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 北方和南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4 15:46 2

摘要:統一的文化將中國人凝聚為了同一個民族,共同的歷史傳統、書面文字、通過對於原住民文明滲透而形成的單一文化——所有的這一切,都為中國實現四海一家的理想奠定了基礎。甚至在口頭交流上,中國人之間的障礙也不像歐洲人之間那麼大。一個土生土長的滿洲人能夠和地處西南邊陲的雲南

吾国与吾民-摘评上海

統一的文化將中國人凝聚為了同一個民族,共同的歷史傳統、書面文字、通過對於原住民文明滲透而形成的單一文化——所有的這一切,都為中國實現四海一家的理想奠定了基礎。甚至在口頭交流上,中國人之間的障礙也不像歐洲人之間那麼大。一個土生土長的滿洲人能夠和地處西南邊陲的雲南人大致交流,這項語言學壯舉固然得益於於緩慢的殖民過程,而漢字書寫體系同樣功不可沒。

這種文化上的統一令我們有時會忘記這個國家內部所固有的種族和血脈差異。如果近距離觀察,中國人這個抽象概念便會消失並分解呈現為一幅由體型、脾性、精神特質各異的多種族人群所組成的畫卷。

我們只有在試圖用南方籍軍官來指揮北方籍士兵時才會驀然意識到這種差異——我們有著一這樣群北方人,他們習慣於簡單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身材高大魁梧、性格幽默開朗、喜食大蔥且風趣豪爽。與聚居在上海周邊的人群相比較,這些自然之子在各個方面更像蒙古人且更為保守,在他們身上看不到一絲一毫種族活力喪失的跡象。

向南去到江南東南沿海一帶,我們會見到不同的一類人:他們習慣悠閒、講究文化、尋幽入微、頭腦發達而體格退化;他們喜愛詩詞、貪圖安逸、男子俊美而發育不足、女子苗條且神經衰弱、常以燕窩湯和蓮子羹作為養生補品;他們做生意精明過人、寫文章才氣縱橫、上戰場則貪生怕死,隨時準備在對手的拳頭落下前就地打滾、哭爹喊娘——這些人事實上是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時衣冠南渡的士族後代。

再向南去到廣東一帶,我們又會遇到另一類不同的人,並從其身上再次看到生機勃發的種族活力。那裏的人吃飯幹活都像條漢子,雄心勃勃、無牽無掛、揮金如土、好勇鬥狠、敢於冒險、開放進取、脾氣暴躁——他們在中國文化的外衣下,保留著一個食蛇土著民族的傳統,且顯露出源自古代百越民族的混血特質。而在漢口南北的華中地區則居住著湖北人。他們工於心計、習慣罵罵咧咧、非油炸辣椒不食,且有一股死不認輸的蠻勁,故被其它省份的人謔稱為“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相比之下,同為楚國勇士後裔的湖南人,則以無湘不成軍的美名和堅韌不拔的特性而更為世人所稱道。

從骨子裏來說,北方人是征服者,而南方人則是做買賣的商人,且所有開國建業的綠林好漢無一來自江南,由此留下一個傳統:只有吃麵條的北方人才能坐龍椅,而吃大米的南方人則無此福分。事實上,除了唐朝和周朝的開國皇帝來自甘肅東北部(且因此而被懷疑有突厥血統)之外,其它幾個主要朝代的開國皇帝均來自於隴海鐵路附近面積不大的一片山區——範圍包括河南東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和安徽北部。漢高祖生於沛縣(即現在的徐州),西晉開國皇帝生於河南,宋太祖出自河北南部的涿郡,而明太祖朱元璋則出自安徽鳳陽。

及至現代,除了蔣介石是浙江人(其祖籍從未正式對外公開)外,大多數武將都來自河北、山東、安徽、河南這片以隴海路為中心的地區。山東出了吳佩孚、張宗昌、孫傳芳、盧永祥;河北出了齊燮元、李景琳、張之江、鹿鐘麟;河南出了袁世凱;安徽出了馮玉祥、段祺瑞。半個多世紀前,地處華中的湖南出了曾國藩,這件事從反面印證了上述定律,因為曾氏雖是一流的文人和武將,但由於其出生於江南,平素以稻米而非麵條為主食,所以註定最終只能是社稷之臣而非開國之君。之所以如此,是因爲要成為後者,一個人身上需要有北方人粗獷豪放的性情、一絲真實可愛的浪子氣質、混世魔王的天賦,以及在坐穩龍椅前對公平原則、知識學問,和儒家倫理的一概蔑視。

北方人粗獷豪放,南方人溫柔婉約,這種區別清晰地反映在兩者的語言、音樂和詩歌上。一邊是在梆子那鏗鏘有力、猶如金石之聲伴奏下的秦腔——其高亢激越仿佛瑞士山歌,令人聯想起山巔怒號的狂風、寬闊的牧場和大漠中的沙丘;另一邊則是懶散的蘇州評彈——這種唱腔聽來介乎於歎息和鼾聲之間,帶有濃重的喉鼻音,仿佛一個精疲力竭的哮喘病人,其歎息和呻吟已習慣性地變得抑揚頓挫且韻味十足。在語言方面,人們可以覺察到聲音渾厚、字正腔圓的北京普通話和蘇州女子的吳儂軟語之間的大相徑庭——前者的悅耳音效來自於其語音語調的交替變化,而後者則來自於圓唇元音和婉轉音調,其不用爆破音加強語氣,而是通過句尾被刻意拖長且精細微妙的音節。

有一段趣聞,說的是曾經有一位北方籍的上校軍官下場校閱一連蘇州士兵,當他發出簡短有力的口令“開步走!”後,士兵們竟然佇立不動。該連連長久居蘇州懂得其中原委,於是請求由他代為發令並獲批准。他沒有按常規使用清晰的“開步——走!”而是用地道蘇州腔婉轉地發出“開步——走——娘!”瞧!蘇州連果然應聲邁步向前。

南宋期間,一種富於情感、婉轉曲折、被稱為“詞”的抒情詩體異軍突起——其主題總無外乎深閨幽怨、紅燭垂淚、粉頰黛眉、絲幃珠簾、憑欄傷春、衣帶漸寬、斯人憔悴。當一個喜於這類多愁善感詩詞的人群,遇上一個只會寫風格簡樸、直接取自北地蒼涼景色、未經雕飾詩句的北方人群,前者為後者所征服當屬自然。

這樣由血脈迥然不同的南北方人彙聚而成的中華種族風情畫卷令人似乎隱隱悟出這樣一個歷經了兩千年叩頭文化和室內生活的民族,以及一個沒有流行體育運動的文明,是如何得以避免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及其它古老文明所遭遇的城鎮種族退化命運的。

譯者心得:

1、作者對中國的概念定義在中原+四夷的古代傳統觀念上有所擴展,包括了“滿洲”(東北),其背後的邏輯是各地區之間文化和語言的共通。有理由懷疑文章未提及包括西藏和新疆在内的西部邊陲地區並非無心之失,而其關於南北方的描述則似乎與學術界將中華文明表述為“三河文明”(黃河、長江、珠江)的説法暗合。

2、“吃面条的才能坐龙椅”这个定律或许已被打破,但其背后的逻辑仍然成立。

3、中國事實上是一個移民國家,只不過流動發生在内部,包括南北方之間、鄉村和城市之間、不同民族之間。這點和美國在某種程度上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由於近數十年來未發生大規模的戰亂和饑荒,類似歷史上經常發生的大規模人口遷徙沒有發生。本節結尾的假設是否仍然成立或值得商榷。

来源:草根练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