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曦原“同学”是兰州大学化学系1984年选调生,曾任外交部外事管理司一级巡视员,也是我尊敬的选调生前辈、老师和兄长,对我照顾有加、影响很大,使我受益颇多。之前他精心编译的“《纽约时报》百年看中国”三部曲已让我感到震撼,近期他新出版的《选调生》又再次震撼到了我。
经历穿越时空的心灵之旅
郑曦原新作《选调生》读后有感
郑曦原 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25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郑曦原“同学”是兰州大学化学系1984年选调生,曾任外交部外事管理司一级巡视员,也是我尊敬的选调生前辈、老师和兄长,对我照顾有加、影响很大,使我受益颇多。之前他精心编译的“《纽约时报》百年看中国”三部曲已让我感到震撼,近期他新出版的《选调生》又再次震撼到了我。
一
人们常常会用一些指标来衡量事物的发展状态,选调生文化教育工作也不例外。有关选调生的图书数量是衡量选调生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总体上看,专门讲述选调生的图书少,其中个人出版的选调生著作更少。这与选调生工作的蓬勃发展趋势不相称。现在,选调生图书家族迎来一位有份量的作者出版的有份量的“新成员”,我感觉着实新鲜、有味。据我考证,曦原同志的《选调生》是选调生工作史上第一本日记(书信)体裁的选调生图书。
施恩教授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其中成长、幻想、探索阶段为0—21岁,进入工作世界阶段为16—25岁,基础培训阶段为16—25岁,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阶段为17—30岁。曦原同志的《选调生》涵盖了选调生职业生涯的上述几个阶段,全面、系统、细致地记录了一名大学生从毕业选调、农村锻炼到离开基层的整个过程(纵向)以及选调生的心路历程、工作、生活、爱情等内容(横向),有助于从理论上研究选调生的职业生涯。
日记分为面向个人的日记和面向公众的日记。曦原同志的《选调生》属于前者。写日记的选调生不少,为什么只有曦原同志的日记公开出版呢?曦原同志完全私人化的日记为什么要面向公众开放呢(尽管经过技术处理)?要知道,即使是一位已经退休了的选调生,这么做有风险,是需要勇气的。曦原同志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作为一个选调生的历史责任感、情结、兴趣和自我修养,这种情绪影响他的行为和作品。曾经选调的地方“岸门口”成了他专有的选调生代名词。他对外自称“岸门口人”,“岸门口”深深烙在他的内心深处。这种情绪不是选调生群体所独有,但在他身上体现得较为显著。
为解决选调生起步阶段准备不足的问题,单位(组织)、大学、家庭想了许多办法。因选调生个体所处单位(组织)、大学、家庭的不同,选调生个体从这些渠道获取思想理论资源的数量、质量也不同,但这些渠道提供给选调生个体的资源相对社会来说,是丰富的。除单位(组织)、大学、家庭以外,社会也是选调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目前社会所能提供给选调生的图书跟不上选调生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脚步。曦原同志的《选调生》弥补了这方面不足,丰富了选调生的社会思想资源数据库。本书不仅包括单位(组织)教育、大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内容,而且包括个体自我教育的内容。一定程度上,选调生的成长进步是其所受单位(组织)教育、大学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几种教育综合后的竞争。本书是一本选调生社会教育的好教材,对提高选调生社会教育的整体水平有帮助。
曦原同志将《选调生》定位于非虚构纪实文学作品。本书呈现了一名选调生大量的、生动的细节,可读性强,有助于本书发挥社会教育作用。
二
一个成功的人回首,往事是叠映的骄傲;一个成熟的人回首,往事不再是种荣耀(李培禹诗)。
一名选调生在他61岁时回首往事,整理出版21岁时所写的日记、情书,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他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
我回想十多年前曦原同志亲切指导我运行选调生博客、出版《选调生——中国特色干部后备力量》,看完本书,从书中找到了上述疑问的答案。
我敬重的高永中老师是曦原同志的伯乐和他在甘肃省委党校培训时的辅导员,也是较长一段时期内选调生工作的组织者、执行者和先行者。《选调生》直达高老师的内心世界,勾起了高老师的回忆。70岁时,高老师给选调生写序,热爱选调生的浓烈感情溢于言表,有生之年继续为党的事业奋斗。高老师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本书不但让我更深地了解了曦原同志,而且也引发了我对自己进行一番穿越时空、现实与心灵的对照和检视。“我”这个44岁的中年选调生,旁观一名前辈选调生从21岁至61岁的变化,从他的字里行间的背后彷佛看到了过去的自己。我对自己当年选调的情景犹历历在目,一联想起来就心潮澎湃,感慨不已。曦原同志成才早、素质高,对农村基层事情的处理不显稚嫩,各方利益都能兼顾得到。我心想,当年我选调时或选调前若是能读到这样一本日记或选调生下乡手册,我照着日记做,我的人生或许少些遗憾吧。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的“21岁”,需要总结反思的问题不少。我展望未来,到“61岁”“70岁”时,我会有高老师、曦原前辈那样的状态吗?
王鼎钧说,“中年以后整理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了一个疑问,当年走在路上,前面明明有荆棘,为什么走在前面的人不告诉我呢?前面有陷阱,为什么没有人做个标记呢?前面有甘泉,为什么去喝水的人不邀我同行呢?”本书明白无误地指出了选调路上“‘荆棘’‘陷阱’‘甘泉’在哪里?”、“‘荆棘’‘陷阱’‘甘泉’有哪些?”。
曦原同志长期以来一直关注选调生问题。本书选调生的内涵尤为丰富,道出了一名选调生的智慧。这些看似很简单的道理,把握起来却并不容易。虽然曦原同志写《选调生》,更多的是希望给后辈选调生一些经验,但一定意义上,也是“鉴戒”(未明说),希望我们后辈选调生不要出现“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哀之却不鉴之、于是后人复哀之”之类的状况。这就是品读《选调生》的真正意义。
我适当拓展开来。现在一名“21岁”的选调生在看到曦原同志的书、高老师的序和我的这篇文章,对自己的“21岁”“44岁”“61岁”“70岁”,会有什么期待呢?现年85岁的选调生(20世纪60年代的选调生大概这个年纪)、有志公务的高中生呢?
此书的迷人之处在于让人浮想联翩。时代不同,老中青个人情况不同,感悟也不同。或者遗憾总有,不好与人言;或者自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己心里清楚,阅读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
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常采用微观视角。曦原同志编译“《纽约时报》百年看中国”三部曲是微观,出版《选调生》也是。微观的最终目的是宏观。曦原同志编译“《纽约时报》百年看中国”三部曲是力图用第三只眼来观察、思考我们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出版《选调生》是通过亲身经历、个人讲述来折射大时代的光芒。
曦原同志讲小故事时,时时刻刻想着国家、社会、人民、时代等大问题。他的日记的厚度、情书的温度丰富了我们对国家、社会、人民、时代的认识。《选调生》把记录具体到了个人身上,考察了“我”这个个体从选调前后到离开岸门口镇的心路历程、生活轨迹、家庭关系、社会关系、角色变化,甚至延伸到了甘肃省、武都地区、康县、岸门口镇、行政村的干部群众的家庭生活、婚姻状况、陇南的风俗习惯、文化差异、当时的经济制度、社会问题、历史事件等,尽可能通过微观视角去折射出与其相联的人物和社会其他方面的真实情况。曦原同志还努力更多地去挖掘当地村民的愿望、想法、情感及周围社会的变化发展状况,广泛收集工作地和四川故乡的各种资料和历史记录,并提出了更多深层次、高价值的问题。无疑,这些做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微观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全面的人、文化的人、能动的人、多向度的人、有多种多层次需要的人,其中重要的是全面的人。只有“全面”了,人才能“发展”。“单向度的人”不是人未来发展的理想和目标。在表现人的全面性这一点上,曦原的《选调生》完全做到了。从进入毕业季、初遇选调、正式选调、党校培训、地方分配、农村工作(这部分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分为小试牛刀、扎稳马步、创办罐头厂、得到认可、当选人大代表、当选副镇长等)到选调政策调整、调入甘肃省文化厅,这是在程序上、时间上体现了全面性、完整性。内容上也是全面的、完整的,前面已谈及,此处不再赘述。
曦原同志与其夫人李方惠女士有一条很完整的爱情线,这是本书的又一个亮点。40年前,曦原同志在农村,方惠女士在城市,两人面临爱情的考验。本书有关两人的23封情书可以单独从书中抽出来汇编成册,值得正准备谈恋爱的青年或是已经处在热恋当中的青年还是已经谈婚论嫁的青年细细品味。方惠女士虽然不是选调生,但作为一名选调生的妻子,她替丈夫一直好好保管着40年前的日记。本书的读者应该感谢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士。曦原同志不仅与其妻子从事过共同的事业,而且与其父亲、女儿从事过共同的事业,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不过,这是“功夫在书外”的问题。
选调生乃至干部的成长进步是个系统的综合工程,需要单位(组织)、家庭、社会和选调生个体自己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极积作用,形成合力,而这要求以全面性为基础。选调生个体不能仅仅把希望寄托在单个的政策支持之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看到《选调生》,我激动不已,忍不住评价了两句。我生也晚,当曦原同志选调时,还是孩提,不记事,对高老师、曦原同志眼中的“伟大的80年代”没有亲身经历过,只在文字中懂得那是选调的黄金时代。因此,我自觉是没有资格评价本书的。以上文字,个人读后感而已,算作曦原同志与我相识一场的纪念。
本文作者简介
肖桂国,广西壮族自治区2003届选调生、全区第二期选调生培训班学员,现任职于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关注选调生事业,2004年创办选调生博客,著有《选调生——中国特色干部后备力量》《选调生工作历史研究》《选调生第一书记锻炼记》。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