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网评:AI新规给技术套上“安全缰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07:07 2

摘要: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9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识办法”明确,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平台在服务提供者的内容上架或上线时要进行审核,核验生成合成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9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识办法”明确,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都要“亮明身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平台在服务提供者的内容上架或上线时要进行审核,核验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对未标识或疑似生成内容要添加风险提示,从而在传播端阻断虚假信息扩散。(9月1日央视网)

从现实需求来看,新规的出台恰逢其时。随着ChatGPT、文生图等AI工具的普及,技术滥用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有人利用AI生成虚假新闻误导舆论,有人伪造他人肖像用于诈骗,还有企业未经授权使用版权素材训练模型引发纠纷。此前,某AI绘画工具因生成内容涉及侵权被起诉,某社交平台出现AI伪造明星言论引发粉丝混战,这些案例暴露出AI发展中“重创新、轻规范”的短板。

新规将“真实性审核”“权益保护”等要求纳入强制审核范畴,正是要填补这一漏洞。它不是要限制AI发展,而是要通过明确规则,避免技术沦为伤害他人、扰乱秩序的工具。比如要求AI服务“标注生成内容来源”,既保护了原创者的权益,也让用户能清晰区分“AI生成”与“真实信息”,减少认知混淆。

网络图片

更深层来看,新规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安全可控”的AI发展生态。办法中“数据安全”条款尤为关键,要求训练数据不得包含个人敏感信息,且需符合知识产权规定。这一要求直指AI发展的核心痛点:此前部分企业为追求模型效果,大量抓取互联网数据却忽视版权与隐私,导致“数据掠夺式发展”。新规通过强制规范数据采集,倒逼企业建立合规的数据管理体系,这不仅能减少法律纠纷,更能推动行业从“粗放式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

从用户权益角度,新规也提供了切实的保护。办法明确“用户有权要求删除自身信息”“AI服务不得设置霸王条款”,这些条款让普通用户在与AI企业的博弈中拥有了更多话语权。此前,有用户发现自己的肖像被AI工具滥用,却因缺乏明确法规支持,维权过程困难重重;新规实施后,用户可依据“权益保护”条款直接要求企业停止侵权,监管部门也能依法介入。

这种“用户权益优先”的导向,让AI技术回归“服务于人”的本质——技术再先进,若不能保障普通用户的安全与尊严,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新规通过强制约束企业行为,让AI发展始终围绕“人”的需求展开,避免技术偏离人文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在“强制”之外也保留了灵活空间。办法明确“鼓励AI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创新应用”,并提出“建立容错机制”,对轻微违规行为给予整改机会。这种“严管与厚爱结合”的思路,体现了对技术规律的尊重。AI作为新兴技术,发展中难免出现探索性问题,若一味“一刀切”式禁止,可能扼杀创新活力;而新规通过“明确底线+保留空间”的设计,既划定了不可触碰的红线,也为企业创新留出了试错余地。例如,某AI医疗企业在研发辅助诊断工具时,因初期数据处理存在瑕疵,按新规要求限期整改后,最终推出了合规且实用的产品,这正是“规范引导创新”的生动体现。

对行业而言,新规的实施将加速“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此前,部分小型AI企业依赖“低成本、低合规”的模式生存,通过滥用数据、规避审核抢占市场;新规实施后,这些企业若不及时整改,将面临处罚甚至退出市场。而注重合规的企业,虽需投入成本完善体系,但能凭借“合规优势”赢得用户信任与政策支持。这种行业洗牌,最终将推动AI领域形成“规范创新、良性竞争”的格局,为技术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AI技术的发展没有终点,规范的探索也需持续跟进。9月1日的“强制执行”,只是AI治理的起点而非终点。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可能会出现新规未覆盖的新问题,这就需要监管部门、企业、用户共同参与,动态完善规则。比如,针对AI生成内容的“深度伪造”问题,可进一步细化识别标准;针对跨境AI服务,可加强国际协同治理。唯有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治理体系,才能让AI在规范的轨道上,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

总之,《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强制执行,是我国AI治理迈出的关键一步。它既回应了当下的现实风险,也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让创新有边界,让技术有温度,才能让AI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黄鹤权)

来源:宁夏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