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活力中国调研行”报道,以“范式重组”为方法论内核,借助鲜活案例与场景驱动,创造性地将调研过程转化为内容引擎、调研现场变为传播场域,通过深度策划、动态生产、叙事重构、精细传播的系统融合,实现从单向宣导向价值共生的范式转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活力中国调研行”报道,以“范式重组”为方法论内核,借助鲜活案例与场景驱动,创造性地将调研过程转化为内容引擎、调研现场变为传播场域,通过深度策划、动态生产、叙事重构、精细传播的系统融合,实现从单向宣导向价值共生的范式转型。
今年6月,中宣部组织的“活力中国调研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新闻中心迅速组建主力团队投入节目采制。自6月25日以来,总台在新闻频道、新闻联播、央视新闻等多平台持续推出系列报道,以北京、广东、安徽、江西、吉林、青海等地为调研样本,聚合大小屏,以深度报道、现场直播、短视频、热点话题等多种报道样态,全面深入呈现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场景、新业态。
总台新闻中心报道团队在“活力中国调研行”活动中,边采访制作播出,边分析总结梳理经验,提炼出四个维度的创新策略,即深度锚定热点焦点的鲜活案例,通过现场记录和即时场景双线推进动态报道;叙事重构,以转文风、转语态触发情感编码;通过精细化传播、多屏裂变产生矩阵效应,放大声量。
报道引发热烈反响,截至7月底,全网总浏览量突破1.2亿。《“小相机”打开“大视野” 深圳智造如何脱颖而出?》《“人工智能第一城”是如何炼成的?》等报道成爆款,单篇浏览量最高突破400万。这些指尖上的数据, 体现了观众和网友的认可。
锚定热点,精准落点:直击时代核心议题
做好主题报道,首先要对议题设置有精准把握。总台新闻中心报道团队深刻理解“活力中国”的核心要义,在前期策划过程中,非常重视选题落点的精确性,最为关注主题报道与社会现实的紧密结合,既考量地域的代表性,又锚定体现时代特质的热点现象,精心挑选调研样本,着重反映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热门话题。
“活力中国调研行”开篇聚焦北京“科创新城”的新名片,打破了人们对首都的常规印象,从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到海淀高校,从自动驾驶示范区到AI大模型实验室,节目始终紧扣“科技创新”这一核心主题,充分展示北京极具风向标意义的高精尖领域,《北京打造人工智能高地》《北京:AI大模型按下行业“快进键”》《“朱雀三号”回收技术多丝滑?相当于从100楼扔笔进笔筒》等报道,不仅迅速吸引观众和网友的注意力,也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创新动力。
报道的落点精准,不局限于表面的热点现象,还深入问题的本质,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出背后的深层次规律和发展趋势。
解码北京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解读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记者实地探访了北京亦庄的全国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并介绍了首个省级自动驾驶汽车地方性法规,揭示了通过软环境与硬政策相结合,“亦庄模式”打造出了从研发到落地的完整产业链。记者还以智源研究院为典型案例,剖析了北京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对创新生态所产生的关键驱动力。这种做法,不仅突出了“活力中国”这一主题的深远立意,也使得报道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此外,热点切入和落点精准还体现在报道的选题和策划上。报道团队充分考虑了人们的信息需求和兴趣点,选择了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社会关注度的话题切入,并注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挖掘和呈现,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通过这种方式,让报道既能够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又能引导人们进行深入思考,实现了主题报道的价值最大化。
场景驱动,动态传播:革新新闻生产逻辑
总台新闻中心报道团队始终致力于打破主题报道的固有模式,探寻独家的观察视角,力求让人们能够听到、看到并感知到来自一线的脉动与活力。报道团队主动改变前期调研采访、后期精良编播的常规操作流程,大胆尝试把调研过程转化为核心内容,通过深度报道中的纪实场景、现场直播中的即时场景,双线推进、动态呈现,将宏大的经济议题具象化为人们身边的生活场景,引领人们沉浸式感受调研的进展状态。
每天,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会推出一组深度报道,《新闻直播间》上下午档则会进行多地点的现场直播,将一线场景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给观众,让主题设置变得可见、可听、可感。
在广东的调研中,报道团队发现,在全球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深圳的智造产业已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热点领域。围绕“智造”深入挖掘背后的创新故事和产业发展模式,一方面,通过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现场记录和采访同期声来呈现调研过程,极具说服力。例如,各国客商在深圳“扫货”,沙特客商称自己“是全景相机的忠实粉丝,全球旅行时一直用它来拍摄视频”,还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精彩画面;进而引出记者体验这些深圳制造的智能影像设备,成为报道的亮点。报道还从“外国人在华强北排长队抢购中国制造”的典型场景出发,剖析深圳无数“一米柜”紧密相连的背后,是庞大且完善的产业链,正因如此,才能迅速生产出符合不同需求的产品,进而带来全球市场份额的不断上升,使得“深圳,曾经的代工厂如今是重塑全球智能影像产业新格局的源头”等结论令人信服且引发共鸣。
另一方面,记者选择高关注度的商业航天基地、“中国潮玩之都”东莞进行直播探访,突出“一年可以生产30枚火箭的火箭生产线”“从创意到成品按小时计算的潮玩全自动化生产线”等新亮点,让活力具象化,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调研现场,感受到广东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发展潜力。这些客观生动的场景,有力地诠释了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凸显了“一线调研”报道方式坚定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的优势。
这种将调研过程转化为内容引擎的创新做法,让采访现场不仅成为信息源,更成为直接与受众互动的传播场域;让视频报道操作更轻巧、更动感,带给观众沉浸式观感和更新鲜的体验;场景驱动主题具象化,充分发挥了影像的优势,成为创新主题报道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悬念牵引,细节叙事:增强情感共鸣效果
主题报道要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引导力提升,情感叙事是重要手段。总台新闻中心推出的“活力中国调研行”报道中,有吸引力的、能够传递主题精神的故事化叙事非常突出,设置悬念是其一大亮点。
报道团队巧妙地在故事开头抛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勾起人们的好奇心。比如报道安徽汽车产业“汽车产量、新能源车产量、汽车出口量三项排名均居全国第一”,用“三项全国第一如何做到”为牵引,从热点新闻切入,记者探访江淮汽车、蔚来汽车、芜湖伯特利、合肥派河港等地,在汽车生产线、运输港口捕捉现场热火朝天的场景,把安徽汽车产业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直观呈现给观众。结合数据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度剖析,让观众不仅看到眼前的成就,更能感受到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让报道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
江西的调研报道,以“老瓷厂如何从‘废墟’中实现蝶变”为引子,关注景德镇的城市更新理念与实践,报道抓住城市更新的难点和突破点,在老瓷厂改造现场,挖掘出砌墙铺地的砖都是老窑砖、井盖也都是用石板代替铁井盖等细节,同时抽丝剥茧,发现城市更新后带动城乡融合、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等新特点,现场采访多位外国友人,突出瓷都的新魅力。细腻描绘出文化底蕴与现代活力的交织景象,引发人们对城市更新路径的深思。
吉林的调研报道,从“一条老街能有多热闹?”切入,聚焦长春新民大街,记者边感受舞蹈快闪、街边魔术、民乐演奏轮番上演的热闹,边发现东北首店的独家特色,折射“让历史变成‘可触摸的生活’”的城市更新与保护的关系;记者抓住珲春海鲜街的火热场景,看当地打造“海鲜高速通道”,依托近海优势和海鲜深加工产业,走出一条以“鲜”为招牌的“海洋经济”之路,反映了吉林高质量发展中的独特路径。
这种悬念设置与细节串联的叙事手法,不仅提升了报道的吸引力,更让人们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地方产业的独特优势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后释放的活力,拓展了主题报道的深度与广度。
此外,叙事重组还体现在转文风、转语态上。报道采用更加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用接地气的话语讲故事。报道还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经济故事变得生动形象,《江西“无木之地”如何“点木成金”》《百年老街的青春“蝶变”》《千年瓷都“绣”新颜》《从日用品到艺术品 青海藏毯织出“创新范儿”》《一条海鲜街的“鲜”活密码》等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报道的亲和力与感染力,让人们更容易理解经济发展的深层逻辑,接受报道所传递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内涵。
报道更深层的叙事逻辑还在于,用“网生代语言”重构主流叙事。当朱雀火箭回收视频配着“这丝滑堪比德芙”的年轻态解说,当智源研究院的科学家被称作“AI驯兽师”,非遗传承人拥抱人工智能将青海藏毯织出“创新范儿”,“千年瓷都焕新颜 解锁古窑、老厂、旧村的N种打开方式”……主题报道成功接入互联网语境。这种话语体系的主动适配,正是主流媒体抢占年轻人注意力的关键跳板。
从宏大叙事到微观感染,“活力中国调研行”真正做到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主题报道焕发出新的活力。
多屏联动,精细传播:拓展传播覆盖广度
从“到达”到“激活”,主题报道的破圈传播,依靠的是移动端更加注重精细化、故事化的传播,有效形成话题引领。系列报道在央视新闻客户端、视频号、微博等不同平台,选择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小切口进入。例如,央视新闻微博选取当下热点话题#快递站老板和无人小车成了搭子##机器人开始会叠衣服了##中国工厂用机器人76秒下线一台新车##在安徽可以体验出门打飞的##一只手大的相机飞起来自动拍人#等,作为调研案例的亮点拎出来,予以个性化呈现,将有认知门槛的科技创新解读变成有趣的生活体验感受,极大地增强了话题的贴近性与表达的生动性,让网友更有互动的积极性,北京网友留言“前段时间去江苏,就发现了JD的无人快递车送货至快递驿站,发展如此之快非常惊讶”。江苏网友“点赞,科幻走进现实了”;辽宁网友感慨“国力蒸蒸日上,科技日新月异”;甘肃网友认为“中国科技产品在国际市场大受欢迎,展现了创新实力和制造水平,这是中国企业持续发力的成果”。
总台新闻中心推出的“活力中国调研行”,传播成效突出。截至7月底,已有连续9件稿件获得全网置顶推荐,共产生8个热搜,全网跨平台总浏览量已经突破1.2亿。其中,《“小相机”打开“大视野” 深圳智造如何脱颖而出?》等报道成为爆款,单篇浏览量最高突破400万。《“人工智能第一城”是如何炼成的?》等12篇报道单篇浏览量达二三百万。
这些传播效果充分显示出总台新闻报道蕴含着蓬勃活力,总台新闻中心在主题报道方面的创新与探索积极且富有成效,为主流媒体进一步做好“活力中国调研行”报道提供了有益经验。
总 结
总台新闻中心推出的“活力中国调研行”进行了主题报道的系统创新:精准捕捉时代脉搏的具象落点,国家叙事根植于民生表达,宏大主题巧妙转化为百姓关心、社会关切的热点焦点话题,实现了既有政治筋骨又有生活血肉的传播。
未来,“活力中国调研行”在内容呈现形式上,还应持续关注社会热点和用户需求,进一步加以丰富。比如,制作系列纪录片,深入挖掘调研行中的故事和人物,以更细腻的手法展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开发互动式报道形式,用“你所不知道的……”方式吸引用户参与到报道中来,一起讲述活力中国的故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创新和优化传播策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和传播,进一步提升报道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作者岳群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副主任;杨晓波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统筹策划组副制片人)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5年8月(下)。
来源:新闻战线
初审:刘星彤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来源:中国吉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