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都在疯狂放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7 08:26 1

摘要:如今,银行的放贷热情简直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每天,来自不同银行的放贷电话和短信犹如雪花般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银行为了达成放贷指标而穷尽一切手段,而这一现象也集中反映了国家经济战略和货币政策的深度调整。

如今,银行的放贷热情简直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每天,来自不同银行的放贷电话和短信犹如雪花般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银行为了达成放贷指标而穷尽一切手段,而这一现象也集中反映了国家经济战略和货币政策的深度调整。

银行放贷的疯狂现状

相信不少人都曾接到过这样的电话:“您好,我是招商/平安/农业银行的小李,现为您准备了 30 万 - 100 万不等的贷款额度,您有需求吗?”

无论是招商、平安还是农业银行,各家银行的信贷员都在全力推销贷款业务。电话的频繁程度,甚至让一些人怀疑自己遭遇了诈骗,纷纷在网上发帖投诉。

除了电话营销,短信营销也是银行放贷的重要手段。令人称奇的是,各大银行发送的短信内容几乎如出一辙,仿佛提前对好了一样。例如,“助力经济恢复,我行再次将您额度提高至 498000 元,三年内随借随还……”这样的短信充斥着人们的手机屏幕。

银行的优惠活动也层出不穷,竞争激烈。如今,甚至出现了拉新裂变的“拼团”模式,想要享受更低利率,就得拉更多人一起拼团。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足够的人拼团,便转而到网络平台寻找合作伙伴。"三人成团享2.3%超低利率"的拼团贷款模式,正在社交平台病毒式传播。在杭州某程序员论坛,用户自发组建的"信用贷拼单群"已突破5万人规模。

在利率方面,四大商业银行的最低利率为 2.8%,大型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则降至 2.6%,一些小银行更是低至 2.5%。若拥有教师、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厂职工等职业光环,还能获得更低的贷款利率。

以前,贷款需要提供流水、工作证明等材料,但如今,只要你是活人,且账户没有正在逾期(即使过去逾期也没关系),银行就愿意借钱给你。某城商行甚至推出"白户专享贷",无需任何征信记录,凭身份证即可申请。银行为了放贷,已经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

银行疯狂放贷的背后原因

银行大规模放贷,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

1. 扩内需,提振消费的国家战略

特朗普上台后,外贸生意受冲击,银行对小工厂老板放贷风险意识增强。国家于是将发力点转向消费和扩大内需。2025年3月16日,国家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在外贸受阻时扩内需的决心,详细阐述了提振消费、增收、保障消费、稳楼市股市、提高财产性收入等内容,尤其强调要让所有人都参与消费。

当前社会面临一个尴尬局面:老年人有钱却不消费,年轻人有消费欲望却缺乏资金。以小米最新的车SU7Ultra为例,尽管价位高达五十多万,但依然是年轻人心中的梦想之车。既然年轻人不热衷于生娃买房,那么鼓励他们消费无疑是可行的途径。年轻人有时间、有欲望、有精力,缺的只是资金,而银行的放贷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

在国家发布提振内需的报告之前,金融监管总局已经提前行动,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的投放力度。这表明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全力配合国家的提振消费政策。因此,我们近期频繁看到银行疯狂放贷的现象,尤其是在汽车金融服务、家装、家电等消费重点领域,银行对放贷人的资质要求极低,审核更是秒通过。

2. 中国进入新一轮放水大周期

央行多次强调,2025年将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可能择机降息降准。一旦降准,银行将手握大量资金,这些资金的目的就是要流入市场。除了提振消费,这些资金还肩负着稳楼市股市、提高大家财产性收入的重任。

为了吸引更多人借钱,近两年无论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都在不断下降,从五点多降至如今的两点多。尽管如此,很多人由于遭遇失业裁员,依然不愿意借钱,认为利率下降也无济于事。大多数普通人抵抗经济下行预期不明的唯一办法就是把钱存在银行吃定期利息。如今,为了鼓励大家花钱和投资,定期利率已跌至1.6%。

疯狂背后的冷思考

1. 债务堰塞湖的隐忧

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居民部门杠杆率攀升至65.3%,较五年前提高22个百分点。某经济学家警告,当信贷扩张速度持续超过收入增长时,将形成"债务驱动型消费"的恶性循环。更值得警惕的是,消费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市、股市的现象有所抬头,可能引发监管套利风险。

2. 银行系统的囚徒困境

在某省银行业协会闭门会议上,多家银行负责人坦言陷入"不得不卷"的困局:率先提高利率可能丢失市场份额,放松风控虽能短期冲量但可能积聚风险。这种集体非理性正在扭曲市场机制,某股份制银行甚至出现"贷款返现"的恶性竞争,每万元贷款给予客户200元现金奖励。

3. 经济转型的试错成本

政策制定者面临两难选择:过度信贷刺激可能催生资产泡沫,但紧缩政策又可能导致消费失速。某智库建议建立"信贷冷静期"制度,对单笔10万元以上消费贷设置3天犹豫期。同时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避免居民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而过度依赖信贷消费。

写在最后

当银行客户经理的营销话术从"需要贷款吗"变成"您确定不需要贷款吗",这个时代的金融叙事已发生根本转变。在提振内需与防范风险的天平上,既需要理解"银行疯了"背后的经济逻辑,更要警惕集体非理性带来的长期代价。

信贷扩张就像冲浪,既要抓住浪潮的推力,又要时刻准备应对突如其来的暗涌。在这场全民参与的金融实验中,每个参与者都既是弄潮儿,也是风险承担者。

来源:财讯大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