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中一心赴救的同济人 小发明拯救万千军民 川南播下医学种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20:39 1

摘要:“九江失守了,长沙失守了,我的家乡也失守了……”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史馆中,一张泛黄的草稿纸,无声诉说着抗战时期一名同济医学生的忧思与信念。纸的正面,工整抄录着德文、拉丁文的产科学笔记和贝多芬《欢乐颂》的曲谱,背面却布满潦草字迹,是一位青年在

“九江失守了,长沙失守了,我的家乡也失守了……”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史馆中,一张泛黄的草稿纸,无声诉说着抗战时期一名同济医学生的忧思与信念。纸的正面,工整抄录着德文、拉丁文的产科学笔记和贝多芬《欢乐颂》的曲谱,背面却布满潦草字迹,是一位青年在烽火连天中对“读书救国”的苦苦思索。

同济医学生留在《同济医学季刊》中的稿纸。

这张草纸,是同济人抗战迁徙史上的一个缩影。

1937年卢沟桥事变点燃中国全民抗战的烽火。当时的同济医院还在上海,名为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原本位于大上海的同济医院师生毅然投身救亡——一批人奔赴前线,在战火中救死扶伤;另一批人则踏上千里西迁路,辗转多地,最终于1940年迁至四川李庄和宜宾。

战时的湘鄂桂地区,斑疹伤寒、回归热等疾病肆虐。伤兵营中虱子横行,成为“看不见的敌人”,严重挫伤军队战斗力。危急关头,193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科的林竟成医生站了出来。

他发明了“酒灶式蒸汽灭虱器”,用蒸汽高效灭虱,率领医疗队跑遍湖南40多个县,为无数军民阻断疫病传播。在衡阳医院,他还发现伤兵因营养不良大量死亡,便自省伙食费、动员社会捐资,开办“伤兵特别营养厨房”,挽救众多生命。

抗战中,林竟成带领医疗队转战各地,屡次在日军轰炸中死里逃生。1955年,他作为同济医院迁汉后首任院长,继续投身医学事业,并随后筹建武汉医学院公共卫生系。

同济师生参加红十字会医疗队人员合影

西迁四川李庄期间,同济师生还面临另一重挑战——当地民众因不了解人体解剖,误将医学实验视为“吃人”而恐慌。师生们没有退缩,而是举办医学科普展览,公开陈列人体器官与骨骼标本,用科学破除迷信。他们在宜宾设立“医学科学陈列馆”,赶集日主动巡诊,抗战胜利之际甚至连续3天免费义诊,深深感动了当地百姓。一扇带来科学新风的窗户打开,在偏僻的川南古镇播下医学文化的种子。

为庆祝抗战胜利,医院在报上刊登送诊告示。

更令人称道的是,1941年春,宜宾中学37名学生在“打牙祭”后突发急症,呼吸艰难、四肢瘫软。同济医院教授唐哲、杜公振、邓瑞麟紧急前往救治,判定为钡中毒,最终追溯到病源是当地食盐中含大量氯化钡。

他们不仅成功抢救学生,更通过科研破解川南地区困扰民众多年的“麻脚瘟”之谜,推动政府禁用有毒食盐,杜绝后患。该项成果于1943年荣获全国应用科学类学术发明一等奖。

抗战中,同济人一边穿越炮火救治伤员,一边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医学研究与教学,取得多项重大成果,为抗战胜利及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贝灵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