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很多人总怀念80年代?看完这24张老照片,一下子明白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12:01 1

摘要:谁的记忆里,没有一个80年代?有的人一闭眼,就是老城的热闹大街,有的人皱着眉头,想起小时候书包里的暑假作业。可你问十个人“80年代到底是啥样?”十个人能说出十一种答案。有人叹一句,岁月静好,朴素温情;也有人撇嘴,“乱糟糟的,穷、苦,满大街理想,满屋子的迷茫。”

逐渐远去的80年代

谁的记忆里,没有一个80年代?有的人一闭眼,就是老城的热闹大街,有的人皱着眉头,想起小时候书包里的暑假作业。可你问十个人“80年代到底是啥样?”十个人能说出十一种答案。有人叹一句,岁月静好,朴素温情;也有人撇嘴,“乱糟糟的,穷、苦,满大街理想,满屋子的迷茫。”到底真相是什么?这事儿搞不好,还真得听听故事。

要说起80年代的中国,你别光想报纸头版上的横幅照片,那太正经了。其实翻开那些泛黄的老相片,人生味儿可浓了——有的是一家三口笑得合不拢嘴,有的天气晴朗,小孩在大象滑梯肚子里呼啦钻出来,裤腿上沾着草籽,全没心事。

79岁的孙姨总说,80年代是真热闹。她那会儿在郑州住老胡同,孩子还小、自己下岗不多时,没啥闲钱,跟丈夫一年到头都没怎么上路过——可偏偏到了1983年,挤在人潮里去河南少林寺,满山的小贩,小摊头上的油条都比平时贵五分。谁说那年代没人出去旅游?你还别说,少林寺被82版电影给点燃了,大巴车一辆接一辆,远处的农田就能听见游客提笼带口地喊孩子。我隔壁小胖哭着闹着要买和尚贴纸,最后花两毛,家里贴到春暖才舍得撕下。

热闹的不止景点。谁记得1986年洛阳那个普通小巷?清晨的阳光照进来,灶台高高热气,街口吆喝卖烧饼的,还有一桌子人用小马扎围着,三两口白粥,搁几根咸菜。老王揣着公文包要赶早班车,从桌边匆匆钻过去,和摊主点头算是打招呼。生活水平吧,大家都半斤八两,谁比谁多几样好东西?没有快餐店,只有巷口吃早餐的爷们儿和穿着旧棉袄的小丫头。

要再拉远点看,大象滑梯其实没那么稀罕。1987年郑州公园里,十个娃有七个围着那个滑梯疯跑。那滑梯就是孩子们的“山”,钻进钻出,手心磨破都顾不上疼。家里大人坐长椅唠闲嗑,谁也没了底气管他们。玩累了歇会,比起现在手机一刷一天,那种忙里偷闲的快乐,一下子透进骨头里。

有人还记得西安初春的街头?1982年的过年,人挤人,街道上喇叭响起流行老歌——咱那会儿没啥轿车,地上全是自行车,车把挂着小布包。女人们笑着聊新工作,孩子们手里攥着刚买的冰棍。哦,说起冰棍,那东西可珍贵了。87年北京的大娘,在报亭前用厚棉被捂住的木箱里卖雪糕,没冰柜,门口排队的孩子眼巴巴等,咬一口——草莓味的、奶油味的,整个灵魂都“凉快”下来。现在想想那种高兴,恐怕比微信红包还美。

夏天去了南京玄武湖,那可是女孩子们的小天堂。1985年,有一群少女穿着最美的泡泡裙在泛舟,迎面吹来的风,头发都被打乱了。她们那时候的笑容,非常实在。有人刚买了傻瓜相机,拿着试来试去,怎么摆都觉得姿势别扭。那时候的照片,洗出来总要压在玻璃板下头好几年,谁路过书桌都要多看两眼。

再看一看江西景德镇的夜色。天快黑的时候,街头的牌子上写着“便民昼夜小吃部”,门口蹲着孩子和老板娘,锅碗瓢盆响成一片,那就是最平常的晚餐。有一家三口在那里吃元子汤,隔壁人家炒了个青菜,咸菜泡饭吃得香。你问他们生活好不好?不富裕,可一家子围着饭桌,外头再“躁动”,心里也算踏实。

要说北京姑娘,大家脑子里都会闪现那种头上缠纱巾、骑自行车的年轻女郎。1984年春天,北京风那么大,土都拍不到地上,你看看街道尽头,一串红纱巾在阳光下晃来晃去.那纱巾既拦风又漂亮,姑娘小伙谁不多看几眼?

而能去青岛看大海的,真不算寻常人家。1985年海滩上,外地来的小情侣坐在沙滩,旁边孩子蹲着捡贝壳。旅游不再是“干部专利”,普通人家咬牙攒半年钱也能去一回海边。“那趟旅途回来,浑身都被咸风吹过。”那时的幸福很简单。

家里的记忆也不全是苦。有孩子暑假趴在凳子上写作业,屋里没空调,风扇呼啦啦震天响。写字的汗水滴到本子里,过两天都能闻出一股酸味儿。没人监督,家长推门进来说一声:“太阳落山前写完!”一瞪眼,就赶紧加速。孩子们互相比较,谁先写完就能下楼踢毽子。

至于电视机,1987年的成都工厂宿舍,哪家有一台14寸黑白电视机,那都是街坊邻里的稀罕物。傍晚全院的人围坐一屋,电视里播《西游记》,一集没看明白也舍不得挪窝。那时,没人知道以后会有网络,短剧、直播、抖音神马的。可谁在乎呢?一台黑白电视,把街坊孩子们的眼睛都点亮了。

岁月的慢,也写在交通工具上。1985年绿皮火车呼哧呼哧地从北京驶向银川,车站上挤满赶路的人。那会儿上火车是大事,铁路工人的蓝帽子分外精神。家里会提前给你蒸好馒头,塞一兜咸菜,开水瓶也得带着,“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不是说说而已。

说回女孩子们爱美,1980年上海理发店,不少姑娘愿意被一圈电线包围着,听着嗞嗞声忍耐卷发的烫。烫完头发对着镜子乐半天,那种小满足,足够回味一年。

还有大人孩子都迷恋的小人书。西安树林里那会儿,有个摊贩扛着一摞连环画,老少三五毛钱能坐下啃一天,什么三国、水浒的故事都从那儿知道的。书不多,可每一本都要反反复复翻,看完了还念念不忘。

孩子们不是都干坐着。有男孩最喜欢的游戏,就是街头的打靶。1981年的武汉巷子,摆摊的老大娘旁边写着“锻炼射击”,孩子一毛钱买几颗子弹,坐在地上慢条斯理地瞄,谁要是打中了,能自豪一整天。

喝的吃的,家里的饭桌也有讲究。杭州中东河边,孩子端着碗坐门口,锅里冒着热气,隔壁阿姨路过还要搭句话。三五口人,一碗青菜豆腐汤,咸菜,也能吃出滋味。

还有那些上学的日子。广州农村小学校里,几十个人挤一间教室,一条长凳,同桌间的战斗从背书到抢铅笔头。老师要是投个粉笔头,脑门上一块白就笑弯了一排人。没有手机,也不晓得“内卷”,一天上完学,天都快黑了。

崂山道士,真修行的模样。山风摇着他蓝袍子,小胡须飘着,站在殿门口望天。那会儿道士像书里走出来,把城市里孩子都看傻。

再说回头,是不是每个人心里都还藏着自己的80年代?翻出那一堆老照片,一不小心就掉进回忆里。日子远了,味道还在,不是多好,也不是多坏,就是那么一段绕不过去的青春。你说你想回去吗?那要看是带着回忆,还是重新“从头再来”。有的人说,“我宁愿怀念,不想重来。”你呢?你的80年代,是什么颜色的?

来源:智慧雪梨kh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