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倾听法院青年一代最真实的声音,记录他们在法治道路上砥砺前行的足迹,今天,昆区人民法院推出“法院青年说”栏目。这里是入额满一年的青年法官畅谈心声的舞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他们的故事里,有成长的阵痛,有收获的喜悦,更有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与深刻理解。这里,也是
为倾听法院青年一代最真实的声音,记录他们在法治道路上砥砺前行的足迹,今天,昆区人民法院推出“法院青年说”栏目。这里是入额满一年的青年法官畅谈心声的舞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他们的故事里,有成长的阵痛,有收获的喜悦,更有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与深刻理解。这里,也是新入额法官郑重表态、扬帆起航的起点。怀揣着对法治的信仰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在这里发出铿锵的誓言,表达扎根审判事业的坚定决心。让我们共同关注,聆听他们的心声,见证他们的成长,感受那份属于法院青年的赤诚与荣光!
立案庭 员额法官 张小丰
站在法官入额宣誓的讲台上,法徽在胸前闪耀,誓词在法庭回响。回首十年历程,三千六百多个日夜的求索与坚持,仿佛一场与法学的漫长对话,一次与正义的深度约定。这十年,我用四年打下法学根基,两年深化理论素养,四年近距离观察司法运行,最终走向独立裁判的法官席位。此刻浮现在心中的,不仅是欣慰,更多的是对法律职业的敬畏与对未来的责任。
一、四年本科:奠定法治信仰的基石
法学院的青葱岁月,是我与法学的“初恋时光”。在宪法的庄严、刑法的严谨、民法的细腻中,我初次领略法律体系的博大精深。记得刑法老师在第一堂课上说:“法律人不仅要掌握条文,更要理解条文背后的价值选择。”这句话成为我十年法途的灯塔。模拟法庭上的激烈辩论、图书馆里的深夜苦读、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逐渐塑造了我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法治信仰。我明白了法律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是公平正义的艺术。
二、两年硕士:深化专业认知的蜕变
研究生阶段是我法学思维的“熔炼期”。在本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我专注于法律实务研究,在具体规则之上,培养更深厚的法理素养和更宏大的法治视野。参与导师的实证研究项目,让我看到纸面上的法律与行动中的法律之间的差距;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过程,训练了我发现真问题、解决复杂法律问题的能力。这段时间,我逐渐从法律知识的学习者转变为法律问题的研究者,学会了在原则与例外、规则与裁量之间寻找平衡点。
三、四年助理:司法实践的沉浸体验
担任法官助理的四年,是我职业成长的关键阶段。在审判一线,我亲眼目睹了法律如何具体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一个判决可能挽救一个企业,也可能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整理卷宗、查阅案例、撰写报告、草拟文书、参与合议,这些实务工作让我理解了司法裁判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我看到了优秀法官如何运用智慧调和法理情,也看到了司法系统内部的运作机制与改革挑战。这段经历磨平了我的书生气,增添了对现实的洞察力,让我明白裁判不仅是逻辑推演,更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与回应。
四、入额法官:责任与使命的新起点
当我终于通过入额考试,获得独立审判资格时,兴奋之余更多的是战战兢兢。手持法槌,意味着我将直接承担起定分止争、守护正义的责任。我深刻意识到,法官的权威不仅来自法槌,更来自每一次庭审的充分准备、每一份文书的严谨说理、对每一位当事人的平等尊重。法官不仅是法律适用者,更是法治精神的传播者和社会治理的参与者。每一个案件都关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每一份判决都影响着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感知。这种重量,是法条书中无法体会的,唯有亲历才能懂得。
这十年,我从法条的记忆者,成长为法治的践行者;从理论的追随者,转型为实践的思考者。法学不仅是门专业知识,更是一套价值体系;法律职业不仅是份工作,更是种生活方式;法官不仅是种身份,更是种生命状态。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每一起案件,以敬畏之心运用审判权力,以专业精神贡献法治建设。
站在第十年的门槛回望,那些挑灯夜读的晚上、那些被当事人误解的委屈、那些改写到凌晨的判决书,都熔铸成今日的从容与笃定。而这十年之约,只是开始而非终点——我与法学的对话,将伴随整个职业生涯,直至永远。
来源:昆都仑区人民法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