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学者、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所著的《明清人物十五讲》,展现了明清两代十五个知名历史人物,如朱棣、玄烨、胤禛、戚继光、于谦等,介绍这些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并评说其历史功过。
所评图书:
书名:《明清人物十五讲》
作者:阎崇年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5年8月
历史学者、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所著的《明清人物十五讲》,展现了明清两代十五个知名历史人物,如朱棣、玄烨、胤禛、戚继光、于谦等,介绍这些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并评说其历史功过。
书作者将康熙皇帝玄烨称之为千古一帝,这无疑会引发较大的争议。
康熙帝的功绩,其实应当充分肯定。康雍乾三代,网上不少人所抱持的评价观点,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历史学界的一种声音,也就是这三代君主所制造的盛世,不过是末日余晖。尤其是对于康熙帝,甚至有人认为其功绩不过是恰逢遇上了清朝定鼎中原后延续的一两代名臣武将,这其实多少有点过苛了。
笔者赞同书作者对于康熙帝奠定中华版图、稳定民族关系、恢复发展经济、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功绩的叙述。明朝建立后,版图其实一度囊括了今天的西藏以及东北,但在西北处于守势,而在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时代过去后,乌斯藏和奴儿干都司的控制渐趋松弛。清代从康熙到雍正、乾隆,不仅彻底稳固了东北,而且还不断强化对于西南、西北的控制,版图扩充到哪怕明初也不能企及的水平。康熙朝还挫败了俄国的边境入侵。
在民族关系上,虽然满汉关系在清朝时期的确内化为一种不平等的政治和社会关系,但在此之外,清朝比较好地处理了东北各民族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对蒙古各部建立起良好的绥服,还稳固了对西藏的控制,并在西南云贵对不同少数民族区域展开改土归流,使得这些原有自治区域真正建立起国家认同。
经济上,康熙帝废止了顺治年间的圈占土地,整修水利,鼓励农桑,并不断降低税赋。这也很好地改变了中华大地此前100多年的动荡混乱,社会治安改善。
但康熙帝,以及后来的雍正、乾隆帝在文化上的政策,不仅仅表现为大兴文字狱。更是通过主持编修诸多版本的典籍,而销毁历代文献。
有意思的是,书作者专门提及康熙帝同法王路易十四、俄皇彼得大帝的文化来往,以及康熙帝重视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也作为其文治成就的表现。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所著的《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一书就曾谈到,清朝的帝王重视西方历法,仅仅是因为历法精确是统治合法性的体现,并不代表着清代帝王真的关心天文学,并产生了强烈兴趣。传教士将代表欧洲最新水平的望远镜等用具不断提供给康熙帝,后者却只是用来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工具,并未进行进一步的应用,更谈不上将之投入民间,带动科学思想的传播。
南怀仁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就曾给康熙帝上折子,建议学习西方哲学和逻辑学,在此基础上学习物理学。他本人著述中,也包括西方物理学和机械学的知识。南怀仁自己曾经试制过一台蒸汽自行车,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汽车”,有闸、有舵、有方向盘,能跑、能停、能转弯,具备现代汽车的主要功能,但这仍然只是被仍属青年时期的康熙皇帝作为消遣用具。相较之下,哪怕同时代欧洲甚至西亚国家的帝王对于近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接受度显然更高。
虽然,康熙帝晚年曾留下口谕“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这显然是很精准的预见。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千古一帝的评价恐有所过当。
尽管《明清人物十五讲》这本书的作者,因为出版过多部清代帝王传记,因而在社交媒体舆论场被认为是历史学界的“清粉”——这本书对于努尔哈赤和玄烨的盛赞,无疑会为这种评价提供新的依据。但书作者也并不是完全回避清代帝王的缺点。
比如书中在谈到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时,一方面充分强调了雍正帝废除贱籍、改土归流、摊丁入亩、整顿吏治等方面功绩,但也指出,雍正帝对于宗教的执迷太太超过了清代之前的几任帝王,甚至一边嘲笑明朝的嘉靖皇帝修仙崇道可笑可悲,另一边也同样痴迷道教,邀请道人在府中炼制金丹,追求长生不老。书作者援引清代内务府档案指出,民间戏说文学虽然谴责雍正帝的残忍,但普遍认为这个勤政的皇帝非常俭朴,实情却并非如此,雍正帝命给狗做麒麟衣等使用珍贵毛皮制成的衣物,奖励制作象牙席,宫中灯饰非常奢华,还到处征集名贵木料制作家具。
也就是说,虽然雍正帝长期致力于将自己包装为诚孝事父、友爱兄弟的努力,遭遇了破产,但他做皇帝期间塑造的节俭和爱民人设,却成功了,很多文人甚至历史学者没有意识到历史档案资料也充分显示了他是一个奢靡的帝王。
来源:渝川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