会是另一副样子?有时候想想,国家遇到事的时候,不管以前是什么身份,能真心为国家着想的人,是不是都该被记住?
来源:卡布奇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