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蔬菜跟水果在营养成分上会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不少不爱吃蔬菜的人就用水果替代蔬菜,他们觉得只要每天吃足够的水果,就能够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蔬菜中的营养物质。
流言
“蔬菜水果营养差不多,都能提供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可以互相替代着吃。”
在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蔬菜跟水果在营养成分上会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不少不爱吃蔬菜的人就用水果替代蔬菜,他们觉得只要每天吃足够的水果,就能够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蔬菜中的营养物质。
流言分析
这是一种常见误区。
虽然蔬菜和水果都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但它们的营养成分种类、含量及价值各有侧重,绝不能简单互相替代。
蔬菜不仅品种远多于水果,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含量通常更高,且含糖量远低于水果。水果则富含果糖、有机酸和一些蔬菜稀有的芳香物质。长期只吃其中一类,会造成营养不均衡,尤其是用水果代替蔬菜,更容易导致糖分摄入超标,增加健康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明确建议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二者互补而非替代,才是健康之道。
很多人觉得水果和蔬菜的营养差不多,于是一些不爱吃蔬菜的人就想用水果来代替,而不爱吃水果的人则选择只吃蔬菜——但这样“互换”真的可行吗?
事实上,这个做法并不推荐,尽管它们都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却在营养成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长期这样做不仅破坏了饮食结构,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蔬菜和水果能互相替代着吃?错!
蔬菜和水果虽然都属于植物性食物,但蔬菜的品种远远多于水果,它们的营养密度、成分组成以及对健康的影响都各不相同。
1.营养优势各有“王牌”
从整体营养密度来看,蔬菜尤其是深色蔬菜,在维生素 K、叶酸、钙、镁、膳食纤维等方面的含量通常超越水果。
比如餐桌上常见的菠菜,在维生素 K、叶酸和钙等关键营养素上的含量就远远甩开了苹果,分别是苹果的近 260 倍、27 倍、17 倍。[1、2、3]维生素 K 对凝血功能和骨骼健康至关重要,而叶酸是细胞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营养,对孕期女性尤为重要,这些都是水果难以有效补充的。同时,蔬菜在胡萝卜素、钾、镁等方面的优势也极为突出。
而水果的主要营养,则在于其独特的风味物质和富含的果糖、蔗糖等,在为身体快速提供能量的同时,含有的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不仅如此,柑橘类水果、鲜枣、猕猴桃等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 C,水果可以直接生食,营养成分不受烹调因素的影响。
2.糖含量“天差地别”
绝大多数蔬菜(除少数根茎类、鲜豆类、水生蔬菜)的含糖量都低于 5%,而水果的含糖量普遍在 8%~15% 之间,有些甚至超过 20%(比如桂圆、鲜枣、菠萝蜜、香蕉等)。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蔬菜摄入量为 300~500 克/天,如果全部用水果替代,糖含量太容易超标了。比如吃 400 克苹果(糖含量为 10%)替代蔬菜[2],那么将会摄入约 40 克糖,而指南中建议每天的添加糖摄入量最好不超过 25 克。因此,用水果替代蔬菜,极易导致每日总糖摄入量严重超标。
关键在于,很多水果都含有较高的果糖。长期过量摄入果糖,不仅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增加肥胖风险,还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与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痛风、胰岛素抵抗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4]
3.各自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蔬菜和水果在预防很多疾病上都有作用,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提高蔬菜和水果的总摄入量,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多种癌症以及全因死亡率的风险[5、6]。
但研究同样发现,蔬菜和水果对不同疾病的保护作用存在差异。例如,绿叶蔬菜的摄入与降低 2 型糖尿病风险的关联性,通常比水果更强,而富含类黄酮的水果则在预防某些心血管事件上表现出独特优势。
另外,水果蔬菜的联合作用,也具有较好的疾病预防效果。[5]增加水果和蔬菜联合摄入量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每天每增加 1 份水果和蔬菜(1 份水果为 80 克,1 份蔬菜为 77 克),有助于减少 4% 的心脑血管死亡率;增加水果和蔬菜联合摄入量,有利于使肺癌发生风险降低 24%。
整体来看,尽管蔬菜和水果在部分营养成分和健康效应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它们是不同的食物种类,营养价值各有特点,对健康的益处存在差异。总之,二者有各自的口感和风味,在膳食中水果可以补充蔬菜摄入的不足,但不可相互替代。
科学搭配法,
蔬菜水果怎么吃最健康?
既然蔬菜和水果不可相互替代,那么如何科学地食用,才能让营养价值最大化呢?遵循以下三个原则至关重要。
1.保证“量”与“样”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出了明确的定量推荐,成人每天应摄入蔬菜 300~500 克,水果 200~350 克。可以理解为,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100 克的蔬菜大约是双手捧起一大捧,100 克水果约为女性 1 拳头。
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同时,吃蔬菜要“好色”,遵循“彩虹原则”。颜色,是蔬果营养素和植物化学物丰富的表现。应确保餐盘中至少一半是深色蔬菜,如绿色(菠菜、西兰花)、红/橙色(胡萝卜、番茄)、紫色(紫甘蓝、紫生菜)等。
水果要换着吃,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的应季水果,既新鲜便宜,又能获得更多样化的营养。
2.分清“主”与“辅”
蔬菜是正餐的主角,三餐都要有蔬菜,最好能占到一餐总食物体积的 1/2,既能增加饱腹感,帮助控制总能量摄入,也是正餐营养均衡的关键。
水果是加餐的配角,是“辅助”角色,可以弥补蔬菜的营养不足,将水果放在两餐之间作为加餐是最佳选择。此时吃水果可以有效平稳血糖,避免餐前过度饥饿导致正餐暴食,同时也能为身体补充能量和水分。
3.特殊情况的“权宜之计”
如果在出差、旅行或工作极度繁忙时,实在没条件吃到足够的蔬菜,建议首选能生吃的“蔬菜类水果”应急,比如圣女果、西红柿、黄瓜、彩椒等。
如果连这些都没有,可以临时选择一些含糖量和升糖指数都低的水果,比如葡萄柚、杨梅、草莓、樱桃、李子等。不过,这是无奈之下的权宜之计,依然无法完全替代多样化的蔬菜。一旦条件允许,应恢复正常的膳食模式。
总结:
蔬菜和水果虽然在日常饮食中都占据重要地位,但两者的营养价值各具特色,绝不能简单互相替代。科学的做法是遵循膳食指南建议,蔬菜水果都要吃,保证足够且多样化的摄入量,合理安排食用时间和方式。
照“谣”镜
这类谣言的特点在于片面简化和迎合取巧心理,它抓住蔬果均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这一表面共性,刻意忽视二者在糖分、矿物质及植物化学物种类上的差异。其传播往往源于人们对饮食便利性的追求,为“不爱吃就换一样”提供看似科学的借口,却完全违背了膳食多样性原则,容易导致营养失衡或隐藏的健康风险,是一种典型的“用部分真相掩盖整体谬误”的谣言。
参考文献
[1]https://fdc.nal.usda.gov/food-details/168462/nutrients
[2]https://fdc.nal.usda.gov/food-details/168202/nutrients
[3]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1册[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
[4]Johnson, Richard J et al. “Sugar, uric acid, and the etiology of diabetes and obesity.” Diabetes vol. 62,10 (2013): 3307-15. doi:10.2337/db12-1814
[5]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6]Aune, Dagfinn et al.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otal cancer and all-cause mortalit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vol. 46,3 (2017): 1029-1056. doi:10.1093/ije/dyw319
作者丨薛庆鑫 注册营养师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审核丨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委员
来源:科学辟谣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