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时节,走进华亭市东华镇裕光村,暖阳洒在整洁的村道上,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飘着炊烟,文化广场上村民正晒着秋收的杂粮,“红马甲”志愿者忙着清扫街角落叶,目之所及,产业兴旺有活力,村容整洁有颜值,乡风文明有温度,一幅“和美乡村”的生动画卷在山间铺展。
初秋时节,走进华亭市东华镇裕光村,暖阳洒在整洁的村道上,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飘着炊烟,文化广场上村民正晒着秋收的杂粮,“红马甲”志愿者忙着清扫街角落叶,目之所及,产业兴旺有活力,村容整洁有颜值,乡风文明有温度,一幅“和美乡村”的生动画卷在山间铺展。
环境“美颜”:从“脏乱差”到“洁净美”
“以前村里路是土的,下雨一脚泥;垃圾随手扔,夏天苍蝇飞。现在你看,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家家户户门口种花,来旅游的人都说咱村比城里小区还干净!”站在自家“美丽庭院”的花墙边,村民莫建宏笑着细数变化。
如今的裕光村,主干道上总有“红马甲”的身影,公益性岗位人员手持扫帚、铁锹,定期清扫生活垃圾、枯草树叶,让村道始终保持干净整洁。这是村里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缩影:通过“网格化管理+群众参与”模式,全村划分 8个环境责任区,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洁净美”,“示范村”的牌子越擦越亮。
“环境好了,心情顺了,来村里的游客也多了。”村党支部书记吴小平说,村民们从环境改善中尝到甜头,参与整治的积极性更高了,“现在不用催,大家都会主动清扫门前屋后,爱护环境成了习惯。”
产业“造血”:农文旅融合铺就致富路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裕光村锚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向,秉持“以文促旅、以旅兴农、以产惠民”理念,蹚出了一条“旅游+休闲+民宿+农家乐”的特色致富路。
在村头的“山居小院”民宿区,灰瓦土墙的传统民居配上现代软装,吸引着周边游客前来体验;4间农家乐里,洋芋搅团、炖土鸡等农家菜香气扑鼻,特色农产品小摊点前摆满了核桃、花椒、手工刺绣等特产。不止于此,村里还深挖资源发展多元业态:依托梯田风光打造农耕体验区,让游客体验播种、采摘乐趣;依托群众养殖传统,建成人畜分离肉牛养殖小区,让畜牧产业成为增收“稳定器”。“目前全村发展农家乐6户、小摊点20多家,预计年底村集体收入达10万元,户均年增收 2000元,真正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吴小平介绍道。
乡风“铸魂”:三治融合涵养文明气
和美乡村,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裕光村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着力夯实“软实力”,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
村里修订完善了涵盖环境卫生、邻里相处、红白喜事等内容的村规民约,通过“村民议事会”“庭院协商”等机制听民意、解民忧;推广“红黑榜”“积分超市”等做法,将环境整治、孝老爱亲、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管理,村民凭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正向激励让文明行为蔚然成风;邀请司法所、派出所开展普法宣传,建设“法治小院”,让法治观念融入日常。
“现在村里吵架拌嘴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铺张浪费的少了,勤俭节约的多了。”村民李巧玲说,每逢节日,村里还会举办文艺汇演、道德模范评选,大家比着学雷锋、争先进,村里的风气越来越正。
从“边、远、穷”到“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裕光村以环境整治擦亮底色,以产业融合激活动能,以文明乡风凝聚人心,在和美乡村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乡村既有“看得到的美丽”,更有“摸得着的幸福”。(金照宜 李潇)
来源:华亭发布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