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党中央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党中央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农村发展不同阶段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乡村建设目标前景与关键任务的准确把握,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指明了方向。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增进农民福祉”进行部署,要求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稳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服务设施、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和优化乡村规划建设。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作出“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的部署,要求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整体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两个规划确定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政策边界和建设重点。近年来,各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但也面临不少现实挑战,持续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必须更深刻理解把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内涵,以此为基础更加精准应对现实挑战,综合施策,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从农业农村现代化维度深刻理解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内涵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实际上是指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这“三个现代化”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从理论维度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本质就是一体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这一命题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三农”问题的系统性思考。其核心在于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革新,最终形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机整体。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是宜业乡村的前提。农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从传统生产到现代产业体系的跃升。第一,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数字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持续促进产业融合与价值链延伸。如一些乡村通过非遗体验、研学项目带动餐饮民宿消费,以稻田、麦田或菜地等景观串联景区形成特色农业观光带,以“农业+”模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农民增收。第二,通过科技赋能与智慧农业使数字技术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比如,北斗导航、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精准种植,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上行。数字乡村建设使农业生产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等。
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是宜居乡村关键。农村现代化意味着乡村建设从基础建设到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维度看,通过“水电路网”补短板工程,目前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行政村通5G比例超90%。同时推进教育、医疗资源向乡村倾斜,不少乡村已经实现医保业务“村里办”。培育“数字村官”推动农产品直播销售也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场景,有力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逐步缩小。从治理体系与文明乡风重构维度看,以自治、法治、德治结合重塑乡村治理生态。一些地方推广“党建+网格化+数字化”模式,通过“村咖”等新业态培育文明乡风等,呈现了乡村治理从单一管理转向多元共治的趋势,既保障社会稳定,又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农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难点,是和美乡村的核心。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农民现代化意味着农民将从身份标签到职业群体的转型。理论逻辑和国际实践均表明,农民从传统务农转向兼业化、职业化,形成“离土不离乡”的新型就业模式,将不断推动就业结构与生活方式变革。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农人”群体,通过直播电商培训孵化“带货达人”等路径,将有力有效提升农民素质。建立“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同时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将确保农民的权益,为农民现代化夯实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系统集成与协同推进意味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本质,是将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从空间维度看,通过基础设施联通城乡,如“四好农村路”建设使农民“抬脚上客车”成为现实;从经济维度看,以产业兴旺带动就业增收,促进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新型关系的形成;从文化维度看,传承农耕文明的同时注入现代文明元素,如“村晚”“村超”等“村字号”品牌重塑乡村价值;从生态维度看,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实现绿色发展,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以上。一体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本质上就是系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不仅是对传统乡村功能的现代化改造,更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性突破。其最终目标是通过“物”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人”的现代化(农民素质)、“治理”的现代化(制度创新)的协同推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视野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面临现实挑战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视野下,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每前进一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就上一个新台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面临的现实挑战既有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矛盾,也有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新问题。总结当前各地落实国家政策的实践和因地制宜的探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面临的现实挑战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是规划统筹的系统性不足。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脱节,部分地区规划编制存在“重指标轻特色”倾向,规划未能深度结合当地环境、文化资源,往往导致乡村景观同质化。不少乡村风貌保护中出现的“重商业植入、轻风貌保护”问题,也暴露出规划对人文要素的忽视。另一方面,要素协同机制缺失:土地、资金、产业等要素配置缺乏统筹,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土地要素保障不足制约社会投资主体进入。另外,部分示范村与周边村庄发展差距拉大,政策协同效应未形成。
二是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产业链条短且附加值低,往往导致多数地区农产品加工仍以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提升受限;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往往导致农文旅融合存在“机械套用网红模板”现象,如不少乡村民宿同质化严重,未能有效挖掘在地文化资源。不少乡村的农业与康养、文化等产业融合尚处初级阶段。
三是人才支撑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主体参与动能不足,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村庄老龄化,不少地方和美乡村建设中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现象,留守人群客观上难以承担建设主体责任。专业化人才缺口普遍较大,乡村规划、产业运营等领域缺乏专业人才, “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是常态,数字化治理中“AI+乡村”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尤为突出。
四是提升资金投入与运营可持续性的难度很大。一方面,财政支持力度与需求不匹配,比如示范村维护成本高,一般村基础设施改造滞后。不少地方省级和美乡村项目奖补资金往往难以覆盖实际建设需求。再比如,市场化运营机制不健全,部分项目存在“重建轻管”,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不清晰,碳汇交易等市场化手段尚未有效应用。
五是治理效能与文明提升依然存在深层矛盾。主要是村民自治效能待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滞后。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工具推广不均衡,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融合不足,存在“重面子轻里子”现象,忽视文化内核培育。还有部分乡村盲目引入城市治理模式,导致乡土特色流失等。
三、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需针对当前面临的诸多现实挑战,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
对策一:强化规划引领,构建全域协同发展格局。一是差异化编制村庄规划。建立“县域统筹—片区联动—村庄定制”三级规划体系,避免“千村一面”。如注重“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特色路径,对传统村落实施“一村一策”保护,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等。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推进“水电路网气”全面升级,重点解决“断头路”“空心村”问题,打通产业路、旅游路。
对策二:深化产业融合,培育乡村经济新动能。一是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预制菜、中央厨房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二是着力激活数字乡村经济潜力。建设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培育“数字村官”队伍,大力推广智慧农业应用。
对策三: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构建“新农人”培育体系,一些地方实施“乡村CEO”培养计划,建立“农民学院”,吸引本土企业家返乡投资,带动村集体增收取得显著效果。完善人才服务保障,可借鉴一些地方建立的“人才公寓+创业孵化器”配套体系,推行“技术入股+保底分红”利益联结机制。
对策四:推进绿色转型,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一是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如开展“三清三改三提升”工程(清垃圾、清污水、清违建;改厕、改路、改房;提升公共服务、绿化水平、治理能力)。二是发展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如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
对策五:完善治理体系,促进乡村善治。着力构建“五治融合”治理模式,如深化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共治协同。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如开展“村晚”“村超”等文化活动。
对策六:健全保障机制,强化政策协同。一要创新多元投入机制,探索“财政资金+社会投资主体+村民自筹”模式,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二要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可考虑研究开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指数”,涵盖基础设施、产业活力、治理效能等指标。对示范村实行“年度体检+动态调整”,确保建设质量可持续。
对策七:系统集成与数字赋能双轮驱动,提升建设效能。实施系统集成,将规划、产业、人才等要素纳入“一盘棋”布局。实施数字赋能,构建“数字孪生乡村”,通过数字技术模拟建设效果。
上述对策是体系化的措施组合,在实施中必须系统集成。只有有针对性地打出“组合拳”,才能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复杂矛盾体系,精准应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从而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确保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有机统一目标,引领持续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监 制:韩世雄编 辑:张琼文来源:中国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