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35岁依然坚守在赛场、几乎处于半退役状态的老将,一边是年仅18岁、初出茅庐的新生代球员。原本该是新老传承的一段佳话,却因为比赛中一些“不对劲”的细节,让整件事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回家。”
短短两个字,敲出来的是许昕那一刻难以言说的复杂心情。
一边是35岁依然坚守在赛场、几乎处于半退役状态的老将,一边是年仅18岁、初出茅庐的新生代球员。原本该是新老传承的一段佳话,却因为比赛中一些“不对劲”的细节,让整件事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赛场上,他因模仿对手发球被裁判警告;赛后采访中,言语间也透着一股不服。一时间,许昕和他所在的上海队被贴上了“输不起”的标签。爆冷输球还不到二十四小时,很多人担心的事情,到底还是发生了。
但真相,真的就如表面所见那样吗?
也许直到这时候,很多人才真正听懂了当初樊振东说的那句话——关于赛场,也关乎赛场之外的那些事。
一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失利,发生在乒超联赛第三阶段第三个比赛日。虽然这一阶段樊振东并未出战,但有许昕坐镇,上海队原本依然被普遍看好。
更何况,他们这一轮的对手在前几场比赛中还未尝胜绩,双方实力差距可谓肉眼可见。
首盘双打,许昕与周恺搭档出战。双打项目,向来被球迷戏称为“人民艺术家”的许昕的舒适区。
早些年国际赛场上,不论是与马龙、张继科,还是后来和樊振东配合,他都拿下过世乒赛男双金牌。如今在乒超的赛场上,他和周恺作为固定搭档,已经在全锦赛和联赛中多次取胜。
这一场,他们依然稳定输出,3:0 轻松拿下第一盘。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第二盘单打,被寄予厚望、曾经爆冷击败过林诗栋的赵子豪,却惨遭“零封”——战胜他的,是年仅18岁、还没有世界排名的小将费浚航。
好在第三盘周恺顶住压力,再拿一分,稳住了局面。此时大家都觉得,第四盘许昕出场,应该能顺利收下比赛。
可真正让人意外的剧情,才刚刚开始。
首局许昕一度3:1领先,却最终8:11丢掉。第二局他迅速调整,打出10:2的优势,并以11:3扳回一城。三四局双方咬得非常紧,比赛被拖入决胜局。许昕一度以9:7领先,占据主动。
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却连丢4分,最终输掉了整场比赛。
一位奥运冠军,不敌没有世界排名的年轻选手——怎么看,这都是个不大不小的“冷门”。
竞技体育中,输球往往伴随着争议。许昕对这一点再清楚不过。他以前就说过:“要是输给张本智和,热搜能给你挂一整天。”
2016年里约奥运会团体赛,他输给水谷隼,虽然不影响中国队最终夺冠,却成了他职业生涯的一个心结。2021年东京奥运会混双决赛,他再次败给水谷隼,与金牌失之交臂,更是他至今难以释怀的遗憾。
甚至去年巴黎奥运会期间,他只是评价了张本智和与早田希娜的出局,就被人翻出这些“旧账”。
而这一回,是老将对新人的失利——本就自带话题度。
说到许昕的实力,双打方面不必多说。马龙曾公开表示,许昕是队内双打能力最强的选手。刘诗雯也对他给予过高度的认可。民间甚至流传一句话:“双打得许昕者得天下。”
他本人也曾开玩笑地说,估计女运动员都想和他配混双。
即便单打成绩相比马龙、张继科略有逊色,但别忘了,他同样是“三剑客”之一,曾在九大赛中完成六块金牌拼图。就连对张本智和,他也保持着全胜战绩。
就是这样一位老将,在输给18岁小将后,只在社交平台写了两个字:“回家。”
还有人拍到他当天下午就离开了赛区——尽管第二天队伍还有比赛。
这简短的两个字,在一些人眼里,成了他“输不起”的证据:“耍脾气”、“没风度”、“名将风范尽失”……质疑声在不到24小时内迅速发酵,甚至蔓延至对整个上海队的批评。
人们担心的事,终究是发生了。
可我们是不是忘了,输球,从来都不该等同于“失信”?这本来就是团体赛,最终赵子豪顶住压力赢下第五盘,队伍还是取得了胜利。
作为一名35岁的老将,许昕能站在赛场上本身就已经不易。我们更应该看到他的坚持和付出,而不是紧紧抓住某一场失利不放。
更何况,如果我们回看比赛细节,或许就能更理解他当时的情绪。
不少看过全场直播的观众都明白许昕为什么憋屈。他在比赛中多次向裁判示意,认为费浚航的发球存在回抛问题,但裁判始终未予回应,只催促比赛继续。
第二次出现类似情况时,许昕甚至特意上前几步,生怕裁判没听清他的质疑,可得到的依旧是沉默。
直到第二局关键分,许昕带着情绪“复刻”了对手的发球方式——这一次,裁判却迅速作出判罚。
这种前后的不一致,换做是谁,都难以平静接受。许昕脸上的无奈,根本藏不住。
赛后他还特意拿了球独自练习发球,并对外解释:自己其实不太熟悉鹰眼系统的判罚标准,还专门去和裁判长沟通。他提到今年的全运会,相信那种级别的大赛会对运动员的发球提出更高要求。
正如他所说,一旦对方某种发球方式“被默许”,就会直接影响后续战术布置。
今年美国大满贯赛中,王楚钦对阵达科,第二局10平之际,对方主动申请鹰眼挑战。达科后来很坦诚,说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得分了,“就想试试规则”。结果他挑战失败,王楚钦直接得分拿下该局,扭转了局面。
这个小插曲,也反映出“鹰眼挑战”对比赛走势的关键影响。
回想此前樊振东在接受采访时也曾提到,在某些比赛中,运动员除了要专注比赛本身,还不得不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场外干扰”。
就拿樊振东自己来说。他的奥运首秀是2021年的东京,虽然男单决赛不敌马龙获得银牌,但人气丝毫不减反增。最直接的就是上热搜的次数变多了——除了成绩,有人开始过度关注他的私生活。
甚至有人非法办理房卡进入他的房间;2024年,他的身份证信息还被恶意传播。在机场,跟拍的人变多了,镜头无处不在,躲都躲不掉。
就连他与其他运动员的正常互动,也会被拿来大做文章,编造各种猜测性故事。
这一切,发生在他陷入较长一段“冠军荒”的时期。从2023年世乒赛男单夺冠,到2024年重庆冠军赛再度登顶,中间他屡屡意外输球——很多时候不是技术出了问题,而是被外界的噪音干扰,甚至“想直接离开赛场”。
如今,他依然没有回归国家队。用他自己的话说:“现阶段还没有那么强大,承受不了来自各方的压力。”
当时很多人觉得,樊振东所指的只是“饭圈文化”带来的困扰。但如今回过头看,许昕这次遇到的判争议、赛后舆论的迅速发酵,才让人更清晰地意识到,樊振东所说的“场外因素”,远不止我们原本想象的那样简单。
裁判的判罚尺度是否存在不一致?是不是影响了运动员的心态和发挥?赛后的极端指责又是否公平?……这些,其实都是“场外”的一部分。
许昕很清楚,自己未来的比赛只会越来越少。但也正因如此,他才更希望每一场都能在公平、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对运动员来说,规范发球不仅是对规则遵守,更是对这项运动的尊重。
“回家”两个字,背后不只是一次离场,更是一位老将对公平竞赛的期待。樊振东曾经的发声,也让更多人开始意识到:赛场之外的纷扰、判罚的争议,乃至舆论的过度解读,都在无形中消耗着运动员的精力。
许昕这场球,是输了。但他对“认真”二字的坚持,对公平的执著诉求,或许恰恰给年轻选手提了个醒:体育,终归是体育,不该被其他东西带偏方向。
而樊振东的经历,也在促使我们反思:是不是该给运动员更多空间、更干净的赛场?
只有回归初心,守住公平,乒乓球的故事,才会一直精彩下去。
来源:小慧看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