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两位伟人首次意见分歧,为何最终选择周恩来的方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7 09:56 1

摘要: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及其部分军政要员,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转折点,其中国共两党高层谈判是促成和平解决的核心环节。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及其部分军政要员,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的关键转折点,其中国共两党高层谈判是促成和平解决的核心环节。

面对怎么“处置”蒋介石,毛泽东和周恩来分别有不同的方案,毛泽东主张“审蒋并公审”,这也代表了广大红军将士的意见,周恩来则主张“释放”蒋介石、“逼其抗日”,历史的发展最终选择了周恩来的方案,从12月12日到12月25日,周恩来身为中共全权代表,开始了与国民政府斡旋、谈判,发挥了自己独特的谈判艺术。

谈判双方主要人物:

中共代表:周恩来(全权代表)、博古、叶剑英等。

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蒋介石妻弟,实际谈判负责人)、宋美龄(蒋介石夫人,斡旋者)、端纳(蒋介石顾问,澳大利亚籍记者)等。

以及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蒋介石被扣押期间拒绝直接谈判,但通过宋氏兄妹传递意见。

17日,周恩来初抵西安即声明了中共立场:

1. 释放蒋介石的前提是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2. 改组南京政府,吸纳抗日分子。

3. 保障张学良、杨虎城安全。

蒋介石起初态度强硬,“不签字、不妥协、不谈判”(日记),宋子文则私下向周恩来承诺:“蒋先生同意抗日,但须保全领袖尊严。”

23日,双方于张学良公馆正式会谈,主要围绕几大焦点议题:

1. 红军改编问题:南京政府承认红军为国民革命军,但编制问题存争议(中共要4个军,蒋只允3个师)。

2. 政权合法性:国民党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

3. 抗日承诺:蒋介石需公开承诺停止“剿共”、三个月内召开救国会议。

4. 释放政治犯:分批解除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关押。

周恩来从民族大义出发,向宋美龄强调:“当前中国之敌非共产党,而为日本帝国主义”(《周恩来年谱》),宋子文承诺“蒋先生将允许红军保留独立指挥权”(美国档案《西安事变报告》)。

25日,蒋介石做出“妥协”,口头承诺:

1. 停止剿共,联红抗日。

2. 改组国民党,容纳抗日党派。

3. 释放上海爱国领袖(指“七君子”)。

承诺的同时并要求“以领袖人格担保”不签署书面协议(避免被视作城下之盟),周恩来为顾全大局,接受口头承诺,但要求宋子文、宋美龄作为见证人。

此次谈判中,周恩来衡量各方利益,采用了从内而外的策略:

对蒋:以民族大义施压,但保留其颜面(同意不公开书面签字)。

对张、杨:说服他们“不可杀蒋,否则内战必起”(《西安事变新探》)。

对南京内部各势力:联合宋子文、宋美龄牵制何应钦等主战派,利用端纳的国际背景争取舆论支持。

巧妙避开主要矛盾:淡化国共意识形态分歧,聚焦“抗日救亡”共识,以红军实际控制区为基础,换取政治合法性。

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获释(12月25日),国共十年内战结束,并于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通过“容共抗日”决议。

红军做出让步,按国民政府给出的编制,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8月)。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始料不及的是,之后张学良被长期软禁,数年后杨虎城后被杀害,蒋介石并未完全履行承诺(如限制边区政权、拖延军饷发放)。

不过,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好多后续问题确实难以避免,总的来说,还是达成了统一抗日的战略方针,周恩来以灵活务实的外交手腕,成为中共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关键推手。

西安事变谈判是政治智慧与民族大义的结合表现,周恩来以“不争一党私利,但求民族生存”的胸怀,将国共博弈导向抗日大局,其策略至今仍是危机处理的经典案例,正如宋美龄晚年回忆:“周恩来是唯一让我觉得共产党里有人情味的对手。”

来源:喝酱油耍酒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