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28万!顾客与收银员争执后倒地身亡,法院15%责任引全网热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21:00 1

摘要:一条生命在便利店收银台前戛然而止,留下的却远不止28万元赔偿那么简单。2023年11月,上海某便利店,47岁的刘女士因为退不了一罐啤酒,与收银员发生争执,随后突发疾病倒地。监控里,她先是双手抱头、表情扭曲,紧接着呕吐、抽搐。两米之外的收银员递出两块抹布后,再没

一条生命在便利店收银台前戛然而止,留下的却远不止28万元赔偿那么简单。2023年11月,上海某便利店,47岁的刘女士因为退不了一罐啤酒,与收银员发生争执,随后突发疾病倒地。监控里,她先是双手抱头、表情扭曲,紧接着呕吐、抽搐。两米之外的收银员递出两块抹布后,再没离开柜台,也没拨打120。等家属赶到、急救车来时,已错过黄金抢救期——刘女士次日离世。

法院最终认定:便利店负15%责任,赔偿28万余元;刘女士因自身疾病承担85%责任。判决一出,舆论像被点燃的火药桶:有人痛骂收银员冷血,“两块抹布换一条命”;也有人替便利店喊冤,“又不是医生,怎么知道她会死?”

争吵的12分钟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复盘监控:

19:11,刘女士拎着啤酒走到柜台,说“没小票,能退吗?”19:12-19:18,双方声音逐渐拔高,刘女士面红耳赤,手指颤抖。19:19,她突然抱头蹲下,收银员递抹布,语气仍带不耐烦:“别吐地上。”19:21,刘女士侧倒,抽搐。收银员站柜台内,望向门外。19:23,家属冲进来,拨打120。19:30,救护车抵达。

医生事后表示,刘女士有高血压病史,情绪激动导致脑出血。如果能在倒地后2分钟内保持气道通畅、及时送医,生还可能达60%。然而,便利店里没有人学过海姆立克,更没人敢触碰她。

法律层面,法院的15%责任看似“和稀泥”,实则依据明确——《民法典》第1198条规定,经营场所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要承担“相应责任”。法官解释:

收银员未在第一时间拨打120,属于“不作为”;但刘女士自身疾病是主因,故比例不高。

舆论风暴背后,是普通人面对突发状况的“怕”——

怕担责:帮了会不会被赖上?怕不懂:万一操作错误,二次伤害?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心理学上,这叫“旁观者效应”。当周围人越多,个体越倾向把责任推给他人。便利店当时还有两名顾客,他们同样选择了沉默。

但换个视角,如果企业提前培训员工“黄金四分钟”急救、如果店里有AED、如果社会氛围鼓励“先救人后追责”,结局会不会不同?

北京、深圳已立法保护“好人”:《急救法》明确自愿施救者免责。上海部分便利店试点“急救员上岗证”,员工每人每年8小时培训。抖音上,“便利店急救”话题视频播放超2亿次,点赞最高的一条是“收银小姐姐用海姆立克救回噎住的孩子”。

刘女士的离世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城市应急体系的裂缝,也映出每个人心里的“小算盘”。28万赔偿金买不回生命,却可能换来一次行业警醒:

对员工,企业该教的不仅是“微笑服务”,还有“危机处理”;对顾客,一句“别着急,我帮您想办法”也许就能浇灭怒火;对制度,是否该把“一键报警”按钮写进便利店装修标准?

哲学家桑德尔说:“社会的温度,取决于陌生人之间的最小距离。”那距离,可能是一通120,一块毛巾,或一句“您先坐下喝口水”。刘女士的悲剧提醒我们:法律可以划清责任,但无法丈量良心。下一次,当有人在你面前倒下,你会是递抹布的人,还是拨120的人?

——答案不在判决书里,而在每个人心里。

来源:大卫行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