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丈夫是精神科医生,但我的抑郁症却不是吃药治好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7 09:56 1

摘要:我的丈夫是精神科医生,家里堆满抗抑郁药的说明书,可我的抑郁症却是在停药后真正好转的。

01

当药物治不好我的“心累”

我的丈夫是精神科医生,家里堆满抗抑郁药的说明书,可我的抑郁症却是在停药后真正好转的。

三年前,我被诊断为中度抑郁。和许多人一样,我试过舍曲林、氟西汀,但药物带来的只是短暂的麻木。白天我强撑理性工作,夜里却整宿失眠,身体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丈夫常说:“再调调药量吧。”可我知道,那些让我“平静”的药片,治不好我心底的裂痕——它们像一堵墙,把我和真实的感受彻底隔开了。

直到某天,我在丈夫的书架上翻到一本《情绪自救》,书里一句话击中了我:“抑郁不是大脑的故障,而是心灵在呼救。”那天起,我决定放下药盒,开始一场“自救实验”。

02

正念:从对抗痛苦到与痛苦喝茶

停药第一周,恐慌发作像潮水般涌来。我按《情绪自救》里的“观息法”尝试:每天早晨坐在窗边,专注数呼吸,任由焦虑的念头飘过却不纠缠。心理学家卡巴金说:“正念不是消除痛苦,而是学会不在痛苦中溺水。”

起初连三分钟都坐不住,但某次练习时,我突然哭了——原来我一直在拼命抵抗“不够好”的自己。正如荣格所言:“你所抵抗的,会持续存在。”当我停止对抗,允许自己就这样瘫着,反而感觉胸口松了一块。

具体建议:

每天早晨花5分钟观察(觉察)呼吸,观察“呼吸进,呼吸出”;

情绪爆发时,用手按住心脏说:“我允许自己难受。”

03

徒步:用双脚找回“身心合一”

理性防御让我活成了“套子里的人”,直到我开始独自徒步。

第一次进山时,我强迫自己关掉导航,只管跟着感觉走。踩过落叶的沙沙声、山风扑面的凉意,竟让我想起小时候赤脚奔跑的快乐。心理学有个“具身认知”理论:身体动作能重塑思维。果然,当我甩开手臂大步走时,脑子里“我做不到”的念头竟淡了。

有次在山顶,我对着云雾大喊:“去他的完美!”喊完自己都笑了。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抑郁症打卡自救》里的话:“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具体建议:

每周至少一次户外徒步,不拍照、不规划路线;

走路时刻意摆动双臂,感受脚掌触地的力度。

04

学佛:无常中的一剂解药

让我彻底蜕变的,是一场寺庙禅修。

师父讲过一个故事:有人问佛陀:“为什么我总在失去?”佛陀拾起一片枯叶说:“你抱怨叶子凋零,可它曾绿过、黄过、被风吹起跳过舞,难道不够吗?”

这段话点醒了我。我曾执着于“必须永远幸福”,却把人生过成了一场紧绷的考核。佛家的“无常观”教会我:痛苦不是敌人,而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像下雨天不必咒骂乌云,只需撑伞前行。

心理学共鸣:

阿德勒说:“决定你的不是经历,而是你赋予经历的意义。”

接受“苦乐参半”的真相后,我反而睡得安稳了。

05

重生:从“2”变回“1”,却不再是孩子

如今的我,依然会情绪低落,但不再恐慌。

就像那两本书里写的——

《情绪自救》教我:“痛苦减半的秘诀,是把为什么是我换成原来大家都一样。”

《抑郁症打卡自救》告诉我:“每天做一件没用的事,比如发呆看云,就是在修复自我。”

现在的我,能一边煮糊了汤,一边哼歌收拾残局;能坦然对丈夫说:“今天我又焦虑了,抱我一下好吗?”这种既敞开又懂得保护的状态,大概就是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吧。

06

如果你也困在抑郁中,试试这些

1、早晨“疯癫1分钟”:放音乐乱舞,对着镜子喊:“我就这样,爱咋咋地!”

2、写“接受日记”:每天记录一件“不如意的事”,后面补一句:“这很正常。”

3、找个“树洞仪式”:每周对着一棵树或玩偶倾诉烦恼,说完鞠个躬:“辛苦你了。”

抑郁不是终点,而是心灵的重启键。就像庙里那盏长明灯,风雨再大,火苗摇曳却从未熄灭。

最后记住:

“药能救急,但治本要靠心。”——这句话,是我的精神科医生丈夫如今常对患者说的。

来源:心理师彭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