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学术双子星”贾逵:经学家与天文学家的跨界传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6 14:37 1

摘要:贾逵出生于东汉时期的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一个充满浓厚学术氛围的儒学世家。他的九世祖是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 ,其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等,以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见解,对后世文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父亲贾徽同样在学术领域造诣颇高,曾师从西汉著名

贾逵出生于东汉时期的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一个充满浓厚学术氛围的儒学世家。他的九世祖是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 ,其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等,以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见解,对后世文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父亲贾徽同样在学术领域造诣颇高,曾师从西汉著名学者刘歆,学习《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从涂恽受《古文尚书》,向谢曼卿学《毛诗》,并著有《左氏条例》21 篇,在当时的学术界颇具声誉。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贾逵自幼便对经学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浓厚的兴趣。他常常沉浸在父亲丰富的藏书之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无论是晦涩难懂的《周易》,还是蕴含着丰富历史故事的《春秋》,他都能专心研读,乐此不疲。父亲贾徽对贾逵的教育极为重视,不仅亲自教授他五经要义,还引导他深入钻研《左传》。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贾逵进步飞速,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学术素养。

贾逵自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对于所学的经典能够过目不忘,且能深入领会其中的精髓。他常常与父亲和其他学者探讨学术问题,其独特的见解和敏锐的思维,让众人对他刮目相看。周围的邻居和亲友都对这个聪慧过人的孩子赞不绝口,认为他将来必定会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

随着年龄的增长,贾逵对经学的热爱愈发深沉。他不仅局限于父亲所传授的知识,还开始广泛涉猎其他学者的著作,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在他看来,经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其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值得他用一生去探索。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经学,贾逵常常废寝忘食,日夜苦读。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各种书籍,每当夜幕降临,他便点起油灯,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才稍作休息。在这个过程中,贾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和研究方法,他注重对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善于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深层次的含义。同时,他还非常重视对不同学派观点的比较和分析,力求在融会贯通中寻求对经学的更准确理解 。这为他日后在经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对经学研究的深入,贾逵逐渐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学者,他的名声也在学术界逐渐传开 。然而,在那个今文经学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贾逵所坚持的古文经学研究之路却充满了坎坷。

西汉末年,经学逐渐分为今文、古文两大学派。今文经学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经典,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常常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迎合统治者的需求,因而在当时备受推崇,被立为官学,许多学者凭借今文经学获得高官厚禄。而古文经学则依据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经典,更侧重于对经典文字的训诂和史实的考证,相对较为质朴,但在政治上的影响力较弱,处于被冷落的地位 。

贾逵一生致力于古文经学的研究,他花费多年心血,精心撰写了《左传解诂》《国语解诂》等著作,希望能够将自己对古文经学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展现给世人,并借此步入仕途,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满怀期待地将这些著作献给朝廷,渴望得到认可和重用 。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由于当时古文经学没有地位,他的努力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这些著作如石沉大海,他也备受冷落,仕途之路异常艰难。

在遭受挫折后,贾逵并未一蹶不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处境,逐渐意识到,要想在这个时代实现自己的学术和政治理想,就必须学会顺应时势,将自己的学问与当权者的需要结合起来。恰在此时,一个机会悄然降临。

一日,宫殿上突然落了一只五彩雀鸟,这一罕见的景象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在古代,祥瑞之物的出现往往被视为吉兆,象征着上天对统治者的认可和庇佑。贾逵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绝佳的契机,他立刻抓住机会,精心创作了一篇《神雀颂》。在这篇文章中,贾逵运用华丽的辞藻和巧妙的构思,将五彩雀鸟的出现描绘成是上天对明帝统治的肯定和赞美,寓意着国家将迎来繁荣昌盛的局面。同时,他还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经学知识和政治见解,表达了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期望 。

《神雀颂》一文写成后,很快就传到了明帝的手中。明帝阅读后,被贾逵的才华和文章中所表达的美好寓意深深打动,对贾逵赞赏有加。他认为贾逵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对经学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将经学与现实政治相结合,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于是,明帝下令将贾逵拜为郎(皇帝侍从),让他进入兰台,与当时的著名学者们共事。

进入兰台,对贾逵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兰台是东汉时期的皇家藏书和学术研究机构,汇聚了众多顶尖的学者和丰富的藏书资源。在这里,贾逵得以接触到更多的学术资料,与其他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了自己的学术水平。他如鱼得水,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逐渐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从此,贾逵开始了他在学术和政治舞台上的精彩历程,为东汉时期的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兰台任职期间,贾逵全身心地投入到经学研究中,凭借着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贾逵治学的一大显著特点,便是他不拘泥于今文经学或古文经学的门户之见,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广泛汲取两大学派的精华,力求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经学理论 。在他看来,今文经学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能够紧密结合现实政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古文经学则侧重于对经典文字的训诂和史实的考证,更加注重对经典原意的还原,二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 。

为了实现今古文经学的融合,贾逵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众多经典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读和比较。他深入剖析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对同一经典的不同解释,探寻其中的差异和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在研究《尚书》时,他不仅仔细钻研了今文经学中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的观点,还对古文经学的相关阐释进行了深入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他发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但也有许多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之处。于是,他撰写了《尚书三家异同》,将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的观点进行了综合梳理,详细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在这部著作中,贾逵既肯定了今文经学在义理阐释方面的独到之处,又强调了古文经学在文字训诂和史实考证方面的重要性,为后人研究《尚书》提供了更为全面、系统的参考 。

又如,在研究《诗经》时,贾逵对当时流行的齐诗、韩诗、鲁诗、毛诗四派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发现这四派在对《诗经》的理解和阐释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各自有着独特的视角和侧重点 。为了消除学派之间的隔阂,促进学术的交流与发展,贾逵撰写了《齐鲁韩诗与毛诗异同》一书 。在书中,他对四派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既指出了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又挖掘了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 。通过这种方式,贾逵打破了以往各学派之间的壁垒,为《诗经》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这种融合今古的治学方法,不仅使他在当时的学术界独树一帜,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许多学者受到他的启发,开始尝试打破今古文经学的界限,以更加全面、客观的视角去研究经典,从而推动了经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

贾逵一生著述颇丰,其经学著作涵盖了《左传》《国语》《尚书》《周礼》《毛诗》等多部重要经典,这些著作不仅是他学术思想的结晶,更是对经典的传承和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左传解诂》是贾逵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耗费心血最多的一部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贾逵对《左传》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他运用自己深厚的经学功底和渊博的历史知识,对《左传》中的字词、语法、典故、史实等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阐释,力求还原《左传》的原意 。他的注释不仅准确详实,而且富有创见,常常能够从独特的角度对《左传》中的问题进行解读,为后人理解《左传》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在解释《左传》中的一些疑难字词时,贾逵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前人的注释,还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颖而合理的解释 。他的这种治学态度和方法,得到了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许多学者在研究《左传》时,都会将《左传解诂》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从中汲取营养 。可以说,《左传解诂》的问世,为《左传》的传承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这部经典能够在后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研究 。

除了《左传解诂》,贾逵还撰写了《国语解诂》,对《国语》进行了系统的注释和解读 。《国语》是一部记录西周、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实的国别史著作,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 。然而,由于其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给后人的阅读和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贾逵的《国语解诂》则为人们打开了理解《国语》的大门 。他在注释中,对《国语》中的字词、语句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对书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梳理 。通过他的注释,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国语》的内容和思想,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国语解诂》的出版,使得《国语》这部经典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为后人研究先秦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此外,贾逵还著有《春秋左氏长经》《古文尚书训》《周官解诂》《毛诗杂义难》等多部经学著作 。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对经典进行了研究和阐释,丰富了经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它们不仅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对后世的经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世学者在研究经典时,都会参考贾逵的著作,从中汲取灵感和智慧 。贾逵的经学著作,如同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贾逵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 。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弟子,这些弟子在学术领域各有建树,成为了推动学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

在贾逵的众多弟子中,许慎无疑是最为杰出的一位 。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 。他自幼勤奋好学,对经学和文字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慕名拜入贾逵门下,跟随贾逵学习古文经学 。在贾逵的悉心教导下,许慎的学业突飞猛进,不仅对古文经学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还在文字学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

许慎深受贾逵治学方法和学术思想的影响,他继承了贾逵融合今古、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对经学和文字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许慎终于完成了他的代表作 ——《说文解字》 。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对汉字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分析 。他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将 9353 个正篆按照 540 个部首进行分类编排,使汉字的检索更加方便快捷 。同时,他还对每个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为后人研究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说文解字》的问世,不仅对中国文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它成为了后世学者研究汉字和古代文化的重要工具书,被誉为 “天下第一种书”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贾逵对许慎的教导和影响 。可以说,没有贾逵的悉心培养,就没有许慎的辉煌成就,也就没有《说文解字》这部伟大的著作 。

除了许慎,贾逵的弟子还有崔瑗、马融等 。崔瑗,字子玉,东汉涿郡安平人,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经学家 。他擅长草书,其书法风格独特,被誉为 “草贤” 。在经学方面,崔瑗也颇有造诣,他跟随贾逵学习古文经学,对《左传》《诗经》等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的著作《草书势》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融,字季长,东汉扶风茂陵人,是当时的大儒,也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博通经籍,遍注群经,其经学著作对后世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融曾跟随贾逵学习古文经学,深受贾逵学术思想的熏陶 。他继承了贾逵的治学方法和学术风格,对经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在他的影响下,古文经学在东汉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

贾逵的这些弟子,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他们不仅传承了贾逵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还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国古代学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贾逵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师德,成为了后世学者敬仰的楷模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他的影响下,东汉时期的学术氛围日益浓厚,经学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

除了在经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贾逵在天文学方面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深刻的见解 。他的天文学成就,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后世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在古代天文学中,冬至日太阳的位置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 。当时,传统的观点认为冬至日日在牵牛初度,这一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接受 。然而,贾逵通过长期的观测和深入的研究,对这一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

贾逵在观测天象时,发现实际观测到的冬至日太阳位置与传统说法存在差异 。为了验证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计算,并参考了古代的天文文献和记录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最终确定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又四分之一 。这一发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贾逵的这一观点,不仅是对传统天文学的一次挑战,更是为后来岁差(冬至点逐渐西移)的发现做了重要的准备 。到晋代时,天文学家虞喜正是在贾逵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岁差,并初算了基本差值 。可以说,贾逵的这一发现,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在天文学研究中,如何准确地测算日月的运行轨道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贾逵所处的时代,人们主要使用赤道坐标来测算日月的运行轨道 。然而,贾逵通过对天文现象的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发现以赤道坐标测算日月运行轨道会出现误差 。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贾逵经过反复思考和实践,首次提出了用黄道坐标测算日月运行轨道的方法 。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它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在天球上的投影相重合 。与赤道坐标相比,黄道坐标更能准确地反映日月的实际运行情况 。

贾逵指出,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存在一定的夹角,导致赤道与黄道之间存在倾斜 。因此,使用赤道坐标测算日月运行轨道时,会因为这种倾斜而产生误差 。而黄道坐标则能够直接反映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避免了因赤道与黄道倾斜而产生的误差 。

贾逵的这一发现,极大地提高了天文测算的精度,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这一方法,被后来的天文学家广泛采用,并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测算日月运行轨道的重要方法之一 。 例如,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就采用了贾逵提出的黄道坐标测算方法,使得《大衍历》在天文测算方面更加精确 。

为了更好地观测天象和验证自己的天文学理论,贾逵还亲自参与制造了黄道铜仪 。黄道铜仪是一种用于观测天体位置和运动的天文仪器,它的制造和使用,为天文观测提供了重要的工具,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

黄道铜仪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有很大的创新 。它在传统浑仪的基础上,加进了黄道环,使得观测者能够更加准确地测量天体在黄道上的位置 。同时,黄道铜仪还采用了一些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技术,使得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永元十五年(公元 103 年)七月,“诏书造太史黄道铜仪” ,这表明贾逵制造的黄道铜仪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重视 。黄道铜仪的制造和使用,不仅为当时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后世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世的许多天文仪器,如张衡的浑天仪、僧一行的黄道游仪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贾逵黄道铜仪的影响 。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观测仪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贾逵,这位东汉时期的杰出人物,以其在经学和天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学术贡献不仅对当时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

在经学方面,贾逵融合今古,创新理论,著书立说,传承经典,培养人才,桃李满园 。他的经学思想和著作,成为了后世研究经学的重要参考,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治学方法和态度,如不拘泥于门户之见,注重对经典的深入研究和考证,以及对学术的执着追求,都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

在天文学方面,贾逵挑战传统,革新观念,精确测算黄道坐标,制造黄道铜仪,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他的天文学成就,不仅提高了当时天文测算的精度,也为后世天文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思路 。他敢于质疑传统观念,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 。

贾逵的一生,是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一生 。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坚持不懈,努力追求自己的学术目标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哪个领域,只要我们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就一定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 。他的学术精神和治学态度,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进取,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