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1368年,大明厉害的将军徐达打下了大都,元顺帝吓得往北逃到了上都。接着,徐达趁着打赢大都的势头,突然攻打太原,打死了四万元兵,元朝只剩下十八个人骑马逃回去。从那以后,元朝的军队就完全离开了中原,人们管这之后的元朝叫北元。
公元1368年,大明厉害的将军徐达打下了大都,元顺帝吓得往北逃到了上都。接着,徐达趁着打赢大都的势头,突然攻打太原,打死了四万元兵,元朝只剩下十八个人骑马逃回去。从那以后,元朝的军队就完全离开了中原,人们管这之后的元朝叫北元。
【一个新的王朝建立,北元渐渐消失在中国历史的篇章之中。】
不过,元朝虽然没了,但蒙古人还是很厉害。他们打了一个世纪的仗,把整个亚洲都征服了。蒙古人向西征战,让世界都连在了一起,黄金家族的荣耀还是那么耀眼。要是说汉唐时候,匈奴、突厥是北方草原的老大,那蒙古人就差一点成了全世界的老大,这差别可太大了。
朱元璋这位洪武皇帝,心里一直对北元的军力存有敬畏,从没敢小瞧过。从1370年起,接下来的十八年时间里,他前后发动了八次攻打北方的战役。直到捕鱼儿海那一仗,大明的新战将蓝玉大显身手,活捉了元帝,灭掉了黄金家族,给了北元重重一击。北元也因此分崩离析,变成了鞑靼和瓦剌两部分。这样一来,朱元璋总算是安心了不少。
大元朝的黄金家族一旦彻底垮了,那就表示蒙古草原的风光不再,蒙古部落变得七零八落。北元的地盘,东边一直到长白山,西边能到巴尔喀什湖,南边紧挨着长城;但这时候已经分成了鞑靼和瓦剌两拨人,他们各玩各的,还老互相打架。
打完这仗后,蒙古人逃得远远的,那时候明朝的军事实力可真是强到顶点了。想想汉朝唐朝那会儿,匈奴、突厥都是和它们挨着的,可明朝刚开始的时候,跟北元各部中间还隔着整个漠南呢。
要是碰到的是汉唐时期的草原部落联盟,蒙古的传奇故事可能早就画上句号了,该有新的草原霸主站出来了。不过呢,这事儿没发生,毕竟蒙古人那会儿已经征服了大半个亚洲。
说起明朝的诞生,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蒙古人的辉煌时代其实还没过去。在世界的其它角落,蒙古人依旧威风凛凛。只是在咱们中原这地界,碰巧出了个朱元璋。大批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还不断从中亚的草原迁徙到东亚来呢。
【蒙古人的实力依然可能卷土重来。】
可以说,蒙古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碰到过的最厉害的游牧帝国。就算你把北元一时打败了,蒙古大草原也能从东欧到中亚不断得到支持,这个大帝国的恢复力真是惊人得很。
朱元璋洪武皇帝驾崩后,明朝开始不太平了,一场针对自家人的削藩大战爆发了。年轻的新皇帝,一股子冲劲儿,想学汉文帝汉景帝那样,削弱那些对皇位虎视眈眈的皇叔们。
可没想到,这场本以为轻轻松松就能打赢的战争,最后竟然输得这么惨。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头一回,一个统一了全国的大王朝的藩王,从自己管辖的地盘起兵,跟全国的兵力对着干,还成功了。可能有人不太懂,就是说这个藩王靠着自己的力量,打败了全国的军队,造反取得了胜利。
就凭一个省的力量,在众人眼皮子底下,发动叛乱,跟整个国家对着干,居然还能赢,这比诸葛亮北伐还要难上几分。在这场腥风血雨的残酷战斗中,一位名叫“永乐”的大帝横空出世,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就是有名的靖难之役。
可能是因为朱棣当上皇帝的方式不太正当,心里有点不踏实,所以他从坐上皇位开始,22年里都在拼命证明自己。他不停地打仗,还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到狼居胥山祭天的大帝。明成祖活着的时候和死了以后,人们对他的评价都不一样。有人说他是凶狠残暴的君主,也有人说他是无与伦比的伟大帝王。
【永乐之治——“威压四方,用武频繁”】
后来的历史学家把这段时间叫做永乐盛世,还有一位后来的皇帝夸它“比汉朝唐朝还要厉害”。
要说哪本书丢了最让人可惜,《永乐大典》肯定算一个。现在留下来的《永乐大典》,只有原来完整版本的4%了,里面的内容很多都不完整,但尽管如此,它还是珍贵得不得了,被好多历史学家当成了宝贝。
打仗时,朱棣五次出征漠北,狠狠打了鞑靼和瓦剌一个措手不及。有人讲,他这五次出征其实没捞到啥大便宜,因为才过了二十五年,大明就遭遇了“土木堡之变”。但你想啊,蒙古帝国恢复元气竟然用了整整二十五年才敢再来骚扰中原,这不正好说明朱棣那时候把他们打得有多惨嘛!
朱棣攻打鞑靼,让阿鲁台不得不臣服并献上贡品。他又去征讨瓦剌,马哈木也因此屈服,献上贡品,并接受了永乐的册封,成了大明的顺宁王。
古代那会儿还没有斯特威亚体系这一说,鞑靼和瓦剌都向大明俯首称臣,进贡献礼,说白了就是大明的手下,名义上的小跟班国家。他们全都算是皇上的人了。
【草原才是朱棣靖难起兵的统治柱石】
就算我们不从中原的角度来看,其实草原才是朱棣靖难之役的根基和他统治的关键。朱棣把都城定在北京后,他看蒙古,不像是汉唐时期的外患,更像是自家的后花园。像他这样的大帝,怎么可能容忍后花园出问题呢?在他的军队里,蒙古人的数量跟一百年前打进临安城的蒙古人差不多。要不是黄金家族还在,他可能就成了明朝的“天可汗”,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征服到狼居胥山的皇帝。
郑和浩浩荡荡地七次出海,真是了不起的大事。要知道,这是个几千年都以陆地为主的国家,竟然有皇帝想派人去海上探险,而且不只一回。不管是为了找建文帝,还是为了显示国家强大,这都是件大事。郑和出海这件事,以前可从来没发生过,在世界航海史上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郑和率领的船队规模宏大,让后来的西班牙人都自愧不如。这是中国古时候规模最大、船只数量最多、海员人数最众、持续时间最长的海上航行,而且在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所有海上探险中,它也是规模最大的一系列。
他的远大抱负,过了上千年,每次想到,还是让人赞叹不已。他仅仅用了二十年时间,就在靖难之役后的废墟之上,重新建起了一个北边直达大漠、南边远航西洋的强大帝国。
【直到朱棣去世前的永乐二十二年】
明朝的时候,领土面积最大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呢,那时候,像现在的朝鲜、老挝、越南这些地方,都是明朝管的。“从东边的朝鲜,到西边的吐蕃,南边包括了安南,北边一直到了大沙漠”,这句话就是说永乐皇帝那时候,明朝的地盘有多大。
有人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明朝时期的西南边陲竟然快挨着印度洋了,感觉这说法挺离谱,但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个记载。
刚开始管云南那会儿,只有车里和麓川两个宣慰司,后来又增设了缅甸、老挝、八百大甸、木邦、孟养这些地方作为宣慰司,它们都是百夷的部族。这七个宣慰司涵盖了整个西南的少数民族区域,一直往南延伸,这可是汉唐时期都没有过的局面!
在印度的东部,考古学家们发现过明朝时期马撒宣慰司的一个信物。到了万历年间,缅甸的江头城里住着不少汉人,那地方还被叫做大明街,只不过,那时候明朝在西南边疆的势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各国纷纷来访,展现着那宏大的繁荣时代,这般美好河山,怎能不让人怀念。永乐年间的繁盛,或许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不算是最好的时光,但肯定是王朝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朱棣花了22年功夫,把大明治理得达到了顶峰。到了永乐二十二年,也就是1424年,大明王朝的地盘最大了。那时候,大明包括了中原地区,东北边儿上挨着日本海和外兴安岭,北边一直到戈壁沙漠,西边到了新疆哈密,南边靠着孟加拉湾。在青藏高原,大明还设了些管辖机构,在东南亚呢,有个旧港宣慰司,而且啊,安南也被收复过一段时间。
领土之辽阔,远超汉唐时期,取得的成就辉煌显赫,真是无比兴盛啊。
【吹嘘的话讲完了,我们回过头来,再提一下对面草原的对手们】
明朝时,蒙古有两个最重要的部落,一个是黄金家族正宗的鞑靼部落,另一个是在成吉思汗时期靠打仗加入蒙古的瓦剌部落。
瓦剌部起初也是归黄金家族管的,但黄金家族在瓦剌那里的根基不稳。特别是朱棣一再地发动军事进攻,这让瓦剌的黄金家族势力迅速垮掉,最后变得有名无实。
也是在明朝永乐二十二年,被明朝封为顺宁王的绰罗斯·脱欢,打败了另外两个同样被明朝册封的王——统治土尔扈特部的顺义王绰罗斯·太平,还有绰罗斯·太平继承封号的儿子绰罗斯·乃剌忽。脱欢赢了他们后,把整个土尔扈特部都收归自己手下,从而在瓦剌称霸。
尽管绰罗斯·脱欢没能一下子当上蒙古高原的老大,但他把瓦剌统一了,还压制住了鞑靼,这给他儿子绰罗斯·也先的后来崛起打下了很牢靠的基础。
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儿:朱棣打破了汉人皇帝亲自带兵打仗到达的最北边的纪录。
趣味小知识:之前最北边的纪录是由徽钦保持的。
冷门小知识:大明战神朱祁镇将会打破朱棣的最北征战纪录。
朱棣真是生不逢时,要是他和朱祁镇换个位置,说不定能比汉武帝还厉害呢。明朝从建立开始,就一直打仗,洪武大帝八次攻打草原,朱棣也五次北伐漠北。中间的靖难之役,更是把这个大帝国折腾得乱七八糟。
仁宗登上皇位时,大明朝已经打了20多年的仗,差不多要垮了。各地的藩王兄弟心里有想法,想学着以前靖难那样搞点事情,加上经济一塌糊涂,财政赤字眼看着就要爆表了。
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也就打了不到二十年的仗。想想看,新中国成立那会儿,生产力都已经发展了好几百年了。仁宣两位皇帝能把国家治理好,真的是相当不错了。按照王朝兴衰的规律,一般到第六代皇帝时会迎来盛世,但明朝第六代皇帝时呢?却遭遇了土木堡之变!!!
明朝其实是一个从头到尾都没怎么繁荣昌盛过的朝代。
永乐时期的繁荣终究没能长久维持成真正的盛世,后来明朝丢掉了新疆!丢掉了草原!!丢掉了安南!!!丢掉了西洋!!!丢掉了西藏!!!
难道说,皇帝守卫国家边疆的那种坚强决心,就这么消失得一点痕迹都不留了吗?
难道说,那个众多国家前来朝拜的永乐盛世,就这样成了永远传颂的历史佳话?
让人不由得琢磨,那究竟是不是只是一场梦呢?
来源:眾說烽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