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亿捐款,25亿遗产,分毫未留家人。单单一个事实,已经让人在键盘前愣神。祖国把一颗小行星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就好比郑重写下一行字留给未来。曾宪梓,这个用一条领带打下鸿业的名字,被多少次挂在簇新的牌匾与旧时广播里?那句“金利来,男人的世界!”在电梯广告、收音机和
12亿捐款,25亿遗产,分毫未留家人。单单一个事实,已经让人在键盘前愣神。祖国把一颗小行星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就好比郑重写下一行字留给未来。曾宪梓,这个用一条领带打下鸿业的名字,被多少次挂在簇新的牌匾与旧时广播里?那句“金利来,男人的世界!”在电梯广告、收音机和大街小巷都被人提起。可是,除此之外,有多少人真正想过,曾宪梓的一生为什么会成为传奇?商业神话背后到底掩着多少“反常识”的选择?大家总说潮汕人精明,倔强、爱拼。可潮汕商人能卷成这样,老曾也算是个“异类”了?
1970年代初的香港,想象力像被水泥压实。东西方杂糅、殖民味很重。那时候,西装、领带都是身份的象征——可这种象征归根结底属于“舶来品”。本土生产?那是“乡巴佬”专属。能穿进口货才叫体面。正因为这样,金利来横空出世的时候,有多少人根本不信它会火?要说曾宪梓的野心,倒像是孤注一掷。他听说广东话“金狮”读音谐音“输”,做生意的听风水,那就改,“金利来”,取个吉祥。但在香港“品牌崇拜”面前,仅靠一块好听的牌子能行吗?
金利来初期的困窘,一点不稀奇。没人敢卖,没人敢穿。市场把国产领带和“掉价”画等号。曾宪梓只能凭着“卖不出去包回收还赔钱”的协议去摆摊。现在听起来“赌本赔面”,其实他是在用胆量跟时间换一张入场券。刚开始,连亲朋也觉得他疯。说白了,能把陌生商品推给老百姓太难了!到此,曾宪梓大概才真体会到什么叫“命悬一线”了。
但他不是等机会的性格。1971年中国乒乓球队成了风头浪尖的“国货骄傲”,曾宪梓马上花掉三万港元下场赞助,这出手极其激进。一件事带动的连锁反应很快出现,有了曝光度,金利来在各类大场面抢占布景。突如其来的热度,完全是势能一夜积攒。后来他接连赞助圣诞、选美,花钱如流水,甚至有人私下疑惑:到底是真有信心,还是心一横不回头?成王败寇,没人关心过程细节,成了,就是胆大,胆子小的根本没戏。
市场被打开,金利来渐渐成了香港的骄傲之一。但曾宪梓其实从来只拿自己当“中国人”。他特别能自省,身在香港,却硬说自己的一切都是祖国给的这个情怀,听起来太理想主义。“港商致富拼房产”,他反倒天天伙食限额三十港币,外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老一辈潮汕商人操持节俭,曾宪梓这种再极端一些——2008年才肯吃到50港元一顿饭。也没在香港买高档豪宅,车也开的很普通。在你眼里这或许叫“过日子”,在别人眼里像自讨苦吃。
如果说消费观是“抠门”,那家庭观念就另一个极端。患难夫妻不离不弃,婚后几十年,外界连八卦料都挖不出。要说富豪界这样的人,香港本地数不出几个。人到八十,夫妻还一起去乡下慰问,子女照样出现在普通场合,普通的像是隔壁谁家老人。反正,外部流言流语,没人理会。很多人读到这里,难免怀疑:这种“模范丈夫”装了几十年图啥?
“神话背后一定有别的东西”——总有人这样想。正赶上改革开放,内地拼命招商,曾宪梓一头扎进内地兴办厂子。从1986年开始,直接定下规矩,企业利润50%拿去公益。你说这听着有点过于激进,不像商人风格?但他就真的像没算计过一样一直做下去。教育、卫生、体育投入越来越多,外界开始嘀咕:“捞国家好名声呗?”但看数据:2010年前后,内地累计收过他捐的善款11亿。可就算这样讲,他身边仍有不少同行不服气,觉得搞慈善掩盖了某些利益。其实,谁背后没几个八卦?可透明账本白纸黑字,当时业内很多人也觉得“无从质疑”。
2008年,北京奥运,曾宪梓成为火炬手,不过因健康原因坐轮椅,心里多少有点无力。他其实很重视家庭、名声,甚至一度想过把公司上市,后来又犹豫。矛盾的地方很明显,他一方面极其爱护名誉,另一方面又极度淡泊金钱。有时觉得其人复杂到有些不可琢磨,像天气一样变幻莫测。
可说到底,他还是那种“想明白就绝不拖泥带水”的人。2012年首次公开,死后把全部财产归国家。2019年,曾宪梓去世,25亿遗产如约全部捐出,从此金利来不是单一的商业符号,而成了“社会责任”的某种象征。这一决心放在今天,依然很罕见。只是,身边也不是完全没人不理解,有些亲戚可能私下觉得“不近人情”,但时过境迁,外界议论渐少。
并不是每个事业有成的人都这样。曾宪梓这种做法,有人觉得值得赞美,也有人觉得矫情。“看着仿佛高高在上,但他也没和普通人多大区别”。反过来,他和曾经的中国首善陈光标其实又是另一种极端的对照。陈光标喜欢抛头露面,高调捐款20多亿元——这几年仍被很多人质疑。不少网友讽刺其“作秀”,不过光凭查证数据,20多亿也是实打实的。再多言语都盖不过账本上的数字。
挺讽刺的是,不论怎样,有钱人做好事,外界都有话说。有人爱讲“论迹不论心”,有人偏爱“论心不论迹”。看见善款到账帮了实在的人家,谁还去抠细节,是不是?
说起来,慈善企业家在我们这并不少见,只是极端例子很少被推上前台。媒体爱捧的“李嘉诚风范”其实多数是旁观者自说自话。真到关乎公众利益的决断关头,选择全然不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家,这问题谁能说得清,今天一种意见,明天又翻盘。
至于捐款和财产去向,这事儿从数据看又是“仁者见仁”,不过数据还是有说服力。央视新闻和民政部官网都查得到曾宪梓历年公益投入金额明细,和陈光标这些年滨江村、地震灾区援建、助学等等,数据收集渠道也足够公开。金利来每年的财报也能搜到公益拨款的部分,媒体报道基本无出入。
大人物其实活得也不容易。外人看到的只有表面。比如说,许多金利来的老员工最近在微博上自发发起纪念话题,分享老板节衣缩食的故事。你说这是塑造人设,还是发自真心?说不清。潮汕老乡那头倒是送来了几十面锦旗,巨幅横幅写满了“荣耀归宗族”,你很难说他们在乎的到底是什么。
再回头看当年公司做广告那一波,“男人的世界”最初只是一句灵光乍现的slogan,能火爆香港,其实不少靠“时代红利”。曾宪梓说他那时也曾犹豫过,不觉得一定会成。可后来回忆时又拍着大腿告诉人家:“就得敢!”
这样的人,放在历史纵深也并不多见。商业传奇、慈善捐赠,说到底不过是曾宪梓自己的选择。有人羡慕,有人质疑,他已不在乎。哪怕故事讲到今天,还没讲完——那一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静悄悄地绕着轨道转着,没人知道会飞去哪里、多远。
这世上谁也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改变什么,却总有人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亮个灯。
来源:恰饭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