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戏里戏外活成“顺溜”,他用一把烈火照亮身边的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20:29 1

摘要:四十度高温下,他趴在芦苇丛中八小时,蚊虫叮咬浑身是包却一动不动。王宝强在《我的兄弟叫顺溜》剧组里,戏里戏外都活成了那个执着坚韧的新四军神枪手。

四十度高温下,他趴在芦苇丛中八小时,蚊虫叮咬浑身是包却一动不动。王宝强在《我的兄弟叫顺溜》剧组里,戏里戏外都活成了那个执着坚韧的新四军神枪手。

“鬼子杀了我们那么多人,现在打败了,枪一扔,不打了,他们凭什么不打。回家,鬼子都可以回家,可我的家呢?”当王宝强饰演的顺溜在《我的兄弟叫顺溜》结尾喊出这句话时,荧屏前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这个来自山林猎户的儿子,从愣头青成长为令敌人丧胆的狙击手,最后却在日军投降后因报仇无门,选择以一种自戕式的方式赴死。

十六年过去了,顺溜的形象依然鲜活地留在观众心中。王宝强如何演绎这个抗战英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01 从许三多到顺溜

2009年,《我的兄弟叫顺溜》在央视一套播出,立刻引发观看热潮。许多人拿它与《士兵突击》比较,认为它更有资格担当《士兵突击》的续篇。

王宝强饰演的顺溜与许三多确有相似之处——都是农村出身,性格执著,爱钻牛角尖。但顺溜更加自信大胆,甚至敢于和司令叫板,而许三多则多是顺从。

顺溜是个“天赋神枪手”,作为一名新四军战士,他有情有义、爱憎分明,能在最惨烈的战斗中保持头脑清醒,为祖国奋勇杀敌。

王宝强曾表示:“顺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抗战英雄。他是那个年代里一位真实的农村青年,而非符号化的英雄代表。”

02 戏里戏外,人戏合一

在《我的兄弟叫顺溜》剧组里,人们都叫王宝强“顺溜”,他在戏里戏外都活成了这个角色。

饰演军分区司令陈大雷的张国强回忆道:“大热天,我们都累得要死,王宝强第一天就成了顺溜,抱着枪在田野里到处爬,找野娃子的感觉。”

拍摄期间,王宝强完全沉浸在角色中。他透露:“事实上,当我真正融入角色后不用刻意投入情绪,在剧组大家都叫我顺溜,拍摄期间,我也就活成了顺溜。”

有一场戏是顺溜在芦苇荡里埋伏,即便被蚊虫咬得浑身是包,依旧坚守不动。王宝强在40℃高温下,实实在在拍了8小时,这个画面成了抗战剧中的经典名场面。

03 从追求真实到临场发挥

王宝强对表演的认真程度令人敬佩。他不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致力于展现出顺溜这个角色的灵魂。

导演花箐透露,王宝强在拍摄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自信了。有一场戏,为了追求更逼真的效果,王宝强认为道具馒头太“白花花”,不符合战争时代的氛围,建议导演去老乡家找些手工磨制的馒头替代。

还有一场戏,他认为狙击手应该是埋伏在树上,于是再次“刁难”导演。这些建议都体现出他对角色理解的深入。

王宝强与张国强的默契配合也为剧集增添了不少亮点。有一场戏是爱枪如命的顺溜的狙击枪被司令员没收了,期间的几句台词就是两人临场发挥的。

04 顺溜的成长与悲剧

顺溜这个角色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他的成长轨迹和悲剧结局。

王宝强这样理解顺溜的成长:“早期,顺溜是‘横冲直撞’的,他是猎户的后代,枪法天赋异禀;他不懂规矩,说话直来直去,甚至非常固执,但也保留着最原始的善恶观。”

“后来加入新四军,在纪律面前,他的野性得以规训;获得狙击枪后,他也从‘凭感觉打’变成‘按战术打’,也开始有了集体意识,学会服从命令。”

然而顺溜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日军投降后,他违背停战协议,在码头狙击日寇,最终被国民党射杀而亡。

这个结局打破了传统抗战剧的套路,通过个体命运与战争铁律的剧烈碰撞,完成了对英雄主义、战争本质和人性困境的深刻拷问。

05 顺溜的精神光芒

虽然《我的兄弟叫顺溜》已经播出十六年,但顺溜这个形象依然熠熠生辉。

王宝强认为,顺溜的精神伟大之处在于:“他带着底层小人物的倔强与生命力,在战争的焦土上野蛮生长,他像一把烈火,用自己的光照亮身边的人,哪怕燃尽自己,最终也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觉醒。”

在王宝强看来,这部剧最打动人的核心是真实感。“它讲的不只是‘抗战’,更多是讲‘战争中的人’。普通人如何在乱世中求生,如何在责任与私心间挣扎,如何在失去中坚守。”

顺溜的形象之所以能够长久地留在观众心中,正是因为他不是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真实的人。

当年拍摄结束后,王宝强有好一阵子出不了戏。他活成了顺溜,顺溜也成为了他表演生涯中一个鲜明的印记。

十六年过去了,观众依然记得那个趴在芦苇丛中一动不动的新四军神枪手,记得他在水塔上最后的挣扎与抉择。

王宝强用他的表演诠释了什么是“真实的人性,永远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顺溜像一把烈火,照亮了身边的人,也照亮了每一个观众的内心。

来源:鲁媒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