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男性表示:「至少树不会 judge 我」「树不会把你视为供养者和保护者,你向树分享任何情绪,都不会影响树对你的看法。」
最近,短视频媒体 SCREENSHOT 在街头采访中向男性路人提出一个问题:「你宁愿和一棵树还是一个女人分享你的感受?」
大多数人选择了树。
这些男性表示:「至少树不会 judge 我」「树不会把你视为供养者和保护者,你向树分享任何情绪,都不会影响树对你的看法。」
我想采访对象换作女性答案也是一样。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到了生命某个阶段可能都会发现,树——这个身边随处可见、毫不起眼的生命体,却可能带来巨大的心理安慰。
这并非只是一种感受,很多相关研究都已经证实:仅仅是看树,就对改善心理健康很有好处。1982 年,日本林业厅专门创造了一个词叫「森林浴」(shinrin-yoku),用来描述人们在森林里度过时光的活动,并将其作为心理健康干预措施纳入国家卫生服务。
春天到了,最近光秃秃的树木都抽出了新芽。我们也想来聊聊,那些蕴藏在树中的,你没有发现的治愈力量。
01 记忆中的树
生命早期的安全和愉悦感
关于树,你最早的回忆是什么?
对我来说,是小时候家门口一棵巨大的梧桐树,我不知道它的年纪,只记得树干非常粗,我和妹妹两个人手拉手才能把它围住。
后来,那棵树被砍了,我们也搬了家,但我在树下度过了 10 岁前烂漫的童年时光。
其实,很多人被树木吸引的原因都可能追溯到很久以前。
2024 年,来自四川大学的吴恩楠、郝金华在《当代青年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有趣的论文《附近的纠缠:当代青年抱树现象的多物种民族志考察》,研究者们召集了 16 位参与过「抱树」活动的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注:以下简称该研究为《附近的纠缠》,受访者姓名用代号表示)
当被问到被树木吸引的原始动因时:
「当时的小学操场上有棵好几个人才能抱住的柳树,每次上体育课我都会站在那棵柳树边上或者去抱它,小学毕业以后这样的机会就很少了……小的时候约束不会特别多,就很放肆,去做什么、去哪里都可以。」(A10)
「基本上每个庙前都有榕树,我们叫神榕,小的时候都会在树底下玩耍,或者抱它,或者爬上去在大树枝上睡觉,旁边就在唱戏,好不热闹。」(A7)
「在一个环境待久了之后,你会看到一棵树成长的形态,我20岁生日时在家种了一棵柠檬树,那时候我刚来成都。有时候我会去摘(柠檬),或者说浇水、施肥,这也算一种互动,只不过(它的)回应没有那么及时而已,现在它越长越高,跟我一样。」(A9)
研究者们总结:「从过去到现在,植物参与了青年生理甚至心态层面的成长,带来一种协同与陪伴的独特价值。」[1]
树随处可见,在我们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地点都会出现,这让人们对树木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树的寿命长,相对稳定、可靠,具有一致性(除了人为因素的破坏),这让它成为很好的陪伴对象。
因而,关于树的记忆也常常成为我们生命早期安全感和愉悦感的来源。
《 生命之树 》
02 树带来真正的「休息」
你可能也有这种感觉,疲倦的时候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反而会越来越累,但在公园里走一走精力就能恢复很多。
心理学家Rachel Kaplan和Stephen Kaplan 1989 年提出了注意力恢复理论,他们认为自然环境具有以下 4 类特征,能帮现代人恢复因长时间专注导致的「定向注意力疲劳」[2]。
1.魅力性(Fascination)
自然环境中的元素(如树木、水流)能自发吸引注意力,无需主动集中精力。
2.远离性(Being Away)
树木作为一个与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反差较大的新情境,能提供心理上的「远离感」。从精神疲劳中恢复的过程中,「远离」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一个人想要逃离时,往往就是疲劳产生的信号。
《 生命之树 》
3.延展性(Extent)
与树木相关的自然环境往往具有连贯性和探索空间,支持人类的各种活动,能够自在地探索周遭,比如抱树、爬树等。
4.兼容性(Compatibility)
指树木与个人缓解疲劳的需求或目标相匹配(如散步、静坐),接近 「适配良好」的感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放松和休息状态。
下次工作累了,不如放下手机,下楼看看树吧。
03 树一视同仁地
滋养着所有人
《附近的纠缠》中写到:「那些自发抱树的青年最初其实是从感受到身边环境的压抑与失调开始的。」[1]
人们在遭遇心灵困境时常常会转向树,事实上,的确可以在这里获得一些安慰和治愈。
不少研究也发现:在森林里度过一些时光可以抵御焦虑、压力、抑郁和其他精神上的痛苦[3]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失眠症都有积极影响,并且改善了酗酒者的情绪[4]。
还有一项专门针对面部表情的研究,发现人们在「绿色」中呆上几个小时会变得更快乐[5],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也会更积极[6]。
这就是「树」的力量。
《 生命之树 》
尤其对低收入人群来说,树更来自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来自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住宅周围 100 米内行道树的高密度会显著降低开具抗抑郁药处方的概率。对低收入群体而言,这个影响会更显著,因为他们获得其他心理帮助的途径更少。
所以研究者呼吁:应在整个城市平等地种植行道树,以确保社会弱势群体能接触附近的大自然,从而保障城市健康公平,防止绿色贫民化[7]。
现代社会可能加剧了各方面的不平等,但树木一视同仁地滋养着所有人。
04 和树建立起「亲密关系」
树不会说话,没有表情,但却能够带来一种类似与人拥抱才能产生的情感性和亲密性体验,近年来兴起的「抱树」活动正是源于此。
《附近的纠缠》中,很多受访者都提到这点:
「那天那棵树刚好不粗不细,就够我和树抱一个满怀,很有安全感、很踏实……明明是在抱树,却有自己被拥抱的感觉。」(A16)
「我 4 月份的时候去了一次印尼,遇到一棵树,它看上去非常老,它的树干是中空的。当时我还特意钻进去了,透过树空的地方抬头看,可以看到上面的很多树叶……跟树融为一体之后好像进入一个安静的场域,像是进了另一个宇宙,哪怕周围有很多游客走过。那是我第一次觉得跟树会有共鸣,而且我当时感觉在捉迷藏,有那种这棵树在庇护我的感觉。」(A2)
有些受访者在访谈中表达自己非常渴望拥抱,但与人拥抱时要考虑拥抱的时机、时长,以及是否给他人带来困扰。而抱树不仅能够实现拥抱代偿,还提供了一种稳定与被支持的感觉,在感受到被支持后,人们与树的关系更亲密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和树木成功建立亲密关系,尤其对一些性格有回避倾向的人来说,但这种带点疏离感的亲密依然让受访者感觉到治愈。
「感觉和树彼此之间都很礼貌很客气,都比较有诚意」(A13)。
有时候通过拥抱,人和树之间也会超越物种界限产生身体以外的情感联系。
「你可能走路要轻一点,它的根在生长,不仔细看是看不到的。如果你反复在周围去走去跑去踩了之后就会伤害它的根,它的呼吸可能就会有损伤。」(A5)05 树的智慧
Suzanne Simard 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生态学家,她出生于一个伐木家庭,世世代代以树木为生,著有《Find the Mother Tree》一书,以研究森林的智慧享誉全球。
Suzanne Simard 在森林中做研究
Suzanne Simard 将森林中的中心树命名为 「母树」,她发现母树能将亲缘树苗与外来树苗区分开来,为近缘树苗提供更多的微量元素和菌根网络。
就算死亡时,它们也会将智慧传递给后代的树,分享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适应和生存。「母树」的概念甚至进入了好莱坞,进入了电影《阿凡达》。
她还发现,植物之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以促进大自然的稳定或平衡。世界各地的树种和土壤真菌物种之间都存在共生关系,树木为真菌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碳,而真菌则以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形式回报树木。
《阿凡达》中的树木研究
Suzanne Simard 后来患上乳腺癌,抗击病魔的过程中,她从树木的智慧中汲取了很多力量。
在等待活检结果的日子里,她去森林中散步缓解自己的焦虑,「铁杉似乎一点也不担心,我欣赏它们平静的举止。」
当看到奄奄一息的母树依然在为幼苗提供生存需要的养料,她更珍惜眼下的时光,「垂死的树木仍有很多可以给予的,这是一个提示,让我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女儿们,以防我也奄奄一息,错过与她们在一起的时光。」
从树木的共生关系中获得启发,她和同样患癌的病友们组成小组,分享对死亡的恐惧,互相鼓励着度过最难熬的化疗阶段,并选出一位成员做大家的「母树」。
树的生命力给了她战胜癌症的勇气,「树帮助树,人帮助人。如果这棵树能活下来,它的根从野生森林中切断,我也能战胜疾病。」
痊愈后,她在书中写道:「我常常惊叹于地面和地下无数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产生了多样性、生产力、健康和森林精神。森林漫步给人类带来的慰藉是无法估量的,我的精神和灵魂都得到了恢复、平静、平衡和满足。」
2013年,癌症化疗期间的Suzanne Simard
「写在最后」
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理健康被人们看作中产才有资格在乎的事情,「你就是过得太好了才会想那么多」,我们周围不乏这样的声音。为生存奔波的人,觉得无暇也不必关照自己。
但无论任何收入、阶层、性别,每个人的心理需求都同样重要。好在这世界存在一些天然的治愈资源,比如出门去看一棵树。
哪怕你没有很多钱,没有朋友,甚至对人类都丧失信心,还有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从中获得一些慰藉。
这是大自然对所有人温柔地给予和关照。
谢谢这个世界上还有树,永远对所有孤独的破碎的人敞开怀抱。
《生命之树》
作者 寒冰
责编 罗文
封面 《Find the Mother Tree》
树曾给你带来那些治愈?
一起在评论区聊聊吧
也欢迎分享一棵你喜欢的树🌲
📄 参考文献
[1]吴恩楠、郝金华,“附近的纠缠”:当代青年“抱树”现象的多物种民族志考察,《当代青年研究》,2024年第5期114-124
[2]Kaplan S., Kaplan R. (1982). Evaluation, Preference, and Human needs. Cognition and environment: functioning in an uncertain world. (New York: Praeger), 257-278.
[3]Clarke, F. J., Kotera, Y., & McEwan, K. (2021). A qualitative study comparing mindfulness and shinrin-yoku (forest bathing): Practitioners’ perspectives. Sustainability, 13(12), DOI:6761.10.3390/su13126761
[4]Antonelli, M., Donelli, D., Carlone, L., Maggini, V., Firenzuoli, F., & Bedeschi, E. (2021). Effects of forest bathing (shinrin-yoku) on individual well-being: An umbrell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Research, 32(8), 1842-1867.DOI:10.1080/-09603123.2021.1919293
[5]Wei, H., Ma, B., Hauer, R. J., Liu, C., Chen, X., & He, X. (2020).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facial expressions of visitors during the urban forest experience.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53, 126699. DOI:10.1016/j.ufug.2020.126699
[6]Viren Swami;David Barron; Adrian Furnham.(2018) .Exposure to 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photographs of natural environments, promotes more positive body image.DOI:10.1016/i.bodvim.2017.12.006
[7]Melissa R Marselle,Diana E Bowler,Jan Watzema,David Eichenberg,Toralf Kirsten,Aletta Bonn .(2022).Urban street tree biodiversity and antidepressant prescriptions.DOI:10.1038/s41598-020-79924-5
来源:简单心理