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生万物》原著作者赵德发:45年创作900万字,剧中多个角色都有原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17:39 1

摘要:自8月13日登陆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CCTV-8)以来,《生万物》收视率和讨论度居高不下,不仅创下CCTV-8年内收视新高,成为CCTV-8在2025年首部收视率破4的剧,也在爱奇艺站内成为2025年首部单日有效播放破亿的长剧,热度峰值历史总榜第二。同时在社

“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这个夏天,电视剧《生万物》火了。

自8月13日登陆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CCTV-8)以来,《生万物》收视率和讨论度居高不下,不仅创下CCTV-8年内收视新高,成为CCTV-8在2025年首部收视率破4的剧,也在爱奇艺站内成为2025年首部单日有效播放破亿的长剧,热度峰值历史总榜第二。同时在社交平台上热搜不断,掀起了全民追剧热潮。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山东籍作家赵德发的生活也被搅动了。《生万物》改编自他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以鲁南地区土地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以宁绣绣、封大脚、费左氏为代表的宁、封、费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兴衰史。

《生万物》原著作者赵德发接受海报新闻记者专访。

电视剧播出后,《缱绻与决绝》受到社会热捧,迅速登上了微信读书热搜榜的第一名,出版社加印4万册仍然供不应求。全国媒体蜂拥而至,古稀之年的赵德发,变得异常忙碌。此时,已经是赵德发走上创作之路的第45年,《缱绻与决绝》也已经出版了30年。

这部讲述鲁南地区农村大地变迁的乡土剧,是如何诞生的?和原著有哪些不同?近日,海报新闻对赵德发进行了专访。

33岁弃官从文,“今生要当作家”的念头决定了他的一生

赵德发的文学之路始于一场“迟到”的觉醒。

他从小生活在山东莒南的农村,教育经历简单得令人惊讶。“小学六年级没读完,学校停课了。两年后,邻村小学办了初中班,我去读书,却发现不正经上课,只念了4个月就自动辍学回家帮父亲挣工分去了。”赵德发说,30岁之前的他,其实没拿到过任何文凭。

15岁那年,赵德发当上了小学民办老师,他一边教学一边读书,拼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生怕耽误孩子们的学习。经过8年磨练,他在23岁那年考上了公办中学语文教师。由于时常接触文学刊物,赵德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渐渐萌生出“今生要当作家”的念头。

这个念头决定了他的一生。

两年之后,赵德发进入仕途,曾任公社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组织部副部长,但内心对文学的渴望让他无法安于现状。“尽管在机关工作很顺利,但我始终没有忘记那个念头。”

1988年,33岁的赵德发毅然放弃职务,通过成人高考进入山东大学作家班深造。尽管身边人大多反对,但他坚信,今生必须要走这条路。

赵德发生活照。

备考的那段时间,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县城旁边的山上读书,最终他以全班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进入山大作家班后,赵德发遭遇了创作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考验——接连被退稿。“入校之后,我想尽快证明自己是一块当作家的料,大量写稿、投稿,但多数都被退稿,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

这让赵德发一度非常苦闷、焦虑,经常一个人在学校周边散步,思考自己的抉择到底是否正确。不过,赵德发并没有打退堂鼓。在经历了痛苦的自我剖析后,他认为问题出在“自己基础太差,读书太少”。于是,他不再急着写稿,开始拼命读书,用书本滋养自己。

终于,在一年之后,他写出了自己认为“比较像样”的作品,短篇小说《通腿儿》在发表之后获得《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大家注意到了这篇作品,也知道了我。到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圆了我的作家梦。”十年磨一剑,彼时已是赵德发踏上文学创作之路的第十年。

两年准备、一年完稿,封大脚、费左氏等都有原型

从山大作家班毕业后,赵德发选择“土地”和“农民”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累计创作了上百万字的中短篇小说之后,赵德发意识到应该尝试长篇小说,以便更全面地展现对土地、农民的深刻情感。

恰好此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向赵德发邀约长篇小说。写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他回到故乡的土地上,找到了答案。

当他坐在老家的田埂上,望着眼前的土地,想到几千年来农民的命运随着这些土地而改变,想到老一辈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新一代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渐渐淡漠,甚至决绝地背离土地,走向城市。这一刻,他决定以土地和农民为主题。

鲜为人知的是,确定作品主题后,赵德发又花费了两年时间才真正动笔。两年中,他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包括国内外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中国近代史、当代史等,还研究了中外文学作品中关于农民与土地的描写,以学习前辈们的写作技巧。

8月13日,电视剧《生万物》开播。(图为官方宣传海报)

1995年,正月初一,吃完饺子,赵德发写下了“缱绻与决绝”五个大字,正式开始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小说描写了中国农村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变迁,以沂蒙山区天牛庙村为基点,通过四代人六十年的命运沉浮,贯穿了从土地革命到改革开放的百年历史。

小说中很多素材的来源,其实就是赵德发从小在农村的见闻。他自小在土地上长大,一直到30多岁才离开家乡,在他很小的时候,祖辈们就经常和他讲土地的故事。

“地是爹娘面,一天见三面……十年学个探花,十年学不精庄稼……田是根,地是本,打庄户的第一条就是要敬着地。”电视剧《生万物》中,林永健饰演的封二,去世前坐在院子里给封大脚和宁绣绣讲打庄户的“真经”的场景,让无数观众感动落泪。

这一场景,就曾真实发生在他们家族一位老爷爷的身上。“他是一个老庄户,庄稼活样样精通,大家都很佩服他。临去世的时候,他把儿孙叫到床前,给他们讲打庄户的注意事项,我们家族的年轻人都去听,他一直讲了三天,最后去世了。”

小说中的很多人物也都有真实原型。例如欧豪饰演的封大脚,其原型就是当地一位典型的庄稼汉。而秦海璐饰演的费左氏,也源于他家乡的真实故事。

在农村的成长和生活经历,让赵德发对于鲁南地区人物和生活细节的刻画非常娴熟,也让这部小说写得非常顺畅,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

从《缱绻与决绝》到《生万物》,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

《缱绻与决绝》在1996年出版之后,获得了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同时入围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先后有多家影视制作公司与赵德发联系,想要改编成影视作品,却囿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直到2022年秋天,一位长期关注该作品的影视策划人向制片人和爱奇艺推荐,最终促成了电视剧的投资与拍摄。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去年4月,《生万物》在山东沂南的沂蒙影视基地开拍。赵德发应剧组邀请,担任总策划之一,并对剧本改编提出意见。他还曾进组给导演组、美术组、道具组讲解鲁南民俗。

赵德发对《生万物》剧组的专业和用心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正式开拍前,剧组前后去往多地考察,最终选定临沂、日照作为主要取景地,为此还专门再建了“费家大院”,租下近百亩山地,种上各类庄稼,只为精准呈现土地上的生机与故事。开拍前的那个冬天,剧中饰演“绣绣”的杨幂还主动到赵德发的家乡体验生活,住在村里学农活、做家务。

电视剧《生万物》中,杨幂饰演宁绣绣。

电视剧《生万物》历时半年多完成拍摄,于今年8月开播。这期间,剧名从原著《缱绻与决绝》改为《生万物》,曾引发一些书迷的争议。

对此,赵德发认为,剧集主要取材于小说的前半部分,在这段故事里,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一代,农民对土地都表现出深厚的感情。因此,再用“决绝”就不太合适了。剧组便选用了小说题记中的一句“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里的“土生万物”,突出土地的生养功能,也暗含了传统文化当中“三生万物”的理念。

除此之外,赵德发告诉记者,电视剧相较于原著有几处较大的变动,包括绣绣的人设、大脚与绣绣感情线的铺垫等。“在小说当中,她进入了封家,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成为一个标准的农妇。但是,在电视剧中,她有文化有主见,在许多事情上甚至起到主导作用。我觉得这样的改编很好,让绣绣的形象更加突出,也成为一些年轻观众们的精神引领。”

同时,剧中还增加了一些新情节,比如封大脚领着抬绣绣的花轿绕村转了三圈,宣告他们是明媒正娶,以及宁学祥和绣绣和解,拿出地契分给农户,费文典在抗战中牺牲等。

对于这些改编,赵德发均表示非常认可。他认为电视剧的改编,成功地刻画了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此外,像试春气、打春牛、踅谷仓等场面,也很好地传递了农耕文化的延续。

改编自严肃文学作品的《生万物》,展现出了强大的票房号召力,成功打破年龄圈层,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自8月13日开播以来,热度持续攀升,平均收视率位列央视八套历史收视总榜第二位,创下了今年单日纪录,爱奇艺站内热度峰值平台历史第二。

赵德发直言,虽然在播出之前他就预料到这部剧会很精彩,但没想到会取得这么大的反响。剧集播出后,赵德发几乎是每集必追,多次流泪。“很惊喜、很震撼,我觉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可以说,我是流着泪看完的。”

赵德发曾在多个场合感叹,这部他在40岁时创作的作品,在他70岁的时候被改编成电视剧,还能取得这么高的收视率,他感到非常幸福。“看着我写的那些场景一幕一幕被直观地展现出来,看着我写的人物活生生地出现在荧屏上,那种感觉非常幸福。”

随着《生万物》的热播,原著作品也迎来了“第二春”。《缱绻与决绝》迅速登上了微信读书热搜榜的第一名,人民文学出版社紧急加印4万册纸质书,仍然供不应求。

赵德发曾说,读者和观众是共通的。除了《生万物》,赵德发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经山海》也曾被改编成电视剧《经山历海》,并在央视一套播出。他认为,文学和影视是双向赋能的,虽然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之后,扩大了受众面,让作品出圈。艺术形态的转化,让读者耳目一新。这都是好事,即使对原著有一些改变,那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作者也是受益的。”

不过,赵德发也表示,创作的时候要把小说当小说写,遵从文学创作规律,不能迎合影视,那会影响作品的品质。至于能不能被改编,要看作品的改编潜质,也要看缘分。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原著《缱绻与决绝》已经多次加印。

45年创作900万字,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

《缱绻与决绝》是赵德发长期深耕乡土题材的展现。近年来,他将笔触从“土地”延伸至“海洋”,并在今年发表了聚焦20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的渔业史与航运史的长篇小说《大海风》。

从《缱绻与决绝》到《大海风》,笔耕不辍45年,赵德发一共创作了大约900万字,10部长篇小说,5部长篇历史文学,还有大量的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等。

如今,除了作家之外,赵德发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去年,山东大学成立作家书院,致力于创意写作教学,赵德发被聘为特聘教授。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赵德发正在集中阅读创意写作方面的理论书籍,同时准备《小说创作》系列讲稿。

赵德发接受海报新闻记者专访。

《生万物》的热播,不仅是一部电视剧的胜利,更是一种深植于土地的文化力量的复苏。赵德发用他的笔,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人在大地上的挣扎、坚守与蜕变。那里有土地的低语、海洋的呼吸、农民的欢笑与泪水。

“自从我24岁有了那个念头,就一直没有动摇过。我今年70岁了,在创作道路上跋涉了45年,回头看看,我为我的选择感到庆幸,我拥有了一个文学人生。”从《缱绻与决绝》到《生万物》,赵德发的文学世界一直在生长,如万物生于土地,又回归土地。他用45年的创作人生证明,真正的好故事,永远生长在土地深处;真正的好文学,永远与人民的悲欢相通。

来源:江城高校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