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游览时,注意到馆内标示牌上“陕西”的拼音写为“Shaanxi”,而非“Shanxi”。这让网友心生疑惑,同时引发了不少关注与讨论。
语言并非一成不变,更加需要更新的是心态。语言的发展永远需要大众的参与和理解,而每一次释疑的过程,都是文明对话的进步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游览时,注意到馆内标示牌上“陕西”的拼音写为“Shaanxi”,而非“Shanxi”。这让网友心生疑惑,同时引发了不少关注与讨论。
来自陕西西安的00后樊女士说,她的记忆里“从小就知道(陕西)拼作Shaanxi”。而她随机问了几位外地的同事,结果发现“大家都不知道”。
对此,陕西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回应,“Shaanxi”是“陕西”的官方标准拼音,这样的拼写并非错误,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与“山西”的拼音“Shanxi”进行清晰区分,避免在实际使用中因拼音相同而产生混淆。
那么,这多出的一个a从何说起?现代汉语拼音多是执行“一音一字”的拼写规则,但在实际运用中可能存在部分局限性。就拿拼音Shanxi来说,山西与陕西均可使用。用于国内,靠声调区别就行;若用于国际,则容易产生混淆,可能造成地理信息误解。
有专家指出,为使中国地名进入国际社会,国家测绘局地名研究所在绘制汉语拼音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时,参考了“国语罗马字”的标调法,以字母变化表示声调,如一声不标调,三声重复主要的元音字母。于是,第三声的“陕”便拼作“Shaan”。
“Shaan”的出现,是语言演变与实用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区分声调的思路,既尊重了语音规律,又实现了实用区分,有利于识别地名,且有助于提升两地文化的辨识度。
地名注音不完全跟汉字对应的拼音一致,不只是“Shaan”。比如乌鲁木齐的罗马字母拼写,比较常用的一种是“Urumqi”,这是基于少数民族语的汉语音译。类似的地名还有哈尔滨写作“Harbin”,呼和浩特写作“Hohhot”,鄂尔多斯写作“Ordos”等。
当地名翻译用于更广泛的范围时,其本质是跨文化沟通,背后也是彰显一种文化自信。如北京曾被拼作“Peking”,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至今仍在沿用。这种变通,并非对拼音体系的否定,而是对其补充与完善。全球化背景下,地名拼写既要考虑规范性,也需兼顾利于文化沟通的功能性,这正是语言生命力的体现。
而“Shaanxi”的拼法引发关注已非第一次,早在2021年,在陕西举办的第14届全运会上,就有不少人以为这样是拼写错了。有报道指出,上海地铁陕西南路站更是为此解释了十几次。在这样的一次次质疑和回应背后,正是公众对语言使用的敏感性提升,并可以借此完成一次潜移默化的语言科普。这会让更多人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身份的载体。在标准化与实用性之间寻找平衡,需要的是尊重历史的智慧和面向未来的创新。
这也提醒我们,语言并非一成不变,更加需要更新的是心态。语言的发展永远需要大众的参与和理解,而每一次释疑的过程,都是文明对话的进步。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