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医小茵”出圈的台前幕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7 08:26 1

摘要:一顶蓝色军帽,穿着白大褂,背着医药箱,粉扑扑的小脸上笑容可掬……春分时节,可爱温暖的漫画形象“军医小茵”又出现在基层官兵视线中。这一次,“军医小茵”为官兵普及了常见口腔疾病及日常护理妙招。

空军军医大学学员扮成“军医小茵”漫画形象在医院为患者导诊。赵昱舜摄

更多信息请扫描二维码

一顶蓝色军帽,穿着白大褂,背着医药箱,粉扑扑的小脸上笑容可掬……春分时节,可爱温暖的漫画形象“军医小茵”又出现在基层官兵视线中。这一次,“军医小茵”为官兵普及了常见口腔疾病及日常护理妙招。

一年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军医小茵”都会通过科普漫画进行专业健康科普讲解。这种与基层官兵固定的见面方式,“军医小茵”已坚持了8年。

从“一炮走红”到“持续圈粉”,由空军军医大学师生共建的“军医小茵”医学科普工作室,以服务官兵的热情在小天地里展现大作为。

工作室设在该校基础医学院团委,主创成员蒲雪茵是一名95后助教,她带领一批00后学员,依托学校的专业医疗平台和专家教授资源,为部队官兵送上专业及时的科普漫画。

“放眼全军、面向基层,宣教科普训练伤、常见病防治,服务部队战斗力。”蒲雪茵说,2018年,当“军医小茵”科普漫画首次汇编成书时,工作室成员便将这句话作为奋斗目标。如今,从学员身边走来的“军医小茵”,已开设军事医学传播学课程,成为官兵喜爱、业内熟知的科普宣教品牌。

“医学服务+卡通形象”,催生科普漫画新效应

“我爱画画,哪怕是知道医学生要画器官解剖图时,我也特别开心……”“军医小茵”医学科普工作室主创成员蒲雪茵是空军军医大学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员。从小喜欢绘画的她,没事就爱画上两笔。

红橙黄绿蓝,心肝脾肺肾,蒲雪茵用水彩描绘军医日记故事。她把繁杂的系统解剖学图谱临摹成直观立体的图记。复杂的三叉神经解剖、肾小球病变的微观病理在水彩的描绘下增添了色彩美感,令人过目难忘……打开蒲雪茵上学时的教材,书页的边边角角画满了卡通版的人体组织、病灶结构图。

“不会画画的医学生不是好的医学生。”蒲雪茵翻开一张“颅(部分)解剖结构图”,图谱中的神经解剖结构复杂而精妙,如蛛丝般细小的神经附着在肌肉和血管上……

“没有办法仅仅靠语言说清楚每一根血管的位置与走向、每一根神经的分支与终末。”当文字作用有限,又必须把每一种典型解剖结构都记得滚瓜烂熟时,画图成为蒲雪茵和战友们重要的学习方式。

儿时的爱好,如今得到充分释放。蒲雪茵铆足了劲,画得越来越流畅,知识点也记得更牢固。她还加入团委干起宣传工作,画展板、绘板报,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2017年,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该校宣传部门专门深入学员队召开选题策划会。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头脑风暴中,蒲雪茵突然灵光一闪:“能不能用漫画的形式,画点我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没想到,这个提议很快通过。在随后的寒假中,蒲雪茵和7名战友一起,以“春节饮食”为主题绘制漫画,提醒官兵谨防暴饮暴食、鱼刺扎伤、胃肠炎等问题。

临投稿前,漫画中的“主人公”还没起名,战友们便七嘴八舌地开始商量,一致认为蒲雪茵画得最多,干脆起名叫“军医小茵”。

就这样,“军医小茵”的第一幅漫画《军营春节——餐桌上的常见病》诞生,并顺利被媒体采用。

初次尝试成功后,蒲雪茵开始寻找新的选题。一次,战友们进行400米障碍训练,有过基层部队经历的战友张灿,说了句玩笑话:“宁跑5000米,不跑400米障碍。”

好奇的蒲雪茵详细了解后,才知道400米障碍训练难度大,容易出现训练伤。于是,“军医小茵”团队成员决定专门为基层官兵解析400米障碍训练伤的种类。他们查文献、写文案,并专门让战友担任“动作演员”,拍摄记录各类受伤场景,再绘制成漫画。最后,他们邀请该校第一附属医院的冯亚非医生担任指导老师,录制讲解视频。

在新一期“军医小茵”漫画中,“动作演员”跳深坑、翻矮墙、爬高板、过低桩网,搭配上“小茵”和骨科专家的专业解析,既有趣味又有知识。一经推出,收获不少基层官兵的点赞。

“医学服务+卡通形象”,催生科普漫画新效应。“军医小茵”团队成员的创作热情被点燃了。

“当时只是感觉自己学的知识比较实用,想画成漫画分享给大家。后来才知道这样做的科普力量有多大。”2018年,蒲雪茵参加该校医学解剖学绘画大赛,当时负责赛事的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教授王亚云惊喜地肯定了漫画的科普意义。

那天,被这群年轻学生创作热情感染的王亚云,兴奋地找来该校史俊南、张立藩等知名教授的珍贵绘图笔记资料,一张一张地给蒲雪茵讲起老教授刻苦求学的故事。

透过泛黄的纸页上细致认真的笔触,蒲雪茵感受到老一辈军事医学科研工作者严谨治学的精神,她和战友们打定主意要把科普漫画坚持做下去。从2017年至2024年,“军医小茵”医学科普工作室连续刊稿130多期,累计画稿近5000张,医学专业知识与漫画的有机结合,受到广大官兵喜爱。

“军医小茵”能火起来,关键在于一直面向官兵

什么样的军医才算称职?敢上战场、敢出急难险重任务、始终把官兵放在第一位。“军医什么样,‘小茵’就应是什么样。”蒲雪茵和战友们的创作初衷很明确。

河南暴雨、甘肃积石山地震等时刻,救援官兵冲在一线。身处学校的“军医小茵”医学科普工作室成员紧急制作灾害医疗科普漫画,帮助官兵掌握应对洪涝地震灾害中潜在疾病与危险的知识。溺水后的自救与互救、传染病的预防、足癣与皮炎的处置、灾后心理疏导……抢险救灾期间,针对这些官兵可能面临的健康问题与急需的医学知识,“军医小茵”团队成员紧锣密鼓地创作科普漫画。

“‘军医小茵’能火起来,关键在于一直面向官兵,且能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优质内容。”许多教员帮助“军医小茵”团队成员分析发现:科普文章很多、漫画很多,但长期坚持的专业医学科普漫画比较少。面向官兵的军事医学科普漫画,“军医小茵”可谓走在了前列。

如今,“军医小茵”总会定期和官兵见面。早春时节教授缓解过敏性鼻炎、大暑节气如何避免热射病、秋天来了有慢性咳嗽防治小贴士、下雪了有皮肤冻伤防治手册……“军医小茵”的选题策划总能做到官兵心坎上。

受欢迎的背后,是“军医小茵”的用心。团队成员经常主动和在基层部队当军医的战友联系收集选题:在新疆驻守的军医陈成反映需要皮炎防治科普,军医王凯说冬季内蒙古边防官兵非常容易发生皮肤冻伤,军医孙子健提出岭南地区官兵需要蛇虫咬伤的虫媒病防治科普资料……官兵有需求,“军医小茵”总是第一时间响应。

“‘军医小茵’温暖可爱的外表下,包裹着严谨科学的内核。”毕业留校任教后,作为主创成员,蒲雪茵也摸索出“军医小茵”清晰的发展定位,“我们一直在用通俗易懂的漫画表现形式,传播严谨科学的医学知识。”

在为漫画撰写文字说明时,“军医小茵”团队成员都要查阅大量最新的临床教材等资料,同时请专家教授指导把关。“医学科普是良心活,出一点点错都是对官兵健康的不负责。”蒲雪茵说。

在漫画创作上,“坚持原创、拒绝‘拿来’”是“军医小茵”团队成员始终坚持的原则。以科普体检中常见的肺结节为例,他们会先集体讨论漫画插图分镜设计再动笔描绘,从疾病症状呈现到典型病变、从检查结果到治疗预防,每一幅插图都多次经历线稿设计、勾勒、上色的步骤,经过反复打磨修改才最终呈现于读者眼前。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手绘还是电脑绘图,学员们的医学绘图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

此外,文字解说与漫画还需有机结合,让专业的文字变得简单明了,让简单的图片富有逻辑。为了做到这些,他们常常一遍又一遍地打磨。

因为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军医小茵”的系列漫画,成为深受基层官兵信赖的科普品牌。经常有学校的专家教授从基层调研、巡诊回来,都会告诉蒲雪茵:“又在基层部队看见‘军医小茵’被做成科普展板、科普手册了。”

目前,“军医小茵”发布的医学科普内容,已分别汇编出版《部队官兵防病知识12讲》《部队官兵防病知识120问》,送到多个基层单位官兵手中。

让日渐壮大的“军医小茵”队伍给基层官兵送去更好服务

漫画中,“军医小茵”科普的疾病体系越来越完善;漫画外,“军医小茵”的品牌建设也越来越成熟。

2019年,蒲雪茵开始在该校教学实验中心担任教员,随后在科室领导支持下,“军医小茵”长出新的枝丫:军事医学传播学课程应运而生。

“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是从初阶到高阶分布的6种认知层次。”一次,蒲雪茵汇报“军医小茵”医学科普工作室的实践与思考,她举例说明“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作为准军医的学员们进行医学科普创作,挑战的正是“创造”这一高阶的认知目标,说明医学科普创作非常有助于学员自身学习成长。

在军事医学传播学课堂上,授课教员带领学员通过创作科普漫画的形式掌握科普技能。

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大三学员唐硕,对自己上的第一堂军事医学传播学课程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教员让他通读了一篇有关某病毒的专业文献后,询问道:“如果用漫画科普文献内容,你想画些什么?”

“那堂课程体验,就像突然拿到一块画布,可以尽情描绘。停下画笔的那一刻,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完成了选题设计、文献学习、专业预习等内容。”唐硕说。

去年7月,唐硕与赵昱舜、贾鸿熠等3人组队创作《春风和煦,“胃”你而来》科普漫画,巧妙解析了胃溃疡致病和治疗的来龙去脉,获得第二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人体机能与生命健康”科普作品金奖。

学员赵昱舜虽然没有选修军事医学传播学课程,但作为“军医小茵”医学科普工作室成员之一,他在绘制医学科普漫画的过程中拓宽了知识面,也提高了学习能力。

该校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医生张志明坚持10年用画图的形式,在手术前给病人讲解病情与方案。在“军医小茵”举办的医学绘图艺术沙龙中,张志明医生是常客。

“科普漫画是以官兵为主要受众的传播方式。”通过张医生的事例,让很多学员明白科普漫画的作用不只是“治未病”,更能在给官兵治疗疾病时,实实在在地促进医患沟通。

最近,“军医小茵”医学科普工作室成员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下一步动作。他们思考着如何打造集“科普课程、科普品牌、科普基地”三位一体的军事医学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帮助军医学员掌握更多科普技能,让日渐壮大的“军医小茵”队伍给基层官兵带去更好服务。

军营科普呼唤更多创新表达

■乔 帅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应当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中国空间站开设的“天宫课堂”,航天员当起“太空教师”;珠海航展掀起“打卡热”,各类军事高科技吸睛夺目……今天,科普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2002年,我国颁布实施世界首部科普法。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科普法开始施行。做好科普工作的意义在哪里?诞生于军校学员群体的“军医小茵”医学科普工作室,用一幅幅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科普漫画提供了答案:想官兵所想、讲官兵所需,在完成高质量科普供给的过程中,实现官兵健康与人才培养的双赢。

做好科普,需要找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动态平衡点。基层官兵常面临特殊作业环境与高强度训练,传统保健教育存在专业术语晦涩、传播形式单一等问题。“军医小茵”医学科普工作室背靠院校学术资源,在官兵眼中“信得过”“靠得住”。在表达形式上,“军医小茵”从医学生的手绘笔记得到启发,将复杂医学知识绘制成生动有趣的漫画,降低认知难度。“军医小茵”的成功实践证明,实现“硬”内容的“软”表达,有助于提高科普内容的传播价值和科普价值。

做好科普,需要想官兵所想、讲官兵所需。“军医小茵”能持续多年推出,源于已和官兵建立起深厚的信赖关系——不仅能听得懂,还能用起来。高原病防治、训练伤自救……“军医小茵”每期推出的内容都以基层官兵所需为中心,着眼于他们的兴趣点、关注点,尊重他们的认知习惯。通过一次次“因人而异”的科普内容,让官兵感受到关心关爱,从而建立信任、实现传播。

做好科普,需要培养官兵欢迎的好军医。“军医小茵”打通了军队院校与基层部队的知识传递通道——专业医疗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直达一线,而官兵的反馈又反哺教学科研,形成良性循环。对青年学员而言,科普创作是淬炼岗位任职能力的实践熔炉,同时强化了军医的身份认同。

科普事业的发展,与时代共进。科普不仅要向官兵宣传科学知识与成果,更要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内涵。做好科普工作,有助于官兵培养科学兴趣、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从而在全军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来源:中国军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