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朝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2 18:07 2

摘要:大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13000多名朝鲜士兵在主帅姜弘立的率领下,跟着86000多人的大明军队一起,前往讨伐业已立国(后金)四年之久的努尔哈赤。

大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13000多名朝鲜士兵在主帅姜弘立的率领下,跟着86000多人的大明军队一起,前往讨伐业已立国(后金)四年之久的努尔哈赤

对于此次出兵,朝鲜人心里却很不情愿。

对于明朝,朝鲜人怀着复杂的感恩心态。就在二十多年前的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8年)中,大明帝国力挽狂澜,耗时七年之久,终于协助朝鲜赶跑了丰臣秀吉指挥的日本侵略军。

在这场朝鲜人称为“壬辰倭乱”的战争中,如果没有宗主国大明帝国的出手力援,朝鲜几近亡国,所以,朝鲜举国上下都对大明怀着“感恩再造”的心态。

然而,朝鲜人心里也明白,近些年来异军突起的努尔哈赤,也是个狠角儿,绝对不是好对付的。尽管大明帝国多次催促朝鲜出兵相助,但朝鲜国王光海君几次都是推、拖、挡,在被逼得实在没法后,只得硬着头皮,派出了13000人的军队前往“助阵”。

俗话说,不怕狼对手,就怕猪队友。大明帝国自己的军队不耐打,朝鲜人也是心怀异志。早在军队出发前,光海君就偷偷授意朝军统帅姜弘立,让他跟努尔哈赤私下取得联系,说朝军只是“出而不战”,哥们别打我啊,要打去打明军。

▲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尸横遍野。

在这场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早已跟后金军队取得了“默契”的朝军,果然很快“崩溃瓦解”。

当时,明军也惨败溃散,不少明军将士在慌乱之中,纷纷逃入朝军阵中寻求庇护。

对此,朝军马上调转枪头,帮忙后金军队捕捉起明军,献给努尔哈赤邀功求和。

在这场突发的变故中,无数明军突然遭遇到了友军朝鲜的诱捕,明军的游击将军乔一崎,也在猝不及防中被朝军捆绑捕捉。当发现朝军竟然跟后金狼狈为奸后,乔一崎不甘受辱,先是试图自杀殉节,被阻止后,又趁机挣脱,最终跳下悬崖自尽殉国。

就在乔一崎自杀殉国的同时,朝鲜兵则开始协助后金军队大规模搜捕溃散的明军,然后送给后金军队进行血腥屠杀,“纵击尽之”

▲朝鲜军队在萨尔浒之战中,反水协助后金军队捕杀明军。

对于朝鲜军队立下的“奇功”,努尔哈赤非常满意,传令特别优待“投降”的朝鲜士兵,对他们“待以宾礼,五日小宴,十日大宴”。好吃好喝招待,搞得朝鲜士兵们非常开心。

就这样,朝鲜士兵踩踏着5万多明军盟友的尸体,走进了努尔哈赤设下的款待宴席。而就在二十多年前,明朝的士兵还曾经协助朝鲜,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长达七年的殊死战斗,最终协助朝鲜保住了他们的祖国。

当时,朝鲜李朝习惯的对外说法是,“天朝”(大明帝国)对他们有“再造”之恩。

至于怎么“感恩”,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是个好例子。

尽管在战场上坑杀盟友一点也不含糊,但唇亡齿寒的道理,朝鲜比谁都懂。

面对迅速崛起的后金,和自己的长期盟友大明帝国,朝鲜国王光海君奉行的是双边外交战略:即两边都讨好,两边都不得罪。

萨尔浒之战后,努尔哈赤加紧拉拢朝鲜,在给光海君的书信中写道:

“今国王(光海君)或意欲静坐两间看变,则在国王。不欲看变,立定一心,要与孤(努尔哈赤)断然同机,则我两国当写盟言之书,杀白马祭天,乌牛祭地,当天歃血,焚香盟誓,方为可信矣。”

对于光海君游移在后金和大明之间搞骑墙派,努尔哈赤看得非常清楚,因此极力提出要与光海君一起杀白马歃血为盟,共同抗击明朝。

但朝鲜人何等之精,对此予以委婉拒绝,只是跟努尔哈赤约定“通和息兵”,“各守封疆”。

▲朝鲜国王光海君,在明朝和后金两边骑墙游离。

另一方面,迫于努尔哈赤和后金咄咄逼人之势,为了加强自卫,朝鲜又允许大明派出将领毛文龙派兵驻扎朝鲜,以牵制、分散后金的兵力,借明国的势力来保护自己。

所以,当后金派出李永芳前往追击毛文龙的军队时,光海君获悉后立刻派人通知毛文龙,并劝说毛文龙移防到皮岛上出击后金军队。

对于努尔哈赤,朝鲜人则忽悠他们说,明国的军队一会躲在海里,一会又在陆地上出击,神出鬼没的,“尔虽欲捉,必无其道”,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啊。

不得不承认,在光海君统治朝鲜的15年间(1608-1623年),努尔哈赤和大明国,都被他的双边外交和平衡战略搞得团团转。以至于努尔哈赤一直认为,朝鲜是个好哥们,只是慑于大明国的势力没有办法,不敢跟他们公开撕破脸而已。

在后金和大明国面前,表现都很不错的朝鲜,保持着平安,跳着平衡舞。

但朝鲜王朝风云突变。

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朝鲜国内发生政变,光海君被迫下台,李倧上位,是为朝鲜李朝的第16位君主。

李倧成功夺权后,一改光海君的双边外交战略,改而重新倒向大明国,奉行亲明斥金外交。

应该说,在整个明朝时期,朝鲜李朝一直都奉大明为宗主国。深受儒家文明浸染的朝鲜,对明朝也有着思想上的亲近感。历时七年的万历朝鲜战争后,朝鲜李朝上上下下,都对大明帝国充满了由衷的感激。光海君主政15年中,包括在萨尔浒之战中对大明国的忘恩负义,也在朝鲜国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所以,在政变后上位的李倧,在公布光海君的罪状时,就公开指出朝军在萨尔浒之战中的忘恩负义,是“全师投虏,流丑四海”,“我国服事天朝(明朝)二百余载,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壬辰再造之惠(指万历朝鲜战争),万世不可忘也”。

这场政变之后,朝鲜在外交战略上,重新回归到了大明帝国的怀抱。

这种变化,虽然有着强烈的传统国策影响,但也与当时国际形势的转变,有着莫大的关系。

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努尔哈赤继续推进,又在1622年夺取了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北宁),以致熊廷弼被斩首传首九边。但随后,明朝派出了天启皇帝的老师、大学士孙承宗为辽东经略。孙承宗赴任后积极整军备战,并起用袁崇焕修筑宁远城,加强战备。见到明军步步为营、反击推进,努尔哈赤被迫再度采取了守势。

▲袁崇焕接连打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是见风使舵的朝鲜回归明朝的重要军事背景。

朝鲜重新倒向明朝的外交战略,本质上是看到明朝重新取得军事优势后的“见机行事”。在政治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押宝。在朝鲜人看来,投身疆域广大的大明帝国,似乎总是要比投身也被朝鲜人视为“蛮夷”的后金,感觉上要好很多。

1626年,农历正月,努尔哈赤领军强攻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城,不料惨败而归。几个月后,受伤的努尔哈赤不治身亡,皇太极随后即位。

为了击败明军,斩断明朝的助手、消灭自己的后方威胁,1627年1月,皇太极派出3万人的八旗兵进攻朝鲜,并一路大败各路朝军,最终迫使朝鲜与后金结成“兄弟之国”,并规定朝鲜每年必须向后金进贡。这场战争,在朝鲜国内被称为“丁卯虏乱”

成功击败朝鲜后,1627年5月,皇太极迫不及待地出兵攻打宁远,希望为父亲努尔哈赤报仇雪恨。然而,皇太极的后金军队,也是被袁崇焕打得鬼哭狼嚎,大败而归。

皇太极收敛了些,朝鲜人跟着大明国的心,也就更加“坚定”了。

皇太极很会搞事,在他的反间计下,1630年,袁崇焕被崇祯皇帝下令凌迟处死,一代名将自此陨落。大明帝国的东北边疆,陡然岌岌可危。

连年的战争,也给朝鲜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历经七年的“壬辰倭乱”后,朝鲜本来就已疲敝不堪、国力衰弱,而1627年后金的入侵和大肆掠夺,更使得朝鲜境内民不聊生。

在1627年的“丁卯虏乱”中,后金在朝鲜掳掠人口达60万人之多,这些被抓去的民众,绝大部分沦为后金的奴隶。后金在沈阳城外设立公开的奴隶交易市场,将被俘虏的数十万朝鲜民众公开拍卖,以致沈阳城外哭声震天、惨绝人寰。这些被俘虏的民众,男性许多在被阉割后充作农奴劳作致死,女性有的被卖到蒙古,有的被掠为家奴或妓 女。这些人除了极少数幸运儿被赎回,或是有幸逃回朝鲜外,绝大部分都终生为奴,客死他乡。

在皇太极看来,1627年“教训”朝鲜后,朝鲜人却一直还在与明朝“暗通款曲”。特别是在皇太极败给袁崇焕后,善于见风使舵的朝鲜人,对后金也越来越“无礼”了。

对此皇太极一直怀恨在心,他多番提出要求朝鲜增加进贡财物,也被朝鲜以国弱民贫、无法负担为由拒绝。

袁崇焕死后六年,1636年,已经消除强劲敌手的皇太极,在盛京正式称帝,并将后金国号改为“清”。始终意图消灭明朝的皇太极,最终决定再次出击“教训”朝鲜,以彻底斩断明朝在东北的助手和拥趸,迫使朝鲜为清朝所用。

▲皇太极两次出征,最终彻底征服朝鲜。

针对皇太极要求朝鲜断绝与明朝联系的最后通牒,此前一度首尾两端、暗通清朝的朝鲜,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传统国策,他们给皇太极的答复是:

“宁以国毙,不愿负明。”

1636年12月2日,皇太极率军再次出击朝鲜。在避开坚城、直逼要害的策略下,仅仅用12天时间,清军就闪电般地攻打到了朝鲜王都城下。

此时,千疮百孔的大明帝国,早已无力援助朝鲜,只能任其自生自灭。

1637年1月3日,在各路援军都被击败后,朝鲜国王李倧被迫向皇太极致书求和。在献给皇太极的国书中,李倧无奈表示:

“如蒙念丁卯(1627年和议)誓天之约,恤小邦(朝鲜)生灵之命,容令小邦改图自新,则小邦之洗心从事(清国),自今曰始矣。”

自此,在这场被朝鲜称为“丙子胡乱”、仅仅一个月的战争中,朝鲜被清军彻底击败,并被迫与明朝绝交,改而敬奉清朝为正朔和宗主国。朝鲜国王李倧还将两个儿子送入清朝作为人质。

尽管被清国军事高压征服,但是朝鲜李朝却一直对明朝保有着特殊的感情。

1637年被迫臣服满清后,朝鲜在对内的文书和实录中,仍然继续使用明朝年号。对此,在被迫投降议和时,朝鲜臣子郑蕴就向国王李倧提出:

“清人如果要索要明朝赐予的国印,殿下一定要据理力争说:自祖宗受用此印,今将三百年。此印还纳于明朝,不可纳清国。如果清人要求我们出兵攻打天朝(明朝),殿下一定要争论说:天朝对我们是父子之恩,你们清国也知道,怎么能教儿子去攻打父亲呢?这事关伦理纲纪,请殿下一定要据理力争,无得罪于天下后世,不胜幸甚。”

基于这种对明朝的特殊感情,和对清朝军事镇压的痛恨,朝鲜内心深处,总是怀着对明朝的恩情。

1640年,清国征发朝鲜的船只运送军粮攻打明国,朝鲜人林庆业受命“支援”,却故意拖延。中途遇到明国的汉船,林庆业要么“不放炮”,要么就是“虽放不伤人”,引得满清的官员十分不满。

在私下,朝鲜则仍然偷偷与明朝往来,并幻想着明朝能再度强大起来,将他们从满清的高压下解救出来——因为在经历萨尔浒之战的“忘恩负义”后,意识到唇亡齿寒的朝鲜人,面对残暴奴役他们的满清,才终于对比想起来了大明帝国的文明与开化。

在1642年一封谴责朝鲜国王的敕书中,满清对朝鲜“私通”明朝的行为予以了指责:

“数年以来,尔国与明朝往来贸易,私通不绝,王之诸臣何为知而不禁,王亦何为失于稽查?”

明朝灭亡前两年,就在1642年的松锦会战中,朝鲜被迫派出炮兵支援满清对明作战。朝鲜《李朝仁祖实录》记载说,面对朝鲜军队,明朝的汉兵“中炮者十居七八”。由于对明朝作战有功,朝鲜大将柳琳被皇太极专门颁发敕书嘉奖。

但这种被迫参战的矛盾状态,却使得朝鲜上下非常纠结。

1644年,明朝最终灭亡,随着满清入关后与南明的对峙,接替仁祖李倧即位的朝鲜国君孝宗,甚至希望南明能战胜满清。而朝鲜名臣宋时烈等人,更是提出了进攻满清的“北伐论”,认为朝鲜应该出兵帮忙南明灭清。

然而,一切都只能是梦了,处于满清与大明帝国夹缝斗争之中、努力挣扎求生的朝鲜,最终只能是保存自我、委曲求全。

因为连他们的宗主国都不复存在了,他们明白,小小的朝鲜,也终究难以抵挡满清的铁蹄。

在明朝灭亡后第十二年,清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朝鲜一位使臣出使满清,他记载说,到达吴三桂引满清入关的山海关时,有一天他吃过饭走在路上,有的行人看见他穿着朝鲜使臣的服装,就停下来看着他,“有感于汉朝衣冠,至有垂泪者”。

这位使臣在日记中写道:

“此必汉人,诚可惨怜。”

这种对大明帝国的怀念,深深刺痛了朝鲜使臣的心,他也深知,要在夹缝下生存,朝鲜人同样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

参考文献:

[韩] 黄普基:《明清朝鲜使者笔下的山海关》

刘吉国:《试析1616—1644年朝鲜对明、后金(清)的外交政策》

徐东日:《朝鲜朝燕行使臣笔下清朝中国形象的嬗变及其内因》

来源:最爱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