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日记:脱贫户监测咋成了“编内任务”?这3个问题得掰扯掰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20:05 4

摘要:蹲村大半年,天天跟脱贫户、监测户打交道,最近越琢磨越不是滋味——原本为了防返贫的监测工作,咋慢慢变了编制味儿?不是我挑刺,是实实在在碰到的事儿,跟大伙儿唠唠真的。

蹲村大半年,天天跟脱贫户、监测户打交道,最近越琢磨越不是滋味——原本为了防返贫的监测工作,咋慢慢变了编制味儿?不是我挑刺,是实实在在碰到的事儿,跟大伙儿唠唠真的。

先说第一个怪现象:名单像铁饭碗,动一下比登天难。去年村里有户人家,儿子在外头找了稳定工作,每个月能寄回五千多,家里盖了新房,按理说早该退出监测户了。结果上报的时候,乡镇说:先等等,今年指标没下来,到现在还在监测名单里。反过来,有户老人最近摔了腿,看病花了不少钱,想纳入监测户,却要填七八张表,等各种审批,快俩月了还没信儿。这监测到底是看实际情况,还是看名单上的“编制”?

再就是走访成了打卡任务,走形式比办实事多。之前跟同事去监测户家,刚坐下没说两句话,同事就掏手机拍照片、录视频,说得留痕,不然不算完成任务。有次碰到个大妈,拉着我们说想整个小菜园补贴家用,结果同事光顾着记台账,回头就忘了这事儿。后来才知道,上面考核的是走访次数、材料完整性,至于农户真有啥需求,反而成了次要的。这不就是把“监测”变成了应付检查的“编制流程”吗?

最让人着急的是,资源跟着编制走,真正需要的人捞不着。村里有笔产业扶持资金,按理说该给那些想干事但缺本钱的农户。结果最后给了名单里的两户监测户,其中一户人家根本不想搞产业,钱拿过去也没咋用。而另外一户没在名单里的,想养几头猪,到处凑钱都不够,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这资源分配,咋不看谁真需要,反而看有没有监测编制呢?

其实咱们搞脱贫户监测,初衷是好的,就是怕有人返贫,想帮一把。可现在整出这些编制式的毛病,不仅没帮到该帮的人,还容易让大伙儿对政策有意见。

我这也是驻村看到的真事儿,可能不全,但绝对真实。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情况?你们觉得这编制式监测该咋改才好?评论区咱们好好聊聊,说不定能给政策提提有用的建议呢!

来源:柚点小脾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