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有句谚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意思就是,不论你干哪一行,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定能做出一番成绩。
中国有句谚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意思就是,不论你干哪一行,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定能做出一番成绩。
那么,在这些行业中,有没有令人生惧的呢?还真有——刽子手。
今天我们要讲的人物,便是清朝最后一位刽子手——邓海山。他一生砍了300多个人头,多少也算得上是这个行业的“翘楚”了。
对于邓海山来说,这份职业既是他赖以生存的手段,也是一把将他推向黑暗深渊的无形之手......
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位刽子手,邓海山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如果让邓海山本人来回答的话,或许会得到一声长长的叹息......
1925年11月22日,60多岁的邓海山身披一件略显单薄的外衣,迎着冷风,脚步匆匆地往家的方向走去。
此刻的邓海山,心中犹如一团乱麻,他的脑海中总是不断浮现出刚刚发生的一幕:
就在不久之前,他还与一群“朋友们” 围坐在一起,喝酒吃肉、大聊特聊;
可下一秒,当邓海山提出要求加入善堂时,原本热闹酒桌上却瞬间陷入了一片尴尬的沉默。(善堂, 是民国的一个慈善机构)
令邓海山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请求竟遭到了“朋友们”的一致拒绝。良久,他的“朋友们”才开口回应:
“你杀人数百,无入善之资格。”
那一刻,邓海山只觉脑袋“嗡”的一下......随着大清的覆灭,邓海山的职业生涯也走到了尽头。
只因政府颁布了新的法令,废除了斩首之刑,转而采用了枪决的方式来执行死刑。
就这样,邓海山“失业”了。他有想过去转行,可世人皆视他为“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说他身上的“杀孽”太重,谁也不敢接受。
因此,无论他走到哪里,都遭受着人们的排斥与白眼。现如今,就连他称兄道弟的“朋友们”也对他避之不及,拒绝他加入善堂。
这一刻,邓海山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与绝望。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做错了......
说起来,邓海山也是个“苦命娃”。他出生于清朝末期,在他还没来得及享受父爱、母爱的时候,父母就先后去世了。
邓海山家里本就贫穷,父母这一去,独留他一人在这世上生活,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他日常的生活来源,除了靠着乡亲们的接济外,就是跑到大街上以乞讨为生。
对于身处底层的邓海山来说,他不知道什么叫幸福,也不知道什么叫好日子,他只知道,今天能讨到了钱,自己就能吃饱,就不会饿肚子。
要说邓海山身上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他身上有一股“虎劲儿”——胆子大!那个年代,人们对鬼神之说颇为迷信。
当时,有传言称一处荒废很久的房子里,半夜总能传出些动静,但谁也不敢真的去查看,万一真的有“鬼”呢!
旁人就与邓海山打赌,赌他不敢独自一人去那房子里呆上一晚。邓海山也来了劲儿,说什么也要证明给大家看。
当天夜里,邓海山独自一人走进了那处“闹鬼”的屋子,待了一整晚。第二天还是跟没事人一样该干嘛干嘛。
因此,邓海山是他们那里出了名的胆大。
随着邓海山年龄增长,总这样“无所事事”也不是个办法。这时,有人便提议,既然你邓海山胆儿大,那不如就去当刽子手吧!
邓海山听后,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他是胆儿大没错,但那可是拿刀杀人啊!这叫他如何做得来?
所以,初期的邓海山对刽子手这个行业是十分抵触的。
可时间一长,邓海山也意识到,自己一无文采,二无一技之长,该如何在这乱世之中傍身呢?总不能当一辈子的流浪汉吧。
思虑再三,邓海山决定加入刽子手这门行业,并去找人拜了师。待加入后他才知道,这个行业并非那么好做。
首先,他必须要能忍受那血腥场面。在刑场之上,“你”最为一个执行者,心态必须要是平的。
不能你一个刽子手都紧张、害怕,那这工作就真没法儿做了。
就这样,师傅就带着邓海山去往各个刑场,让他观看这行刑的场面,要逐步地去接受、习惯这种场景。
经过这些天的“苦练”, 邓海山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胆大是多么地“胆小”!这可不是啥鬼怪之说了,这是摆在你面前血淋淋的场景!
然而,师傅可不管你这些。毕竟你想要加入这个行业,以此来谋生,就势必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这点苦都受不了,何谈生存?
除了训练邓海山的心理素质之外,实践活动也是要有的。他的联系物品,就是冬瓜。
师傅每次都会在冬瓜上画一条线,让邓海山来砍,砍下去时,动作要做到快、准、狠。不能犹犹豫豫的,当然更不能砍偏。
令师傅没想到的是,邓海山好似天生的刽子手,一刀下去,不偏不倚,正中冬瓜线处。师傅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
之后,师傅又安排他用香火来练习,也就是把香火点燃后,一刀看下去要精准地将香火发光处给砍断,不能砍到香灰,这样才算到家。
就这样,邓海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训练,终于成为了一个出色的刽子手,从此,他也就一直在长沙公署工作。
尽管对于这份工作已经十分熟练了,但邓海山毕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有时看着囚犯的神情,邓海山也不由得晃了神。
但他明白,做他们这行的,最忌讳的就是共情。也就瞬间的功夫,邓海山就又恢复到了往日的神情,手起刀落,结束了囚犯的性命。
别看这份工作有些许地“不体面”,但挣的钱却不少。每当邓海山斩首一名囚犯,他都能领到4元大洋。
4元大洋,对于当时来说报酬已经很高了!当然,除此之外,邓海山还会有额外的报酬。
像有的在行刑之前,囚犯的家属就会特意找到邓海山,拿出些钱财来贿赂他。因为有的家属,他们不愿看到自己的亲人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希望邓海山能“刀下留情”, 在颈项上断筋留皮。
不难看出,邓海山的这份工作,既有报酬又有好处,到手的钱并不低,邓海山的生活过得也算是滋润无比。
可他却没想到,这份风光无比的工作,既是他赖以生存的手段,也是一把将他推向黑暗深渊的无形黑手。
对于邓海山来说,杀人不过头点地,他已经完全适应了这份工作,甚至想着接下来的日子,继续以此来傍身。
可他错了,他忘记了师傅曾嘱咐他的话:“杀人九十九,到时要收手。”这是他们行业的规矩。
凡是踏入此行业者,皆要遵循,不可违背。九十九是上限,一旦超过,就会遭到报应。
邓海山的这一生,砍下的头颅超过300多个,是那最高上限的三倍之多。他没有想到,报应竟也来得如此之快。
这些年来,他到手的钱财的确不少,但大多与他的“朋友们”喝酒吃肉、挥霍一空了。
他本以为,自己可以以此傍身,等到时候老了,砍不动了,还能省下点钱安度晚年。
他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刽子手这个行业会消失!毕竟世上囚犯如此之多,怎么会没有要处置之人呢?
1912年,《长沙日报》在报道一个案件时,上面所标有的文字就是“枪毙”;1914年,北京政府规定,死刑必须用枪毙;
1925年,《司法公报》认为,执行死刑,需以简单、迅速为宜。
从上述这些报道、法令即可看出,像邓海山一般的传统刽子手,已经被市场逐步淘汰了,而随之取代的,是枪毙。
也就是说,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长沙已经改为了枪决处理,并在湖南多地得到全面的推广,“枪决”一跃成为了主流。
这一法令的颁布,直接导致邓海山等一众传统刽子手直接失业,而这也是邓海山的第一个报应。
或许有人会疑惑,为何会说是报应呢?明明邓海山只是被那个时代推着走的普通人,他以此来谋生有错吗难道?
的确,邓海山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之所以选择刽子手这个职业,更多是迫于无奈,为了生计不得不做。
他或许也会痛苦,他或许也有挣扎,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每一次挥刀,的确带走了一个人的生命。
在他的刀下,有罪大恶极之人,也有被莫名冤枉的好人。他的双手早已沾满的鲜血,尽管这并不是他想要的。
失业后的邓海山,不是没有想过去找别的工作。但旁人都因为它之前的职业,而直接拒绝他。
在那些人的眼中,邓海山看到了嫌弃、看到了鄙夷,他没有办法,只好默默地离去。
他本以为,自己的“朋友们”会开导他的情绪,支持他加入“善堂”,没成想,还是碰了一鼻子的灰。
邓海山不服气,他高声回应道:“那些被杀之人,都是有罪之人,与我何干?我不过是奉公执行,为何不能加入‘善堂’?”
“朋友们”闻言,也只是笑着摇了摇头,便继续喝酒吃肉,不再理会邓海山。那一刻,邓海山觉得,自己好像什么也没有。
这些年来,一发了报酬,就会跟他们喝酒吃肉。的确,你风光的时候,身边全是朋友,你落魄的时候,只剩下了你自己。
有时,生活就是这样,容不得你说一个“不”字,你只能强忍着咽下这个苦,绝不能吐出来。
在回去的路上,邓海山也一直在想这件事。恍惚间,他好像看到了幼时那个无忧无虑的自己,尽管有时填不饱肚子,但对生活始终是抱有期待的。
邓海山也想过出家当和尚,但人家也不要他,说他罪孽深重。
邓海山自己不是不知道,既然佛祖不收,那就自己在家吃斋念佛吧!能洗清一些是一些,或许这就是他的报应吧!
最终,邓海山于1925年悄然离世,他孤身一人来,孤身一人去,只留下了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
湖南最后的刽子手:没事的时候吃斋念佛. 中国新闻网
中国最后一位刽子手,不听师父劝告砍下300人首级,晚年生活凄惨. 西部文明播报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