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31号哈尔滨马拉松,有个女选手跑了2小时35分27秒,拿了国内女子组冠军。本来以为是职业运动员,结果说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护士,叫张水华。当时大家都觉得新鲜,说“这护士跑得比谁都快”。
最近大家都在聊那个“最快女护士”吧?账号一曝光,好多人懵了——这哪像护士啊,倒像个网红,还签了361和MCN,这里面事儿可不少。
8月31号哈尔滨马拉松,有个女选手跑了2小时35分27秒,拿了国内女子组冠军。本来以为是职业运动员,结果说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护士,叫张水华。当时大家都觉得新鲜,说“这护士跑得比谁都快”。
可没过两天,有人扒了她的社交账号,看完更纳闷了。288条视频,95%都是训练和比赛的片段,主页明明白白写着“361签约达人”“和MCN机构合作”,连商品橱窗里的运动周边都卖了上千件了。更有人算过,今年上半年她在5个城市比过赛,平均一个月一场,每次都得提前两三天请假备赛,比完还得调休一两天恢复。有网友直说了:“这哪是护士啊,分明是靠跑步吃饭的,护士倒像个副业。”
现在网上吵得厉害,两拨人各说各的理。
挺她的人觉得,人家在工作外追自己的爱好,没耽误事就行。“她在赛道上跟时间拼,在医院里跟死神抢人,俩身份都挺厉害的,为啥不能兼顾?”还有人说,她调休也是按规矩来的,医院之前还在官网夸过她是“最美马拉松跑者”,说明单位本来也认。
骂她的人就觉得,这早影响工作了。有同事匿名说:“她一调休,我们就得替她顶班,节假日排班表上,她名字总不在。”更有人较真,说她账号简介里压根没提自己是护士,“这不是借着护士身份博关注,转头又藏着职业,有点糊弄人。”还有人揪着签约这事说,“是不是拿护士身份当背书,好跟品牌谈合作?医院里本来就有规定,不能借着工作捞好处。”
其实这事不光是她一个人的问题,背后藏着好多没说透的事。
现在护士用社交账号的可多了,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之前做过调查,差不多98%的护士都有账号,但只有23%是发专业内容的,60%以上都光发自己的事。张水华这账号就是这样,全是跑步,一点护士工作的影子没有,大家自然会怀疑:她到底更在意哪个身份?
而且跑步这事能赚钱,业内人都知道,像她这种拿过冠军的,一条广告就能赚几千,再加上带货分成,比当护士挣得多不少。但这里面有风险,要是她推荐的运动产品跟医疗沾点边,就可能违反规定——医院的规矩里,本来就不让医护人员随便替非医疗产品站台。
医院这边也挺难办的。之前还夸过她,现在出事了,态度就含糊了。有内部人说:“领导既想护着员工,又怕其他人学样,以后都借着比赛请假,工作谁来做?”说白了,就是医院没明确规定,员工搞这些“副业”该怎么管。
再说规矩本身,《护士条例》里只说不能泄露病人隐私,没说能不能搞商业合作。但医生就不一样,《医师法》明明白白写着,不能借着职务捞好处。护士这边没明确说法,难怪容易踩线。
其实大家的心态也挺矛盾的。一方面,想看到医护人员不只是穿白大褂的样子,也有自己的爱好;但另一方面,又怕他们把职业当跳板,丢了本分。就像张水华在赛道上喊“要证明自己”,大家就纳闷:你想证明自己是厉害的护士,还是厉害的跑者?
现在流量太诱人了,有时候爱好就变味了。本来跑步是自己喜欢,慢慢变成了涨粉的工具;护士身份本来是职业尊严,慢慢成了谈合作的筹码,这顺序就搞反了。
那这事该怎么解决?其实能想的办法不少。
从规矩来讲,得说清楚边界。律师张勇就说,她要是以个人身份签品牌,就别在内容里提医院或病人;要是想推荐跟医疗沾边的东西,必须让医院书面同意才行。医院也该立个规矩,比如想参赛调休,可以,但得跟公益绑一块,比如拿了名次,就去社区教大家健康跑步,这样既不耽误事,也没白占调休的便宜。
从行业里说,得让大家清楚“职业身份”到底该怎么用。比如卫健委可以弄个医护人员账号认证平台,明着标出来“这是科普号”“这是生活号”,大家一看就知道,内容跟职业有关系没。医院也该多讲讲规矩,比如请人来聊聊廉洁规定,再拿些例子说说,比如有医生因为直播带货被吊销执照,让大家心里有个数。
对她自己来说,其实可以把账号分开,一个发工作,一个发跑步,在跑步的账号里说清楚“这些内容跟我的工作无关”,就不容易让人误会。要是真觉得跑步更重要,也可以考虑停薪留职,专心比赛——要么少花时间在跑步上,要么干脆换个身份,别两边占着。
说到底,这事戳中了个现实问题:现在流量时代,医护人员的职业身份,该不该跟商业沾边?
当她的账号粉丝从2.8万涨到10万多,大家难免会想:
护士的本分是救死扶伤,还是在镜头前秀肌肉?
医院的荣誉墙,该挂救了多少病人的护士,还是挂拿了多少奖牌的护士?
要是白衣天使慢慢变成了网红,大家还能像以前一样信医院、信医护人员吗?
你觉得护士能签运动品牌吗?职业和爱好咋平衡才不跑偏?来评论区聊聊呗。
来源:凌晨四点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