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一到九月,家里总会出现一样奇怪的现象:孩子一说要开学,长辈就开始“旧病复发”了。不是腰酸背痛,就是胸闷头晕,医院排队的,门诊爆满的,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难道真的是换季惹的祸?还是身体在用疼痛说话?
每年一到九月,家里总会出现一样奇怪的现象:孩子一说要开学,长辈就开始“旧病复发”了。不是腰酸背痛,就是胸闷头晕,医院排队的,门诊爆满的,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难道真的是换季惹的祸?还是身体在用疼痛说话?
医生说得很直接:情绪才是这些疼痛的真正源头。别以为情绪只是心理的事,它会“穿上马甲”跑到身体上,搞得人以为是器质性疾病。特别是年龄大的人,越承担家庭责任,越容易被情绪“打个埋伏”。
有人可能会反驳:焦虑怎么会让人腰痛、头晕、心慌?这听着有点玄乎。可研究早就发现,情绪和疼痛本来就不是两条平行线,它们之间的关系,比想象中还要纠缠不清。特别是当人年纪越大,身体对情绪波动的“感应器”越敏感。
有位退休大爷,每年孙子要开学前几天,腰就开始隐隐作痛,还会头晕、恶心,去医院拍片子、验血,结果啥事没有。医生说这叫“躯体化”,就是心理压力变成了身体的不舒服。简单说,就是心里的事,身体替你扛了。
这不是个例。在临床上,很多中老年人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但一旦生活中有点“小风浪”,身体就会跟着出状况。像节后焦虑、家庭冲突、老伴生病这些事,都会让身体“亮红灯”,尤其是那些已经慢性病缠身的人。
更妙的是,这些情绪带来的不适,常常“游走型”——今天胳膊痛,明天胃不舒服,后天头晕眼花,跑了好几科都查不出病因。这种“满世界找病”的状态,正是焦虑障碍的典型表现,只不过大家不愿意接受“心理有问题”这个说法。
很多人从小就被灌输一个观念:难受就要找“病根儿”。可偏偏情绪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还不太好意思说出口。于是身体就成了“情绪出口机”,用疼痛、疲劳、失眠这些方式,提醒我们:你心里,可能憋坏了。
尤其是人在年纪大了以后,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会变弱。原本可以靠自己“调节过来”的情绪,现在就容易“卡住”,进而影响到身体的各种系统。比如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会让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时间久了,疼痛感就来了。
说白了,焦虑是一种“全身参与”的感受,不只是心理的波动。它会让身体进入“备战状态”,肾上腺素飙升,血压升高,甚至影响肠胃功能,睡眠质量也跟着崩盘。长期焦虑的人,特别容易出现慢性疼痛的问题。
有研究发现,超过60%的慢性疼痛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也就是说,那些反复腰痛、肩颈僵硬、头部闷胀的症状,很可能不是单纯的“骨头问题”,而是被情绪“催化”的结果。这和骨质疏松、关节退变是两回事。
有些人总觉得“心病不能当真病看”,以为忍一忍就过去了。结果忍着忍着,疼痛越来越严重,最后连日常生活都受影响。尤其是当情绪没有出口,身体就会替心理喊疼,而最容易“中招”的就是已有慢性病史的中老年人。
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这些本就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在焦虑状态下,控制效果也会变差。血糖忽高忽低、血压波动剧烈,很多时候不全是药的问题,而是情绪起伏干扰了身体的节律。这也是临床上经常被忽略的因素。
还有一种情况更“隐蔽”——情绪性疼痛放大。比如有个原本只是轻微肌肉拉伤的人,因为焦虑,疼痛感会被大脑放大十倍不止。大脑中的“疼痛调控区”会因为情绪失衡而失控,让原本不怎么疼的地方,变得“火烧火燎”。
这时候,再怎么贴膏药、吃止痛药,效果都有限。因为真正的问题在中枢神经,而不是骨头肌肉。说得直白点,止痛药治的是“结果”,情绪才是“根本”。不把情绪这根刺拔出来,疼痛就像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所以医生常说一句话:“疼痛不一定是病,但情绪肯定要管。”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大量临床观察的结果。特别是开学、节后、换季这些时间点,是典型的“情绪高峰期”,很多中老年人都会在这些时候出现莫名其妙的身体不适。
想缓解这种“身体喊冤”,首先得承认:情绪也是健康的一部分。别再觉得“心理问题”是无病呻吟,那些莫名其妙的疼、累、烦,很可能就是身体在替心理抗议。尤其是经历过家庭压力、照顾孙辈、退休失落感的人群,更要注意这点。
那怎么做呢?不是非得看心理医生才能解决。每天留点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就是晒晒太阳、听听歌、和朋友出去散步,都能让大脑释放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些“快乐激素”能自然缓解焦虑,让身体真正放松。
还有一点很关键:别把疼痛当敌人。有时候身体疼是因为它太努力了,在提醒人:该歇歇了。这个时候,硬扛、硬撑、不断看医生反而让自己更焦虑。真正有效的方式是:承认有焦虑,接纳它,然后慢慢调节它。
可以试试写日记,记录每天的情绪波动;也可以学点肌肉放松训练、呼吸冥想;或者多和朋友聊聊,不要一个人闷在情绪的井里下不来。情绪这东西,一旦说出来、写出来,它的力量就小一半。
中老年人最容易忽略的一点是:心理韧性其实比想象中还重要。身体老了不可怕,心态跟着老,那才是真的难受。保持一点好奇心、一点幽默感、甚至一点“无所谓”的态度,反而能让身体变得更轻松。
开学焦虑不只是孩子的事。很多人其实是在为孩子操心,为家庭担忧,为生活焦虑。但别忘了,照顾别人之前,也要先照顾好自己。别等到身体“罢工”了,才意识到情绪已经“透支到肉体”。
疼痛不全是病,情绪才是钥匙。别再一味找“病”,先问问自己:最近是不是太“累心”了?长辈们更要学会这点,身体和心理是一体的,调节好了心,大多数的痛,也就没那么痛了。
参考文献:
[1]李瑞,张琳.焦虑障碍与慢性疼痛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2,28(3):198-202.
[2]王芳,陈建国.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治策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5):965-968.
[3]宋佳,刘一鸣.情绪障碍与内科疾病的交叉机制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23,32(4):355-359.
来源:医佳医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