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很多像《隋唐演义》和《说唐全传》的小说,还有后来的戏曲、评书和电视剧里,单雄信都被描写成一个既忠心又讲义气,武功还特别好的绿林好汉。他在瓦岗寨是五虎上将里的一个,跟秦琼、程咬金他们拜了把子,一起反抗隋朝暴政。他对朋友特别好,特别重感情;武艺也是没话说,拿着一
在很多像《隋唐演义》和《说唐全传》的小说,还有后来的戏曲、评书和电视剧里,单雄信都被描写成一个既忠心又讲义气,武功还特别好的绿林好汉。他在瓦岗寨是五虎上将里的一个,跟秦琼、程咬金他们拜了把子,一起反抗隋朝暴政。他对朋友特别好,特别重感情;武艺也是没话说,拿着一杆金顶枣阳槊,打起仗来谁都挡不住;他还特别恨那些坏蛋,尤其是那些糊涂的君王和奸臣。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宁死都不肯投降李唐,最后英勇地死了,这事儿让好多人都特别感动,也让他成了个大名鼎鼎的英雄。
不过,说起来,真实历史上的单雄信,跟小说里写的那个人物,差别还真挺大的。
真实的单雄信,其实没小说里写的那么英雄了得,他的人生路,比故事里讲的曲折多了。他不像书里常常描绘的那样,浑身是胆、光芒四射。相反,他的经历更加丰富多彩,远非简单几句英雄事迹所能概括。在真实的历史里,单雄信走过的每一步,都充满了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挑战,远比小说情节复杂得多。
单雄信,他叫通,大家习惯叫他雄信,老家在曹州济阴这块地儿,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菏泽市曹县。
关于他出生的情况,历史书上没有说得很清楚。
可以确定的是,他既不是来自那种显赫的世家大族,也不是啥江湖上的英雄好汉。
他可能就是个平平常常的种田人,说不定也就是个小土地拥有者。
隋朝快完蛋那会儿,天下大乱,单雄信为了活下去,也可能是想出人头地,就投了瓦岗军。他和翟让、徐世勣三个人,算是瓦岗军的三个老大哥,一起打下了这片江山。
徐懋功,本名徐世勣,后来又改名叫李世勣、李勣。有这么一个人,他是徐懋功的同乡,俩人关系特别好,像哥们儿一样。
在瓦岗寨里,单雄信那可是响当当的一员大将。他勇猛无比,打仗总冲在前头,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也因此,瓦岗军的老大翟让特别器重他,对他十分信任。
翟让这人挺厚道,挺能吸引人的,能把大家伙拢到一块儿。不过,他没啥大志向,看问题也不深远,军事上也没啥过人之处。他就乐意在瓦岗寨这块地界上抢抢东西,既没明确的政治方向,也没啥军事打算。
翟让带着瓦岗军打了几场胜仗,可他们一直没壮大起来,也没个明确的政治方向。这支队伍,说到底,还是没能变成那种势力大、目标清的军队。
瓦岗军主要在瓦岗寨周边一带活动,他们打仗时喜欢到处跑,没有一个固定的作战计划,就是打哪儿算哪儿,没啥长远打算。
这些问题,全都大大阻碍了瓦岗军队伍的扩张和实力的增强。
就在这时,李密投身到了瓦岗军的行列里。
李密,生在一个有钱有势的家庭,他读了很多书,特别有才华,既聪明又勇敢,心里还揣着大大的政治梦想。
他一进瓦岗军,很快就显现出了超群的带头本事和打仗能耐。
李密给瓦岗军规划了清晰的政治方向和打仗策略,他的想法是:“咱们得先把荥阳拿下,然后搞定关中,最后就能一举拿下整个天下。”
他着手调整瓦岗军内部的管理,让军队规矩更严,这样士兵们打仗就更厉害了。他强化了纪律,让整个部队的战斗力都上了一个台阶。
他一带头,瓦岗军整个就变了样,打起仗来厉害多了。
他们打下了荥阳,抢到了好多粮食和其他东西,这样部队吃的用的就都不愁了。
他们打败了隋朝猛将张须陀,名声大噪,引得众多能人和士兵前来投奔。
李密掌舵后,瓦岗军这可真是脱胎换骨,从一伙寻常的农民起义队伍,摇身一变成了能和隋朝朝廷对着干的强大军队。
要是没了李密,瓦岗军说不定很快就消失了,不是被隋朝的大军给灭了,就是被别的农民起义队伍给并了。
正因为这样,李密在瓦岗军里的名气一下子就涨了起来,威望也大大提升。
翟让挺明智的,知道自己比不上李密,就主动把位置让了出来,提议让李密来当头儿,还封他为“魏公”。而李密,也没亏待翟让,给了他司徒的位子。
不过,翟让的亲朋好友还有手下人,都不乐意把大权交给李密,他们都一个劲儿地撺掇翟让,让他把已经给李密的权力再抢回来。
这些话后来让李密给知道了,时间一长,李密心里头就慢慢动了杀人的念头。
公元617年11月11日那天,李密找了个请客吃饭的理由,把翟让还有他的亲哥翟弘、侄子翟摩侯这些人都叫到了自己家里。
出于安全考虑,翟让特意拉上徐世勣、单雄信这些心腹将领一同去参加宴会。
宴会还没开始时,李密就叫人取来一把顶级的弓,想让翟让瞧瞧。
翟让没察觉这是个计谋,接过弓箭,使劲拉满,然后认真看起来。
就在这紧要关头,李密早先布下的心腹蔡建德,冷不丁从翟让背后冒出来,抡起刀就朝翟让劈去。
翟让一点防备都没有,直接被砍中了,立马就倒在了地上,浑身是血。
这一下子发生的场景,把在场的所有人都震得说不出话来。
翟让的哥哥翟弘、他的侄子翟摩侯,还有他的心腹大将王儒信,压根没来得及有啥动作,就被李密的手下一顿乱砍,直接给结果了。
徐世勣一看情况不对劲,立马扭头准备溜之大吉。
但是,守在门口的人早就接到了李密的悄悄话,他们拿起刀就朝徐世勣劈了过去。
徐世勣没躲过那一刀,脖子上就被划了一道,血立马就涌了出来。
就在那个守卫又要举刀,打算要了徐世勣的命时,李密的另一个手下王伯当,猛地大喊起来:“停下!那是徐世勣,别杀他!”
王伯当突然大喊一声,把徐世勣从危险中拉了出来,捡回了一条命。
王伯当和徐世勣关系铁得很,他深知徐世勣是个有本事的统帅,心里头实在不愿意看到他被处死。
李密,他也琢磨过徐世勣在军队里的声望和号召力,觉得不能轻易动他。
之后,李密就吩咐手下,把徐世勣抬进自己的帐篷里,还叫人来给他处理伤口。
比起徐世勣那次“好运躲过一劫”,单雄信的表现可真是让人失望透顶。
碰到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单雄信的做法跟大家想的都不一样,他既没有猛地反抗,也没有扭头就跑。
他突然间“砰”地跪下了,朝着李密一个劲儿地磕头,嘴里喊着求李密放过他,给他条活路。
单雄信这么做,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惊讶又看不起他。
尤其是李密的智囊房彦藻,他对单雄信那种没骨气的做法,心里头特别不爽。
他觉得单雄信这人靠不住,老是变来变去,不能相信。现在是个好机会,得赶紧把他给解决了,省得以后出麻烦。
老大,单雄信这家伙,做事不踏实,老想跳槽,咱们不能留他!房彦藻建议说,“要不咱们趁现在,干脆把他给解决了,省得以后惹出麻烦来。”
然而,李密并没有接受房彦藻的提议。
他觉得,单雄信这人虽然有点鲁莽,但不得不承认,他是个勇猛善斗的将军,在军队里还挺有威望的。
要是能把他拉拢过来,帮自己管好瓦岗军,那肯定是个不小的助力。
后来,李密不光没怪单雄信,还好好劝了劝他,想让他跟着自己干。
单雄信瞧出李密没打算要自己的命,立马就表态要忠心耿耿地跟着李密。他按照李密的安排,跑去跟翟让的手下打交道,说服他们听李密的指挥。
就这么着,李密摆了一出“暗藏玄机”的宴席,把翟让和他那一帮亲信给除掉了,从而一把抓过了瓦岗军的领导大权。
单雄信这回算是碰到了人生头一遭的大挑战。说实话,他这回的表现,跟小说里写的那个重情重义、到死都不低头的大英雄,简直判若两人。
没过多久,单雄信再次碰到了人生路上的第二个大难关。
公元618年10月的时候,李密跟占据洛阳的大军阀王世充,打了一场生死大战。
这场大战,就在洛阳城北面那片邙山地界上打响了。
李密和王世充心里都打着同一个算盘,他们都想通过这场大战,把对方彻底打趴下,好为自己以后统一天下铺好路。
战斗一开始,两边就拼得你死我活,打得不可开交。
瓦岗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李密小看了敌人,加上他们内部问题一堆,导致战斗力下降了不少。
打了好一阵子硬仗,瓦岗军开始慢慢不行了。
就在两边打得不可开交,胜负即将揭晓的时候,守在偃师城北的单雄信,接到李密的命令却不动弹。他就那么瞅着李密的队伍被王世充的兵马打得节节败退,愣是一点儿忙也没帮上,完全没采取任何救援措施。
单雄信这么一来,简直就是给瓦岗军的覆灭按了快进键。
要不是单雄信那边没动手,李密的军队说不定还能撑上一阵子,说不定还能把局势给翻过来。
不过,单雄信那一出“反水”,让瓦岗军彻底没了盼头,最后就被王世充给打败了,输得一塌糊涂。
李密打了败仗后,领着剩下的人马,赶紧往西边逃跑。
没过多久,王世充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把单雄信守着的偃师城给团团围住了。
王世充率军猛攻时,单雄信没硬扛,很快就举手投降了。
王世充很高兴单雄信愿意归顺,他立马给单雄信封了个大将军的职位,还让他继续带着原来的队伍。
结果就是这样,单雄信不再是瓦岗军的将领,转头成了王世充的手下。
他这次的行动,又一次让大家觉得他真是个说变就变的人。
他起初抛弃了翟让,站到了李密那边;而现在,他又把李密给甩了,转头向王世充投了降。
他这种立场不坚定的做法,跟那种讲义气、有担当的大英雄形象,压根儿就沾不上边。
单雄信一投降,瓦岗军就彻底散了架。
瓦岗军的好几位大将,像秦叔宝、程知节、裴行俨、罗士信他们,全让王世充给抓了。他们都是打仗时受了伤,没办法才被抓的。不过单雄信不一样,他是自己投降的。
李密和王伯当两个人,一路跑到长安去了,他们选择了投靠李渊。
徐世勣没过多久,就投降了李唐这边。
瓦岗军当年风光无限,可最后还是慢慢消失了,就像一阵风吹过,只留下了历史的点点痕迹。
单雄信归顺了王世充后,由于他勇猛过人,又有真本事,很快就赢得了王世充的信赖,并被委以重任。
王世充封他做了大将军,掌管一支战斗力超强的队伍,让他成了自己手下的一员大将。
那些跟单雄信一块被抓的瓦岗军头头,像秦琼、程咬金、罗士信他们,虽说王世充对他们也挺客气,可他们心里头对王世充的为人和办事风格,那是一百个不满意。
大家都觉得,王世充这人太精明又多变,靠不住,根本不是一个值得追随的好领导。
所以,他们老想着找时机,打算离开王世充,去投奔更好的主子。
没过多久,秦琼、程咬金、罗成他们几个,瞅准时机,一个个都从王世充那边溜了出来,跑到李唐那边去了。
他们一走,王世充的实力就弱了不少,单雄信在王世充那里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了。
到了公元620年那会儿,李唐家族的力量是越来越强了。
李世民作为秦王,带着唐军大军,目标是拿下洛阳,打算把王世充给除掉,好一统整个天下。
在一场打仗的时候,李世民想了个法子要把敌人引进深处,于是他亲自带着一小队快马士兵,冲进了敌人的队伍里。
王世充迅速组织起军队,把李世民的骑兵团团围住,发动了猛烈攻击。
李世民手下的骑兵,个个勇猛无比,战斗力超强,可就算这样,在敌军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之下,他们还是碰到了大麻烦,处境变得十分艰难。
就在这紧要关头,单雄信带着好几百骑兵突然杀了出来,李世民这下子可就更麻烦了,处境凶险万分。
要不是李世民身边的勇士们豁出命去护着他,他可能早就被单雄信给抓住了。
关键时候,徐世勣火速现身了。
他瞅见单雄信正追着李世民跑,赶紧大声吼道:“停下!那可是秦王,别乱来!”
单雄信一听到徐世勣在喊,起初有点懵,但接下来,他出乎意料地让部队停了下来,不再往前冲,这样一来,李世民就趁机顺利逃走了。
单雄信这么做,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他咋会在战场上,对敌人手下留情?
是不是因为他心里还惦记着和徐世勣的老交情,所以下不去手对李世民动手?
是不是因为他心里有其他计划,想给自己留个备选项?
关于这事儿,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说法,咱们只能瞅瞅当时的状况,再结合下单雄信那脾气,自个儿琢磨琢磨。
有人觉得,单雄信之所以没对李世民下手,是因为他心里还惦记着和徐世勣的老交情。
说到底,徐世勣以前跟他是一块儿干活的伙伴,在瓦岗军那会儿,他俩还一起上过战场,多少有点感情基础。
有人认为,单雄信没对李世民下手,是因为他这个人比较狡猾,做事喜欢留一手,想给自己未来留个机会。
他心里清楚,王世充的那股子力量,现在已经是强弩之末,迟早得被唐朝给收拾了。
要是他此刻把李世民给害了,那以后唐朝要是把天下都占了,他绝对不会有啥好结果的。
因此,他特地没对李世民下手,就是想给自己留个后路。
不管单雄信心里怎么想的,他这么做,反正阴差阳错地帮了李世民一把,救了他一命。
没过多久,王世充的手下在唐军的不断进攻下,一路溃败,最后没办法,只能举手投降了。
王世充认输后,单雄信也被唐军给抓了起来。
李世民铁了心不接受单雄信的投降,坚持要把他处死。
一方面,单雄信以前跟自己是死对头,甚至还差点儿让自己丢了性命;另一方面,自己也听到过一些关于单雄信“靠不住,老变卦”的风声,所以心里对他总是不踏实。
李世民觉得,单雄信这人靠不住,不能让他继续活下去。
徐世勣一听说李世民打算要单雄信的命,心里头那叫一个急。
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李世民恳求,就想着能让单雄信逃过一劫,保住性命。
不过,李世民一直都没点头同意。
到最后,徐世勣不停地求情,李世民这才松了口,答应不牵扯单雄信的家人。
徐世勣没办法,只好去监狱看看单雄信。
单雄信晓得徐世勣没能保住他的命后,他反倒埋怨起徐世勣,说他没使上劲儿。
雄信说道:“我早就知道你靠不住!”
世勣说:“我不怕死,想跟大哥你一起共赴黄泉。但既然已经把自己献给国家,就不能两头都顾。再说了,我万一有个不测,谁来照顾大哥的妻儿老小?”说完,他割下一块大腿肉给雄信吃,又说:“就让这块肉跟着我陪你一起入土,这样也算没辜负咱们以前的誓言吧!”
徐世勣到最后,悄悄从衣服里拿出一把刀子,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然后递给了单雄信。
最后,李世民还是对单雄信下了狠手,决定要了他的命。
单雄信离世后,徐世勣守住了自己的诺言,把单雄信的儿子接过来抚养,还尽心尽力地关照他的家人。
说到为啥秦琼(秦叔宝)没给单雄信说情,其实吧,他俩压根就没啥来往。
秦琼家往上数三代,都是在北朝当官的。到了隋朝大业年间,他也参军了,一开始是给隋将来护儿打下手,后来又跟着齐郡的通守张须陀,再后来还加入了河南道讨捕大使裴仁基的队伍,一路效力。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的4月份,裴仁基动手干掉了监军萧怀静,然后带着手下人,拿着虎牢城向瓦岗军的头儿李密投了降。这么一来,秦琼就从隋朝的一个当官的,变成了瓦岗军里的一名将领。
秦琼功夫了得,勇猛无比,深得李密的赏识,被提拔为身边的骠骑大将。
这时候,瓦岗军的老大哥翟让还在,单雄信是他身边的红人。秦琼和单雄信嘛,两个人不属于同一拨,也没啥来往。
公元618年10月份,单雄信在邙山打仗时,自己主动向王世充投了降,王世充很高兴,立马封他做了大将军。可秦琼,兵败后被抓了起来。这俩人的处境,真是一个好得没法说,一个差得没法提。
秦琼被关在囚车里,瞅见大将军单雄信骑着威风凛凛的大马,不知道他心里面会怎么想?
从这事儿能看出来,秦琼和单雄信也就一块儿在瓦岗军里待了一年,还是两个不同队伍的,他们之间根本没啥交情。
所以,单雄信被关起来那会儿,只有他的铁哥们儿徐世勣站出来替他说话。像秦琼、程知节、罗士信这些曾经在瓦岗军一起共事的人,因为平时没什么来往,也就不愿意淌这趟浑水了。
#图文春日打卡计划#来源:史鸿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