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視頻片段中展示:陈传席教授講述十幾年前,在農村,請一位中文係畢業的大學生寫一副挽聯,結果寫不出來;繼而請了一位老人家,只讀過私塾,沒有接受現在的教育,分分鐘就寫出來了…
文/家家安寧
某視頻片段中展示:陈传席教授講述十幾年前,在農村,請一位中文係畢業的大學生寫一副挽聯,結果寫不出來;繼而請了一位老人家,只讀過私塾,沒有接受現在的教育,分分鐘就寫出來了…
評論區裏開始使勁抨擊中國教育現狀…
网友:我们的传统文化是道,我们现在学校里学的是术,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网友:私塾教的是传承几千年的圣人的智慧,教做人做事,一生的根基,再教技术职业,谋生的工具,现在孩子学的无德无能,连生存都是大问题。
网友:陈教授说的属实,我去世的老父亲就是读私塾出生的小文化人,毛笔字书法,写文童报告,算学算盘,历法天象地理皆会,经学上有名篇倒背如流,左右手均可打算盘,尤其乘法在算盘上,什么牛头乘、破头乘,我至今不会。真人真事。
网友:说的太好了。小学语文不仅是一门主课,更是基础教育的基石。小学语文教材逻辑深度不够,智慧哲理欠缺,缺少文化底蕴,加上主流教育理念无视儿童记忆力好理解力弱的特点,盲目排床记忆背诵,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是导致当今教育因局的根源之一。老祖宗的教育方法看似简单,其实有大智慧。经典阐述的是字亩人生的真相,包含人类最高智慧,是哲学科学和文学的巅峰。大量读诵经典能最大限度刺激脑神经发育,开发智力,以一元开发多元,培养记亿力和专注力为基础的综合自学能力,文理艺术兼修,兼顾表达能力培养。它以圣贤为师,不是死学知识,是体悟智慧提高认知……
能夠理解網友們對於迫切希望中華文化復興的願望…我也是其中之一的網友,我也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閲讀經典書籍,學習咱們中國老祖宗的智慧。但,針對視頻中闡述的教育問題,我仍舊想說一些話……
故而提出如下問題:
一百年前,我們爲何要廢除私塾教育?引入西方教育並且形成現在的主流教育體系?
一、請大家千萬別忘了來時的路
可能大家都不記得了,我們爲什麽要有新文化運動,我們爲什麽要廢棄正體字,要推廣白話文?
100多年前,我們的前輩,對中華傳統文化大批特批,就是因爲我們的私塾教育出了問題。
私塾教育是培養古代官員的教育體系。在這種體系下,要麽是真君子,要麽是僞君子,還有一些就是空談家國情懷但無法付諸實踐應用的。比如說,工業、技術、科技……這些我們中國統統都沒有,所以導致了落後,愚昧。
那個時代的青年,迫切的希望改造中國私塾教育,發展數理化工業技術等學科教育,後面的事情也看到了,我們教育改革成功了。私塾完全被廢止,甚至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那部分《黄帝内经》、《周易》等等,都不再有人学习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學、中學、初中、高中、大學、技術學校等等。
如此看来,张之洞先生当初《勸學》中的肺腑之言,真的是苦口婆心的在警示當時的學者以及後學之人!
三年以来,外强中弱之形大箸,海滨人士稍稍阅《万国公报》,读沪局译书,接西国教士,渐有悟华民之智不若西人者,则归咎于中国历代帝王之愚其民,此大谬矣。
……
至我朝列圣殷殷以觉世牖民为念,刊布《数理精蕴》、《历象考成》、《仪象考成》,教天算西学也;
……
大率近日风气,其赞羡西学者自视中国朝政、民风无一是处,殆不足比于人数,自视其高、曾、祖、父亦无不可鄙贱者,甚且归咎于数千年以前历代帝王无一善政,历代将相、师儒无一人才。
不知二千年以上,西国有何学,西国有何政也?
二、教育在任何時代都存在問題
中文系大學生,倘若從小沒有系統的讀過經典文學。只是在大學的時候,學習孔孟老莊或者其他中文著作,不會寫對聯也非常正常。他沒有系統的深入的專修過類似的功課。
而原來的私塾教育,全年上學期間都是做對子、背誦經典、講經、做文章。
倘若,中文系的大學生,從一入學,也就開始做對子、背誦經典、講經、做文章…我不信他作不出來對聯。
我們現在的教育肯定也是有問題,因爲中國人口衆多,只要有一個升學的路徑,大家一股腦都來了…那就會有競爭。好學校又少,自然擇優錄取…
教育部其實也在努力的平衡各種教育資源。也在大力推行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而這兩年,私塾、國學相關的教育機構,作爲公辦教育的補充體系,也在不斷的發展。
三、我們切不可再那麽偏激
倘若,當初的新文化運動之時,廢棄私塾教育的時候,就能想到可能會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巨大的衝擊,可能很多中國後學俊傑都不會做文章、不會作對聯,不懂筆墨紙硯,不懂中國字的優美…
當時的知識青年還會不會那般決絕的抛棄私塾教育?
同樣,這樣的問題,現在也要問一下:倘若我們又全盤抛棄了學科教育、技術教育,那麽100年後,我們又只剩下了私塾教育,又黨如何呢?
好的教育體系,一定是多元的,有基礎的、有傳統的、有技術的、有科技的…
不可以絕對的批評某個教育體系不好,其實都有優點和缺點,關鍵是我們如何最大程度上發揮他們各自的優點,然後造福整個人類。
現在,我們想再次復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惜我們再沒有那樣的老師做榜樣了。
《論語》一書中,尚有“天將以夫子為木鐸”的感嘆,我們這個時代有哪位老師可以成爲當代的木鐸呢?
或者,有沒有一種可能,新時代的“木鐸”已經散落在人間,他就是我們平凡的普通百姓?
-本文完-
本文來自公眾號:家家安宁(ID:readingv)。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願向陽而生,不懼溝壑!啟發智慧,共成長!
来源:春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