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站在长安街的一角, 风带着花香从身旁掠过, 有一点湿润, 有一点庄重。距离九三阅兵还有三天, 城市像被温柔而坚定地整理了一遍: 国旗排成节奏, 花坛像被人用心摆布的信笺,夜色里灯光把这些布置框成了画。
我站在长安街的一角, 风带着花香从身旁掠过, 有一点湿润, 有一点庄重。距离九三阅兵还有三天, 城市像被温柔而坚定地整理了一遍: 国旗排成节奏, 花坛像被人用心摆布的信笺,夜色里灯光把这些布置框成了画。
我记得小时候看阅兵, 眼里只有方阵和那振奋人心的鼓声。如今站在街头, 我看见的不只是仪式感, 更是一种被细心照料的平静。据深圳报业集团记者陆云红报道, 北京全市在天安门外围布置了约3200平方米暖色系地栽花卉, 400多个小型花坛, 6000多组容器花钵, 超25万平方米地栽花卉; 过街天桥悬挂了260余条硬质横幅, 城市屏幕滚动播放宣传画面约6.2万块, 宣传栏文化墙约8000块。这些数字像是对城市审美的一次细致计算, 也像是对过往历史与未来期待的默契注脚(来源: 深圳报业集团)。
走近那些立体花坛, 我忍不住弯下腰去看那一撮枣子, 红得像记忆里的小灯笼。园林部门把延安宝塔山的轮廓通过“中流砥柱”花坛还原出来, 看到那一刻, 内心有一种时间被压缩的感觉: 先人的故事没有远去, 它们在城市的角落里被重新讲述。东单到西单的彩虹门、建国门到复兴门的主题景观, 在白日里礼貌, 在夜里庄严, 好像在告诉每一个路过的人, 有些纪念需要用美来守护。
有人喜欢把这样的布置说成“形式”, 我站在灯影下, 想说: 形式背后是多重努力。志愿者在门口引导、清洁工在深夜整理、园艺师在清晨修剪——这些看不见的手, 把城市的面孔打理好。那位抱着半岁宝宝来拍照的母亲对我说, 想把这一天留给孩子。她的眼里既有温柔也有一份谨慎, 想把国家的记忆当作家庭的礼物。
我不喜欢空洞的豪言, 更不愿意把所有感受收束成一句口号。走在前门大街北口, 面对“万众一心”的主题雕塑, 我忽然想到, 团结不是一声口号那么简单; 它像一场长期的修行, 要在日常生活里被反复练习。孩子们在花丛间追逐, 老人在广场上慢步, 外国游客抬起相机记录, 这些日常片段组成了一座城市的平和画面。
也有人担心过度宣传会让纪念变得单薄。我想, 任何纪念都有沉淀的过程, 城市的布置只是触发记忆的一种方式。真正在人心里留下印记的, 往往是那些被重复的小行动: 学校里一次次讲述的历史课, 家庭里祖辈口中缓慢讲述的故事, 还有街角那株每年都按时绽放的花。
我在想象中的结尾里, 把这几天的景象当作给未来的一封信: 把对历史的尊重写在花坛里, 把对和平的向往刻在彩灯下, 把对孩子的期望系在每一面小小国旗上。走出天安门的区域, 城市的喧嚣像潮水退去, 留下的是被清理得干净的街道和一种可以看见的宁静。
如果你这几天也在街头走过, 可以放慢脚步, 去看那一丛花的颜色; 如果你不能来北京, 可以在心里想象那盏灯和那面旗。记住: 纪念不是一次布置, 它是我们一天天把生活过成值得纪念的样子。
来源:正能量小鱼9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