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抗战纪实:《大美晚报》报道的魏凤楼与红枪会抗日事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18:57 4

摘要: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袭奉天,揭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正式开始。1938年1月至5月,徐州会战激烈展开,尽管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取得大捷,但最终因日军合围而被迫突围,部分兵力转移至豫东皖北地区。

旧报搜集/整理点校:且看

近日,笔者在翻阅旧报纸时,偶然发现一篇《大美晚报》关于抗战时期鹿邑人民英勇抗击日寇的报道。该报道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特此介绍如下:

【《大美晚报》民国二十八年八月四日(1939年8月4日) 第七版 】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袭奉天,揭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正式开始。1938年1月至5月,徐州会战激烈展开,尽管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取得大捷,但最终因日军合围而被迫突围,部分兵力转移至豫东皖北地区。

同年5月,兰封战役中中国军队失利,日军攻陷商丘,并从蚌埠等地进犯蒙城、亳县,并迅速占领。在日军向亳县和鹿邑之间推进时,国民政府鹿邑县长张作舟率领保安团百余人逃至县城南的郸城集(今郸城县)。

1938年6月1日,刚刚占领亳县的日军第四骑兵旅团藤田所部,迅速向西进犯鹿邑县城。他们将该城团团围住,先用大炮轰击,继以机枪扫射。见城中毫无抵抗,日军遂占领县城,鹿邑首次沦陷。

日军在县城盘踞四十余天,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鹿邑城内蓬蒿没膝,炊烟断绝,几乎成为一座空城。至7月17日,在中国军队的持续进攻和日军战略收缩的双重压力下,日军撤离鹿邑县城。

1938年农历九月,为配合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抗日,中共豫东特委通过统战工作,成功推动国民党商丘行署专员宋克宾任命中共地下特别党员魏凤楼为鹿邑县县长。

【魏凤楼】

同年十月,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进驻鹿邑。为解决新四军战士过冬的棉衣问题,魏以县长身份向全县各保保长,农村地主首富,城内生意大户筹集了大批钱款,年底就给游击支队送去棉衣2500套,军费20000元(银币)。彭雪枫司令员在一次祝捷大会上动情地说:“感谢鹿邑人民给吃给穿,我们要多打胜仗来报答这恩情。”号召游击支队打出去,向敌人要枪要炮,来壮大自己。

为壮大抗日力量,魏凤楼在鹿邑开办了抗日干部训练班,开设有:抗战国策、日本研究、群众工作、社会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统一战线和游击战术、歌咏,军事课有:军事理论、基本训练、军事演习等课程。魏凤楼每周到干训班作次“精神讲话”。经过训练的学员,被分派到农村做抗日宣传、发动和领导工作,在农村还组织了抗日救国会、自卫团、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并成功团结了红枪会、白枪会等一批民间武装力量。

为了抗日工作的需要,魏凤楼写信给彭雪枫,请求派人协助他工作。1938年11月上旬,党中央派张爱萍、方中锋、孔石泉到鹿邑帮助工作。张爱萍到鹿邑后,对干训班和魏部进行了整顿:成立参谋处,张爱萍任参谋长(后任豫皖边区工委书记);建立政治部,下分三个科,科长由中共党员担任,姜林东、廉祥云、李子木分任组织、宣传、民运科长。

据《鹿邑县志》记载:1938年11月14日,日寇骑兵百余人,纠集伪军一部,在三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进攻鹿邑县城。魏凤楼与张爱萍率领鹿邑人民武装奋勇抗击,最终取得胜利。以下为《大美晚报》对此役的详细报道:

【《大美晚报》民国二十八年八月四日(1939年8月4日) 星期五 第七版】

《风云叱咤话豫东(节选):活跃鹿邑的“古斯却”》

(洛阳通讯) 作者/谷斯范

豫东平原是军事上有重大价值的中原游击区,包括陇海线以南,平汉线以东:鹿邑、太康、淮阳,西华、扶沟、中牟、尉氏、通许、陈留、亚彤(未查到是何县,编者注,下同)、唯县(应为睢县),宁陵、商丘、拓城(应为柘城)、邱陵(应为鄢陵)、洧川(或为今洧川镇,隶属开封市尉氏县)、商水、项城等二十余县。兰封战后,这一片黄河冲积层的土地上,也燃起了抗战的烽火。

活跃鹿邑的“古斯却”

“古斯却”,即日语的“红枪会”。河南是“红枪会”的发源地,势力几遍全国,日军想用这封建意思浓厚的教门中人,对红枪会员特别优待,红枪会中败类吴清望、豹国才投日后,任何人民遇日军盘查,只要回答一句:“古斯却”!便可平安无事。但后来这批“古斯却”终于把驻防鹿邑的二十一师团的“皇军”,杀得仓惶而退。

鹿邑红枪会在过去与政府绝无好感,民国十九年(1930年)与目的(此二字语意不明,或为“商丘”的错别字)韩多峰部发生冲突,村落被烧三百余。但自抗战后,日人深入豫东,他们便与政府当局密切联络起来,武装保卫家乡。

县长魏凤楼创办了军政干部训练班,尽量的吸收红枪会员入训,为更严密的组织群众起见,以第二区为中心,把各村民众九岁起编为儿童队,十九岁起编为自卫队,四十多岁起编为看护队,儿童中选拔积极分子编为少年先锋队,自卫队每一大队办有分队长训练班,积极改进红枪会、白枪会干部,至于女的,有妇女救国会和姊妹会等组织。

去年(1938年)十二月四日,日人第二次进攻鹿邑,调柘城、淮阳、商丘千余部队,配合吴清望、豹国才伪军,三路进攻,魏县长商请友军由太清宫猛攻柘北,牵制日人,自己亲率一支队埋伏在主武梁口(地点不明),另派县政府军事科长守城,并派大批红枪会员埋伏城内。

日人进占县城后,当晚十一时我下令反攻,先头部队派出侦探搜索前进,迫近城门时,日哨喝问口令,我军侦探即答:“古斯却”!日军不再盘查,但那侦探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砍了日兵脑袋,日巡查哨发见,一时枪声大作,而预伏城内的忠勇的红枪会员放火烧自己的房子,使全城陷于混乱状态。

日军见内外有备,而柘北又告紧张,仓惶退走,我内外夹攻,一鼓而夺回县城,缴枪一百八十余枝。日人自吃了这次亏后,不敢再进攻,而这种“古斯却”,一方面在课堂学习军事知识,一方面却到战斗中去实习,不断的出击淮阳、太康日军。

——以上为《风云叱咤话豫东》一文对鹿邑抗战报道了的节选。此外,文中还包括“忠魂长绕太康城”、“淮阳汉奸消灭史”以及“西华扶沟的自卫军”三个部分,分别生动讲述了太康、淮阳、西华和扶沟等地军民抗击日寇的壮烈故事。

1.《大美晚报》及作者简介

《大美晚报》简介:《大美晚报》是美国侨民1929年在上海创刊发行的一份著名英文报纸,1933年1月16日,增出中文版。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日本侵略军占领了除外国租界外的大部分地区,由英美共管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变成了著名的“孤岛”,容纳了难以计数的难民、大量流亡企业和未撤出政府机构。有许多报纸新闻通讯社、出版社也在孤岛上继续自己的业务活动,其中《大美晚报》不畏日军、汉奸特务流氓的威逼恐吓,坚持发表反对日本侵略的文章、通讯报道和言论,进行抗战爱国宣传。

1939年8月30日下午,《大美晚报》中文版副刊《夜光》编辑朱惺公因宣传抗日,连载《汉奸史话》被暗杀。此后,《大美晚报》连连受到威胁,但仍坚持出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日军占领租界后,接管《大美晚报》,作为占领军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后更名为《上海报》。

【谷斯范】

谷斯范(1916~1999):笔名艾荻、江荻。浙江上虞人。民盟成员。1936年高中毕业。1938年后历任上海《每日译报》校对员,桂林《国际新闻社》编辑、记者、采访部副主任,上海市立女子师范教师,上海《新闻日报》副刊主编,华东文联、浙江省文联专业作家。浙江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浙江省第三届人大代表及第四、五、六届政协常委,中国巴人研究学会会长。

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新水浒》《新桃花扇》,短篇小说集《风雨故人》《山寨夜话》《晚间来客》《噩梦》《不宁静的城》,散文集《五圣山下的故事》、《沸腾的村庄》等。中篇历史小说《雨霖铃》获1990年浙江省期刊优秀文艺奖一等奖。

2.红枪会的历史渊源与鹿邑农民暴动

经笔者查阅其他相关历史,报道中所提及“鹿邑红枪会在过去与政府绝无好感,民国十九年与目的韩多峰部发生冲突。”实为 1928 年中共领导下的鹿邑农民暴动及后续镇压事件。

中共武汉“八.七”会议后,河南省委派共产党员李梅村来鹿邑组织发动群众,向国民党反动派开展武装斗争。李梅村来鹿以后,利用教师身份,以学校为阵地,在青年中积极培养和发展党员,宣传新文化,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很受鹿邑青年的拥护,在学校中很有威望。

1927年以后,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豫东驻有商丘民团第三军,军长韩多峰。当时的鹿邑县政府是地主,官僚,土豪劣绅三位一体的反动阶级的统治工具。他们为了搜刮民财中饱私囊,不顾人民死活扩大摊派,苛捐杂税层出不穷。1927年,积累预征地丁银两(农民完粮),到1932年,一年就征五年的粮银,兵差捐也跟着粮银预征摊派,人民群众苦不堪言。

在这种无法生存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民设法自卫,许多村庄自动成立武装组织——红枪会。李梅村来到鹿邑后积极接触鼓动红枪会的发展,重点狠抓了对本县红枪会的改造工作。他教育会众认清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对人民群众的压榨,讲明群众为什么吃苦受罪,以及如何团结战斗脱苦境,联合起来自卫的革命道理,深受苦难会众的欢迎。并且为红枪会制定了“反恶兵、反污吏、为百姓、除奸弊”的行动纲领;“不扰民、不贪财、不盗淫、不叛变”的组织纪律。他在红枪会队伍中成立总会、分会、支会的上下联动,层层管理的领导体制。

1928年农历二月初二,为了发动群众扩大影响,地下党利用群众自卫武装组织——红枪会,组织发动了鹿邑历史上闻名豫皖两省、声势浩大的农民大暴动。数万红枪会众,手使大刀长矛、土炮铁叉,团团围困县城,历时三天之久。

暴动群众要求反动政府减免摊派的捐款和丁银,交出城内的四大劣绅(瞎鸡、瘸马、大肚子鳖和张铁驴),由农民来惩办这些坏蛋。反动的县政府一方面拖延时间,一方面向商丘救援。商丘豫东民团第三军军长韩多峰,亲自带领部队来鹿镇压。从北关到涡河付桥沿途都有红枪会众阻拦,韩多峰乘坐的汽车被扎坏多处,狡猾的韩多峰换便衣下车潜逃,绕道进入县城。所带部队骑步兵约有两团兵力,当日到达城内,城外暴动农民仍然围城。

翌日,韩多峰带队突出城去,先用骑兵冲散群众,缺乏训练的农民会众遂被冲溃,韩又率步兵见村就放火烧房,从城东北陈油坊、黄桥、丁亮、康庄至城南郑桥、王寨、刘大庄、张斌营一带烈火腾腾,浓烟滚滚,匪兵乘机抢劫奸淫,无所不为。农民四散奔逃,数十里变成“无人区”,农民暴动遂告失败。此次暴动虽然失败,但却在鹿邑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以上见周口党建网及《中国共产党鹿邑历史·第一卷》15-16页)。

限于年代久远,1991版的《鹿邑县志》对这次战斗的记载仅200余字,而此篇新闻的详尽报道,弥补了大量历史细节,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在本篇新闻报道中,生动再现了日军第二次进犯鹿邑的前后经过。期间,鹿邑军民在中共特别党员魏凤楼县长的领导下(由于当时我党在魏部处于地下隐蔽状态,报道中并未提及党在其中的关键作用),积极创办军政干部训练班,广泛吸纳红枪会员参与培训,有序组织各村民众编成自卫队,并成立妇女救国会等组织。在日军来犯之际,他们英勇抗击,坚定守护家园,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新闻详细描绘了人民群众在抗击日寇过程中所采用的巧妙策略,他们巧妙地利用“古斯却”这一口号来迷惑敌人,迅速制胜。原本,“古斯却”是日寇为拉拢和分化民间力量而精心设计的工具,象征着其试图让中国人妥协的险恶用心。然而,鹿邑的军民却机智地将这一口号转化为反击的“伪装利器”,给予日寇以沉重打击!

来源:中原文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