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位网红博主在短视频里的愤怒吐槽,瞬间点燃了全网的共鸣。视频里,他因为赶飞机想插队提前拿一杯已经做好的奶茶,却被店员冷漠拒绝,只能眼睁睁看着几十杯饮品堆在柜台前“等人认领”。这种被品牌方“拿捏”的无力感,让他忍不住质问:买个奶茶,怎么就成了被挑选的“信徒
“喝一杯20块钱的喜茶,居然要配货?你以为是爱马仕买包吗?”
最近,一位网红博主在短视频里的愤怒吐槽,瞬间点燃了全网的共鸣。视频里,他因为赶飞机想插队提前拿一杯已经做好的奶茶,却被店员冷漠拒绝,只能眼睁睁看着几十杯饮品堆在柜台前“等人认领”。这种被品牌方“拿捏”的无力感,让他忍不住质问:买个奶茶,怎么就成了被挑选的“信徒”?
事实上,这种让消费者感到“被冒犯”的经历,绝非个例。
从“每人限购2杯”的硬性规定,到捆绑销售茶点才能进入“雅间”体验限定服务,再到黄牛党在门口公然叫卖“免排队套餐”,网红奶茶店正在将奢侈品的“配货”套路玩得炉火纯青。他们的核心逻辑是:人为制造稀缺,从而放大品牌价值,创造超越产品本身的“社交溢价”。
一杯奶茶,本身只是一杯由茶叶、牛奶和糖浆构成的饮品,成本透明,味道也难有颠覆性的差异。但当它被赋予“限量”、“排队3小时”、“只有会员才能买”的标签时,它就摇身一变,成了朋友圈里的“社交货币”,成了年轻人彰显自己“赶得上潮流”的身份证明。
然而,这种“稀缺”往往是品牌方精心设计的幻觉。
品牌方深谙消费者心理。他们清楚地知道,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排队”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买不到”就是最有效的营销。 当消费者在烈日下排队两小时,或在黄牛手中加价50元购买一杯奶茶时,他们购买的早已不是饮品本身,而是那份“我终于拥有了它”的成就感和“我与众不同”的优越感。
这种策略在短期内无疑是成功的。它让品牌迅速出圈,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密码,也让黄牛和代购们赚得盆满钵满,月入万元不是梦
。但长期来看,它却是一场危险的**“价值透支”**。
“配货”式营销的副作用正在显现。
那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之所以能引爆网络,正是因为无数消费者早已对这种行为积怨已久。他们发现,自己花钱购买的不是被尊重的体验,而是被品牌方“PUA”的套路。那些堆在柜台前不让领的饮品,那些被黄牛垄断的优先购买权,那些被店员“高冷”对待的瞬间,都在一点点消磨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好感。
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反思:“为了一杯奶茶,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卑微吗?”“当品牌把消费者当韭菜,消费者也会用钱包投票。”
这场风波,或许是网红茶饮品牌的一次集体“祛魅”时刻。
它提醒所有品牌,营销的本质是价值的传递,而非价值的扭曲。 当品牌方沉迷于用“饥饿营销”和“社交绑架”来制造虚假繁荣时,他们终将面临消费者的反噬。毕竟,在茶饮这个门槛并不高的市场里,消费者永远有别的选择。
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的品牌,靠的是稳定的产品力、尊重消费者的服务心态,以及持续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而非一次次消耗公众好奇心的“套路”。
下次,当店员再次以“高冷”姿态告诉你“需要等两小时”时,或许我们可以潇洒地转身离开,去隔壁那家不用排队、味道也不差的店里,买一杯真正为自己而喝的奶茶。
毕竟,喝杯奶茶而已,图的不就是个开心吗?我们可不是来“配货”的。
来源:大卫行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