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大利青年亚历用中文创作的《我用中文做了场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他乡青年的成长样本。在笔者看来,仅仅是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生活”,对于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就有莫大的意义。
意大利青年亚历用中文创作的《我用中文做了场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他乡青年的成长样本。在笔者看来,仅仅是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生活”,对于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就有莫大的意义。
1993年,亚历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威尼斯附近的帕多瓦市。高中毕业后,他没有直接上大学,而是选择间隔年,去美国做环保志愿者。从美国回意大利后,他获得了一个做体育记者的机会,转年即来南京报道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南京青奥会上那些年轻且充满活力的中国面孔,尤其是渴望和世界交流的青奥会志愿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短暂的7天,也为他的人生埋下了一颗特别的种子。
2016年,在罗马读完传媒专业本科的亚历,成为每5个意大利年轻人中就有一个失业的那一个,他迷茫地思考自己的未来。有一天,他偶然看到《经济学人》的一篇报道。文章说,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飞速发展,未来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那时候,亚历算是个艺术爱好者,拍过一些纪录片和短片,读了这篇文章后,他隐约觉得自己与中国有了关联。要不就去中国做电影?就这样,抱着好奇心,他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开始了一段和过去没有任何关系的生活。先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对外汉语初级班学一年中文,后来又报考了北影导演系硕士研究生,在中国一待就是6年。
曾有句话广为流传: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在阅读《我用中文做了场梦》的过程中,笔者得以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和理解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尤其是看到亚历写到当初选择来中国,是因为抗拒一眼望到头的人生,希望生活能够如同一张白纸,具有各种可能性的时候,笔者更是忍不住扪心自问:我的生活还有其他可能吗?20岁出头的亚历说,中国是他的狂野西部。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我们都听过很多年纪不小还能更换赛道的勇敢者的故事,但回到自己身上,下决心依然是一件难事。普通人在追求安稳和渴望冒险中徘徊,但看到别人过上了理想的生活,还是会觉得生活终究充满希望。
2024年夏天,《我用中文做了场梦》出版之时,距离亚历因南京青奥会首次来华已经过去了10年。他在这本书里写了自己从十八九岁到三十岁的生活,着重梳理了在中国6年的经历,记录了他和中国这片土地复杂的相处过程。
笔者向来对这类个体的思考和记录颇感兴趣,一方面是在别人的故事中反思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越来越懂得自我书写的价值。因为个体的思考和记录,既是对自己内心、生活的审视,也是与过去、未来、远方的人的一场对话。书写的意义不仅在当下,更在可能会集体失忆和沉默、在纪实与虚构中重塑历史的未来。
在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亚历的个人生活轨迹:上课、旅行、交朋友、拍广告、做播客、当群演、教意大利语,还能看到他对中国社会各种细微现象的观察与感知。身为一个会说中文的外国人,他与中国的日常时而融入,时而抽离,他能把我们习以为常的人、事、物写得既生动又陌生。比如他说:“中国的电视剧能创造一种独特的既和生活有关,又不反映现实的平行世界。”让人看了既想拍案叫绝,又有些许芒刺在背。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出版后,亚历有时会回想起刚来中国的时候,一句中文不会,做梦都想不到有朝一日,会用中文写一本书,且获得出版。然而阅读此书,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做成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的。“学习中文像跑步:你会一次一次地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升,成就感会给你带来坚持下去的动力。这是种回报比较固定的投资,不会辜负你长期的付出。学习的成果因此成为自己心理上的支撑……无论以什么速度,我知道自己在往前走。让生活稍微忙起来,使自己专注于当下,这似乎治愈了各种烦恼。”
今天的我们被巨大的不确定性裹挟,时常焦虑而苦闷,而亚历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比如,亚历学中文的经历就让笔者颇受鼓舞,深感只要分解目标,保持耐心,持之以恒,大多数人或许都可以实现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如果对广阔的世界有无穷的好奇心,那么求知欲也应当配得上这好奇心。这种基于点亮世界的渴望所激发的学习动力,将强于任何长辈的苦口婆心。而掌握一门语言,就是推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个意义上,《我用中文做了场梦》可以说是一本相当鼓舞人心且适合青年学生阅读的书。
有人称亚历是中文水平“最好”的意大利人,他不仅讲普通话、用中文写作,还上过《一席演讲》,且一口气讲了36分钟。语言跟着思想走,但也会塑造思维方式。萨皮尔认为,语言在先,思维在后,语言决定我们的经验与想象力瓶颈,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也不同。比如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上火、湿气、体寒、阴虚大致是什么意思,但英语语言库里并没有这些表达,因此欧美人很难理解这些中医概念,这是典型的语言影响文化。亚历曾在豆瓣分享过自己使用中文、英文和意大利语时的不同感受,以及在不同场合对语言的选择,表示在使用中文的时候,自己的表达会更委婉一些。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席勒的那句:思考是我无限的国度,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正因为人类的思考国度无限广阔,所以才需要更多带着翅膀的语言,带我们去探索思想无尽的远方。
“我们不生活在一片土地之上,而是生活在一门语言之下。”众所周知,在欧美文学世界,有一些作家如印度裔作家鲁西迪、日裔作家石黑一雄、俄裔作家纳博科夫、华裔作家哈金等,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但他们用英语写作。同样的,在华语文化圈,也有一群中文不是母语,但用中文创作的写作者,如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吉井忍等,亚历也属于这一类。因此,从语言学层面去阅读这本书,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写作者,我们的中文会变得更有趣。
作者:廖婉
编辑:胡雅诗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来源:阅读时代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