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朝鲜必须发展出能打击侵略者老巢的武器,哪怕是火柴杆粗的导弹!”
这是1976年朝鲜劳动党大会上,金日成回应美韩联合军事演习的愤怒发言。
面对美韩的军事压迫与寻衅,金日成为朝鲜播撒下导弹发展的“种子”。
不曾想几十年后的朝鲜,竟真的在民生问题尚且堪忧的背景下,导弹事业屡屡震惊全球,一度让人怀疑,朝鲜的导弹事业是否已经发展到比肩美俄、赶超中国的地步?
导弹崛起
朝鲜的导弹事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军事技术引进。
1976年,朝鲜通过埃及获得首批苏制R-17E“飞毛腿”短程弹道导弹,这一事件成为其导弹工业的起点。
1984年,朝鲜在咸兴建立首座导弹组装厂,通过逆向工程仿制出射程300公里的“华城-5”导弹。
此时的朝鲜尚未掌握核心生产技术,导弹燃料依赖进口,制导系统精度误差超过1000米,但其初步建立的工业体系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90年代,朝鲜导弹技术进入自主化阶段。
1993年,朝鲜试射的“劳动-1”中程导弹首次突破1000公里射程,采用单级液体燃料发动机和惯性制导系统,尽管圆概率误差高达500-800米,却标志着朝鲜初步掌握多级火箭分离技术。
这一时期的技术突破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苏联解体后,朝鲜以矿产资源和军事合作换取俄罗斯“SS-N-6”潜射导弹技术资料,并招募乌克兰哈尔科夫机械制造厂的退休工程师进行技术指导。
在此基础上,朝鲜于1998年成功发射“大浦洞-1”导弹,试射期间虽因第三级故障坠入太平洋,但其5500公里的理论射程已引发美国情报部门高度关注。
到了21世纪初,朝鲜开始构建导弹体系化能力。
2006年首次核试验后,朝鲜将核弹头小型化与导弹运载能力作为并行目标,并连续成功发射多枚令美西方忌惮的导弹。
其中,“火星-10”中程导弹射程覆盖关岛美军基地;
这一阶段朝鲜导弹的进步得益于材料工艺突破,朝鲜科学院冶金研究所成功研发出铝镁合金耐高温壳体,使导弹再入速度达到15马赫。
2017年成为朝鲜导弹技术的分水岭。
11月29日试射的“火星-15”,理论上可将1000公斤载荷投送至13000公里外,足以威胁到太平洋对岸的美国本土。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在此阶段开始构建导弹作战体系:2016年组建的“战略军”下辖至少6个导弹旅,配备移动式发射车和伪装系统,实战部署速度从72小时缩短至12小时。
曾饱受美西方封锁制裁,一度连民生问题都难以解决的朝鲜,通过不到半个世纪励精图治的发展,俨然在导弹领域冲入世界排名前列。
尤其是近几年,朝鲜导弹技术呈现跨越式发展特征。
2023年3月试射的“火星-17”洲际导弹,实现最大射程15000公里的突破。
更值得关注的是导航系统的升级。
去年6月,朝鲜宣布在导弹上应用“星光导航”技术,通过恒星方位角修正惯性导航误差,成功把导弹发射误差缩小至150米。
朝鲜导弹事业突飞猛进跨越式的发展,让人不禁感慨其魄力。
但殊不知这一切的背后,处处彰显着朝鲜的无奈。
纵观朝鲜导弹发展历程,其技术突破往往与地缘政治危机周期高度吻合。
1994年朝核危机后加速中程导弹研发,2017年半岛紧张局势推动洲际导弹试验。
这种“危机驱动型”发展模式,使得朝鲜在资源极度受限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具备战略威慑能力的导弹体系。
近两年,有关朝鲜导弹亮眼表现的报导层出不穷:固体燃料导弹15分钟点火、潜射导弹突破黄海防线、军事卫星上天,火星-17还能玩“水漂弹道”。
这一切都让人不禁怀疑,难道朝鲜的导弹技术已经超越美俄,直逼中国?
世界第二?
朝鲜在导弹领域取得的成就很难不让人赞叹,但如果仅凭这些就想“碰瓷”美俄,未免有点太过异想天开。
把朝鲜的导弹技术和美俄这两个“老牌大佬”放一起对比,有点像让高中生和博士生同场考试。
虽然都能写满答卷,但答案的深度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先看美国,最出名的导弹莫过于“民兵-3”,这一型号的导弹堪称古董级武器,1970年就开始服役。
这款导弹虽然老旧,但装了“分身术”黑科技:一枚导弹能同时放出3个核弹头,每个弹头都能自己找不同目标。
为了防偷家,美国还花了400多亿美元打造“导弹盾牌”,其拦截成功率虽刚过半,但已让很多国家头疼。
而与美国技术流不同的是,俄罗斯走的是暴力路线。
其最新款的“萨尔马特”导弹重达200吨,相当于把40头大象送上太空,最远能从莫斯科打到南极科考站。
更吓人的是它能带15个核弹头,每个弹头爆炸威力超过50个广岛原子弹。
这种导弹飞行途中会扔出大量假目标干扰雷达,还能突然拐弯变道。
不过这还不是俄罗斯最厉害,他们最厉害的是“藏”。
俄罗斯往往会把核弹头装在卡车、火车甚至潜艇上,真打起来对手根本不知道导弹会从西伯利亚的森林还是北冰洋的冰层下冒出来。
与之相比,朝鲜的玩法就完全不够看了。
他们最新亮相的“火星-17”导弹看着能打到美国西海岸,但实际精度可能偏出1.5公里,相当于想炸白宫结果轰了林肯纪念堂。
不过朝鲜有自己弥补精度的小技巧,那就是用数量弥补质量。
朝鲜每年狂造50多枚中短程导弹,这些造价低廉的“消耗品”,不光能实现广撒网的效果,还可以专门用来对付美韩的昂贵反导系统。
20万美元1发的爱国者导弹去拦截朝鲜8万美元的导弹,对比之下一目了然。
至于反导系统方面,朝鲜与俄美两国的差距更明显。
美国在阿拉斯加部署了44枚拦截弹,配合海上巡弋的宙斯盾舰,组成了双层防护网。
俄罗斯更绝,直接在莫斯科周边布置带核弹头的反导导弹。
而朝鲜至今没有像样的反导能力,去年试射的“高超音速导弹”,实际速度还没追上美国70年代的潘兴-II导弹。
除了导弹成品和技术之外,朝鲜与两国更明显的差距体现在工业底蕴上,双方工业底子的差距就像小米加步枪VS全自动生产线。
这点单看三国的经济实力和军工技术就知道了。
虽然朝鲜的进步速度确实惊人。
但这种冲刺式发展也留下后遗症:他们的洲际导弹技术相当于俄罗斯90年代水平,卫星导航还要蹭中国的北斗。
这场不对称的竞赛里,朝鲜最厉害的或许不是技术,而是“同归于尽”的战术。
也就这样的战术,才能让美韩日十分忌惮。
举个例子,和正常人交往,你还可以用法规约束,用道德牵制,但和疯子交往,你根本没得选。
朝鲜和美俄有如此差距,那么和中国差距多少呢?
与中国对比
以最直观的导弹种类对比。
朝鲜现在最得意的火星-17洲际导弹,射程勉强能摸到美国西海岸,用的还是苏联时期的老底子液体燃料技术,“出门前”得先加半小时油。
反观中国,光是摆在明面上的“东风快递”就有二十多种型号:东风-41出门带10个核包裹,1.4万公里包邮覆盖全球;
东风-26既能送核弹头又能送常规快递,还能顺手砸航母;更别提东风-17那种会打水漂的“魔术导弹”,专挑反导系统的视觉盲区钻。
去年珠海航展亮相的“无侦-8”侦察机,能在3万米高空给导弹当导航员,这配置朝鲜估计连概念图都画不出来。
再对比两国的导弹研发体系,差距更大。
朝鲜的导弹研究所还停留在“老师傅带徒弟”模式,全国顶尖科学家加起来不如中国一个研究所人多。
而中国光是研究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团队就有300多个,与朝鲜至今还停留在追求导弹射程不同的是,中国早就玩上了“海陆空天四位一体”概念:
巨浪-3潜射导弹藏在深海当“幽灵快递”,轰-6N轰炸机带着空射弹道导弹巡游太平洋,去年刚组网的北斗卫星能实现厘米级导航——相当于给导弹装了高清电子眼。
至于朝鲜,去年好不容易把军事卫星送上天,结果被扒出摄像头分辨率还没网红直播用的手机高。
双方最残酷的对比,同样是工业底子。
中国造导弹,要什么材料随时能凑齐。
朝鲜去年试射的新型导弹车看着威风,但车床是从辽宁二手市场淘的,数控系统靠越南地下渠道改装。
最惨的是遇到国际制裁时,连导弹燃料都要用化肥厂设备偷偷提炼。
不过得承认朝鲜工匠精神确实狠,去年他们用洗衣机电机改造出导弹精密陀螺仪,这波“家电变军火”的操作连五常专家都直呼内行。
但同样的操作,也难不倒中国成千上万家随时可以从民企转向军企的小微企业们。
在实战能力和演习经验方面,中朝之间的差距何止天壤。
中国火箭军每年组织“天剑”系列演习,动不动就是上百枚导弹跨区机动,今年初的模拟演练中,三个发射旅在72小时内把假想敌的200个目标炸成烟花秀。
朝鲜的导弹部队虽然也搞突袭训练,但至今没实弹打过移动靶船,去年试射潜射导弹还得提前三个月清空海域。
最要命的是导航系统,朝鲜导弹出了国境就得靠中俄的卫星指引。
连导弹发射最为关键的导航系统都得依赖中国,双方实力还有什么对比的必要?
说到底,导弹技术比的不只是能打多远炸多狠,更是整个国家的科技生态。
能搓出打到大洋对岸的导弹,并不意味着能填补中朝之间的技术代差。
所以看似朝鲜导弹技术飞速发展,实际上与中俄美的差距依旧让人绝望,可能这就是美国坐视朝鲜研究导弹的原因吧!
唐蔚杰.从“火星”14到“火星”18朝鲜陆基洲际导弹发展概况及其他[J].坦克装甲车辆,2024
朱昱,杨明映,张笋,等.导弹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作战特点分析[J].飞航导弹,2019
来源:猫爷的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