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7 06:09 2

摘要:从“黑船来航”到日本战败,近代日本外交究竟走了一条什么样的曲折之路?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黑船来航”到日本战败,近代日本外交究竟走了一条什么样的曲折之路?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祝曙光 著

2025年3月出版/128.00元

ISBN 978-7-5228-3285-2

内容简介

本书清晰展现了近代日本外交起步、发展、扭曲乃至破产的过程,揭示了日本外交的战争导向性、政府体制外势力对外交的干预以及理性与具有民主和平意识的外交官员被排挤等特点,留下了“战争因外交的崩溃而开始,并由外交的复活而终结”的惨痛教训,对以往日本外交通史著作中很少涉及的对近东与中亚的外交、武官制度、中日外交级别升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

作者简介

祝曙光,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曾任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奈良大学研究员。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日本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和铁道史的教学与研究。

本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开国与日本外交的起步

第一节 东西方两种国际秩序的并立与冲突

第二节 “黑船来航”与《神奈川条约》的签署

第三节 锁国体制的终结与德川幕府的倒台

第二章 外务省的设立与明治前期的日本外交

第一节 明治政府外交主导权的确立

第二节 修改不平等条约及其结果

第三节 从“日清提携”到“脱亚入欧”

第四节 日本与近代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

第三章 开启帝国时代的外交: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的日本外交

第一节 “大陆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东学党之乱与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

第三节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第四节 “三国干涉还辽”与日本的暂时退却

第四章 与强者为伍:日英同盟的建立与日俄战争

第一节 “俄馆播迁”与《小村-韦贝尔备忘录》

第二节 俄国占领中国东北与日英同盟的建立及修订

第三节 《朴次茅斯条约》的签署与日本对朝鲜的吞并

第四节 有贺长雄与《外交时报》

第五章 远交近攻:日本对近东和中亚的外交战略

第一节 日本与伊斯兰国家关系溯源

第二节 德皇威廉二世的“日祸西渐论”与日本伊斯兰战略的形成

第三节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洛桑条约》:日本积极走向近东

第四节 日本近东、中亚外交战略的挫折与失败

第六章 权力真空: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日本的参战外交

第一节 移民问题与日美关系

第二节 从《桂太郎-塔夫脱备忘录》到《蓝辛-石井协定》

第三节 辛亥革命与日本涉华外交

第四节 日本外交的拙劣之作:“二十一条”及其后果

第七章 日本外交的转型: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

第一节 威尔逊的“十四点纲领”:新外交的诞生与日本

第二节 巴黎和会与日本的种族平等提案

第三节 山东问题与中日关系

第四节 外务省内的“革新运动”

第五节 华盛顿会议与日本

第六节 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第八章 在华盛顿体系内运行的日本外交

第一节 币原外交的限度:从第二次直奉战争到北京关税特别会议

第二节 北伐战争与日本所谓的“绝对不干涉主义”

第三节 艰难曲折的中日修订商约谈判

第四节 中国政局的急剧变化与日本的应对

第五节 田中外交与东方会议

第六节 “协调外交”的绝唱:伦敦海军裁军会议

第七节 一波三折的日苏、日英关系

第九章 摆脱华盛顿体系:九一八事变与日本退出国联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远东国际关系

第二节 不抵抗政策与中国国际地位的严重失坠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与日本国内政治

第十章 日本外交的破产:从不战不和到全面侵华战争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第一节 华北事变与中日关系的急剧恶化

第二节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反应

第三节 德国调停与中国抗战

第四节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前期的对华政策

第五节 失去的机会:日美谈判的破裂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第六节 穷途末路的战时外交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关联阅读

黑船来航

[日]三谷博(MITANI Hiroshi) 著

张宪生 谢跃 译

2017年11月出版

59.00元

“黑船”——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的四艘军舰来到日本,向德川幕府提出开国通商要求,日本最终签订了开国条约,二百余年锁国的大门由此打开。这一历史事件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德川幕府决策层是如何做出艰难决定的?东西方不同文明背景的两个民族首次相遇开始谈判时,面临怎样的困难?因翻译人员语言沟通不畅或者故意隐瞒真相又引发了怎样的摩擦?日本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三谷博教授在本书中从独特视角出发,依据大量史料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重写了这一段历史。

试读部分

本书对1853年7月“黑船来航”至1945年8月太平洋战争结束的日本外交史进行比较全面的论述,揭示日本外交的起步、发展、扭曲乃至破产的过程。江户时代,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设置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外交机构。虽然日本仿效中国,构建“大君外交体制”,即日本版的华夷国际秩序,但这是被明、清政府逐出华夷国际秩序,成为“化外之国”和东亚“孤儿”的日本的无奈之举,其仅有不定期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黑船来航”后,日本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继中国之后,日本也与西方国家订立条约,东亚传统国际秩序在武力威胁与军事冲突中向近代转型。日本开始设置外交专管机关,按国际惯例任免外交官员,注意保持外交工作的连续性,建立外交官录用考试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外交队伍,朝着外交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迈进。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日本外交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黑船来航”到1869年外务省成立,这是日本外交的起步阶段。日本从锁国到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允许外国在日设立公使馆和领事馆,建立外交专管机构,订立国际条约,保护外国外交官员和侨民。

第二阶段,从外务省成立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这是日本外交的摸索阶段。日本派出驻外使节(1870年),改变只有外国驻日使节而没有日本驻外使节的状况,建立外交官录用考试制度(1893年);与中国签署《日清修好条规》(1871年,中国称《中日修好条规》),在“日清提携”与“脱亚入欧”间一度徘徊不定但最终选择了后者,并在修改不平等条约上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阶段,从中日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日本开启帝国外交的阶段。在“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理念的引导下,日本现代化建设卓有成效,具备了挑战中国、与西方列强争霸亚洲的实力。日本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占据了中国台湾和朝鲜,进行殖民统治,占领库页岛南部,从俄国手中获得旅顺、大连的租借权和中东铁路,成为亚洲历史上唯一拥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或势力范围的国家,与英国结盟,产生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东西方同盟,建立了类似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组织——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开启了帝国外交,其对外政策越来越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

第四阶段,从巴黎和会到九一八事变前夕,这是日本的“协调外交”阶段。币原喜重郎将萌芽于原敬内阁时期的“协调外交”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近代日本的“和平与民主主义时期”,政治上实行普选制和由政党组阁,外交上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参与构建凡尔赛-华盛顿国际体系,签订《五国海军协定》和《伦敦海军公约》,日本外交运行在华盛顿体系内。但反对“协调外交”、主张推进强硬自主外交的政治势力依然暗潮涌动。

第五阶段,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这是日本外交走向扭曲及彻底破产的阶段。日本军部和右翼势力选择“满蒙”地区作为对外扩张的突破口,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退出国联,脱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体系内与西方列强协调的外交模式宣告终结,日本对外政策日趋激进。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日两国进入了全面战争状态,日本的行动突破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容忍限度。当日本加入轴心国集团并开始染指西方国家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时,日本已经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为敌,日本外交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在日美对立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日本仍在寻求妥协的可能性,在长达9个月的日美谈判中,由于日本缺乏诚意,拒绝妥协,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外交彻底破产。

摘自绪论

排版 | 张靖微

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