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扎乡土七年 “昌黎文化行”唤醒沉睡基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8:50 1

摘要:2018年3月,春寒料峭的昌黎县乡村路上,一群由考古专家、作家、摄影家、画家、非遗工作者组成的农村文化调研队悄然出发。他们背负相机、笔记本与一颗颗热忱的心,走进古宅旧巷,叩开农家柴扉——一场名为“昌黎文化行”的田野调研,以县委宣传部、县委网信办、县旅游和文化广

2018年3月,春寒料峭的昌黎县乡村路上,一群由考古专家、作家、摄影家、画家、非遗工作者组成的农村文化调研队悄然出发。他们背负相机、笔记本与一颗颗热忱的心,走进古宅旧巷,叩开农家柴扉——一场名为“昌黎文化行”的田野调研,以县委宣传部、县委网信办、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文化研究会为主导,在燕赵大地上率先拉开了昌黎县首次大规模农村文化资源专项调查的序幕。

昌黎县作为连续多年的全国文化先进县,文化底蕴深厚,民俗传统丰富多彩。全县辖16个乡镇446个行政村,不仅在地理上幅员广阔,更在文化脉络上延续千年,形成了独特而鲜活的地域文化生态。为进一步系统梳理和整合县域文化资源,本次大规模农村文化调查活动全面启动,旨在深入摸清文化“家底”,挖掘文化价值,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此次调查覆盖全县所有村镇,聚焦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遗存、民间艺术、乡土人才等多个维度。通过对村庄历史、传统手工艺、民间习俗、地方方言、民间故事、自然资源等的系统记录与整理,将有效厘清昌黎文化资源的类型、分布与现状,识别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发展潜力的文化精品项目。例如,昌黎民歌、皮影戏、地秧歌等民间艺术,以及碣石山文化、韩愈文化、滦河文化、海洋文化等历史资源,都将成为重点挖掘与提炼的对象。

七载寒暑,脚步丈量。从荒佃庄镇到朱各庄镇,从两山乡到葛条港乡,这支肩负使命的队伍到目前已经穿越13个乡镇、298个村庄,在尘土与时光中打捞散落的文化碎片。他们倾听耄耋老人讲述尘封往事,用镜头定格濒危的老手艺,以画笔勾勒古建筑的神韵。古老织布机的吱呀声、昌黎民歌《渔民号子》的苍凉回响、百年戏台上的斑驳彩绘、那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这些藏于乡野的文化密码被一一唤醒。

丰硕成果悄然累积:147篇民间故事重现民间智慧;万余幅图片凝固乡土记忆;332篇调研随笔流淌着田野的温度;32篇调研报告奠定学术基石;更有《昌黎鸟类图鉴》《昌黎老呔儿话》《昌黎文化通俗读本》《100个视角看昌黎》《品味荒佃庄》(已出版)《昌黎古诗词校注》等十余部专著即将从民间走向出版,构建起一座立体的乡土文化基因库。

在泥井镇金庄村,张建昌老人抚摸着他视若珍宝的陶罐与老式果匣,眼中闪烁着惊喜:“这些年轻人瞧不上的老物件,你们竟当宝贝!”昌黎文化行不仅发现了物质遗存,更寻访到一批在时代浪潮中执着守护根脉的“文化守灯人”——老手艺人、民歌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的寂寞坚守因活动被看见、被记录,在《昌黎文化研究》《昌黎时讯》“昌黎发布”“网信昌黎”“昌黎文化旅游”等平台闪耀,多部短视频更登上“学习强国”,让乡土守护者成为闪亮的时代主角。

古老文明,亦需时代新声。在葛条港乡董家营老宅前,调研团队架起摄像机,镜头拍摄下精美的建筑细节;在荒佃庄镇黄土庙村广场前,照相机记录下地秧歌老艺人依旧翩翩的舞姿;在龙家店镇晒甲坨二村古墓遗址,GPS精确标注历史遗址坐标……七年来,这支跨界团队采集的“泥土样本”,成为线上传播的源头活水。各类“新媒体”上,昌黎文化行系列短片在热播热传,村庄故事焕发新生。更关键的是,这些资源正汇入昌黎文化研究的鲜活资料库,将让调研成果化为可游可感可传的珍贵资产。

七载深耕,文化行的脚步还在继续。不懈的足迹已经化作一条纽带:一端系着田野深埋的历史根脉,一端通向云端广阔的传播天地。它让村庄的呼吸、秧歌的韵律、劳作的汗水交织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动人密码。昌黎大地的诗意芬芳,不只存在于纸页记载的荣光,更在田野苏醒的脉动中升腾。当乡土文化被真正看见、激活并赋能,昌黎正以文化之魂塑乡村之形——这深扎泥土的七年,已为这片土地埋下生生不息的种子,静待一个融合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与创意设计的金色未来破土而出。

通讯员:肖沛昀 檀向晨

编辑:高春梅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

来源:秦皇岛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